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新闻] 历经15年 2万人喜迎卫武营

楼主: wl1451226 (mins)   2018-10-26 12:46:54
※ 引述《SatoTakuma (杀头塔酷马)》之铭言:
: 我觉得卫武营文化中心这件事
: 凸显目前高雄市政府丝毫不知高雄的方向
: 如同馆长所说 台湾正在水深火热之中 大家都吃不饱了
: 为什么还要花人民钜额纳税钱去盖这种高级文化中心
: 不就是要满足政商名流阶层的欲望吗? 对一般市井小民公平吗?
: 高雄本来就应该发展成工业城市、两岸经贸的港口
: 我只知道某些人只顾文化、小确幸这种流于意识形态的层面
: 而罔顾想要吃一顿温饱饭的市民 罔顾想要稳定工作的市民
: 就算高雄依然像过去一样被称为文化沙漠又如何??
: 那个时候的我们有蒸蒸日上的加工区,有石化重工业
: 有世界第三大港,有高雄钱淹脚目的盛况
: 如今只有一堆北漂青年跟一堆不稳定的工作
: 哦~还有觉青最爱的文青摊位而已
: 但这能养活多少人呢??
: 高雄市政府!! 我们要的是工作要的是吃饱
: 要的是充满陆客的六合夜市 要的是住满陆客团的饭店
: 而不是文化 娱乐 小确幸 跟看起来盖得很漂亮的硬件
发文前想一下 你可以不必发一篇废文
刚好昨天摩天轮看完也看到卫武营这篇
看人家是怎么讨论公共政策的
卫报、馆长、两厅院
-台北角度 vs 国际视野
文:凤山李雨蓁 Lí Ú-chin
 
卫武营国家艺术中心于10/13开幕后,获得在地民众好评与热烈期待,英国三大报之一的《卫报》也专文报导。然而,在许多台北网红或政治人物眼中,却有不同看法。
 
例如,近日肌肉型网红馆长(陈之汉)说:卫武营本身是一栋歌剧院,一般人根本看不懂,只有贵族在看,营运后保证赔钱。“你有看过乞丐去看歌剧吗?”馆长批评,高雄人民活在水深火热之下,政府却还在谈文化气息,婴儿光靠听音乐就能活下来吗?
 
这样的言论,也和某些政治人物不谋而合,例如就有长期居住台北的候选人表示:“有些当地人对这两样设施(大东、卫武营)都很不期待,会觉得大家都吃不饱了,然后政府却一直想用艺术中心,叫大家去看表演。”
 
然而,这种“在地吃不饱,不需要文化”论,逻辑上真的正确吗?
 
#国际上如何看待卫武营的意义
10/19卫报刊出建筑与设计评论家Oliver Wainwright的文章,除了介绍卫武营这座“史诗地景”是世界最大表演艺术中心外,也强调了卫武营对台湾的文化国力与国际地位的意义,如作者写道:
 
“目前台湾面对越来越多来自中国同化的压力,而中国的文化建设潮几乎每周都有新博物馆和音乐厅开幕,此时卫武营国家艺术文化中心正是台湾这个勇敢国家在国际文化舞台上显示份量的重要声明。”
 
在台湾积极投入文化建设的一项意义则是“当中国透过金钱外交拔除台湾的邦交国时,看来文化外交可能是台湾所剩不多的武器。”
 
当国际上认真看待台湾正努力发展独特在地艺术,保护民间表演文化,以推上国际舞台,强化台湾文化国力时。却有一群人将这样的努力贬低为“在地人不需要、浪费钱”,背后的动机不免让人怀疑。
 
Wainwright最后这样结尾:“卫武营开幕当天,成千上万民众聚集在公园内,观赏户外剧场的壮丽开幕表演,尾声由无人机的芭雷舞作结。如果说那天仿佛摸得到的兴奋感有何意义,那就是这座城市人民想要让这座伟大厅堂充满生命的渴望”
 
英国媒体都看得到在地人对于文化的渴望,但是台北观点看不到,这是为什么呢?
 
