简单介绍一下
爱河本身属于潮川型河流,也有称作感潮型河流,意思是爱河的水组成有两种
1.上游八卦寮那里下来的淡水,再更上方属于下淡水河(高屏溪)的支流
2.下游出海口高雄港海水顺着河道进来的海水
爱河全长约12公里,从仁武八卦寮到五福桥(高雄桥),一般高雄人讲到爱河多半是讲建国路到高雄桥这段
只要是低于海平面的河段,海水就会流进来,所以中下游几乎都是海水,差别在含量多寡而已
冬天上游下来的淡水量少,下游可以接近90%的海水
也因为大部分都是海水,所以还没有工厂的年代鱼群会从高雄港洄游往上
例如旗津有个很有名的乌鱼拜妈祖的故事,里面提到乌鱼洄游回来要离开高雄港出海前会在水面上跳跃向妈祖致敬
那么乌鱼洄游到哪?就是现在宝珠沟那边的湾仔内,早期名字叫乌鱼港,也是乌鱼洄游的极限
早期把能靠船(小舟)的地方称为港(港仔)
再往下游还有以前叫鲷仔港的大港和大港埔(埔是岸边平地的意思),位置是现在的火车站前后
鱼群有自己喜欢的海水盐淡度,这决定了牠们可以洄游到哪里
按照早期的地理名称来看,至少宝珠沟那里还是都有海水的
所以问爱河水能不能喝,其实就只是问海水能不能喝而已
如果有人觉得海水能喝,那么这个人不是ㄎㄧㄤ了就是天赋异禀
或是老师没教
台湾乡土教育真的不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