#比高雄早了三十年的台北两厅院
外媒更能接近在地观点,而与台北观点相异,这或许也能在卫武营和台北两厅院的差异中看出。
 
1975年,为纪念蒋介石逝世,当时中国国民党政府组成中正纪念堂筹建小组,兴建中正纪念堂、国家剧院及音乐厅等三大建筑。中正纪念堂本身优先兴建,而两厅院本身费时12年,至1987年落成,两厅院本身经费为“30多年前的74亿”(杨其文, 2009)。当时,可没人敢说“百姓吃不饱”、“地方不需要”这种话。
 
中正纪念堂的设计,是根据中国古代帝王陵寝格局,而两厅院就位在“参道”的两边,在建筑意义上属于“附属”角色。建筑专业的Wainwright 也很清楚的看出,两厅院“像是紫禁城的一对帝王神庙”,但这边要补充的是,就建筑象征来讲,虽用了极多厅堂式的语汇,但位置上是“阴庙”,而厅堂内的戏剧院或音乐厅设计,因为来自西方传统且需要现代剧院技术,自然和外壳完全脱节。
 
相对来说,卫武营是一座“公园里的大剧院”,起源自1990年代市民自发要求废弃军营改作都会公园的运动,设计上剧院也和整座公园融合。
 
艺术总监简文彬就提到,希望“人群可以从公园流进艺术中心,并把它当作是市民的客厅”,而在入厝和开幕那天,数万人潮涌入,散布在榕树大厅、树冠大厅以及公园中,在现场的建筑师荷班也看到,这座建筑确实达成了她的发想。
 
“从帝王出发”vs“从人民出发”,这正是台北两厅院和高雄卫武营的差距,也是解严30年以来台湾重要的进步。然而,仍有台北人无法了解,认为我们有是厅堂,你们的人民都乞丐,这是很令人遗憾的。
 
#这是CP值最高的世界级艺术中心?
卫武营高达百亿的造价,对某些人来讲不可思议,甚至拿“航母”来比对。但,就像他们不知道航母的造价,他们也不知道表演艺术中心的成本。
  
刚才提到,不算通货膨胀,30年多前的台北两厅院就花了74亿元,但面积大约只有卫武营一半余,而设备也落后许多。
 
若拿现代的音乐厅相比,法国巴黎爱乐音乐厅造价约154亿台币,但只有单个音乐厅;易北爱乐音乐厅造价更高达400亿台币,只有一大一小两厅。而不论北京国家大剧院、广州大剧院、或是近年的台中大都会歌剧院,台北艺术中心,以单厅、单位面积、座位比例造价,都比高雄多了60%~100%。也就是说卫武营在预算控制上其实非常努力,以功能来说,是世界一流表演厅中“#CP值最高的”。(很符合台湾人个性了,不是吗?)
 
而在营运上,过去两厅院以国家预算支付,每年耗资7-10亿补贴,但仍年年亏损,近10年平均每年亏损金额达4亿7,333万余元(监察院资料)之下,还是一开30年,并没有转型成有迫切需要的公托中心与游民收容所,而是每年服务超过50万观影民众,并提供了数百个衍生工作机会,对于文化培养,留下菁英表演人才,以及国际能见度的上升均有帮助。
 
#如何发展卫武营价值?
诚然,卫报也提到台中歌剧院亏损的问题,是卫武营必须借镜之处。除了积极培养在地节目,对社区和教育伸出触角外,我们也希望卫武营的成立,能带动表演艺术、舞台设计相关产业炼在高雄生根。
 
另外,19世纪开始,欧洲许多城市就透过“音乐节”模式,赚取大量观光财,例如拜鲁特、琉森都是知名案例。而在近年,求新求变的音乐季结合跨界与创新元素,例如荷兰乌特勒支(Utrecht)的“Le Guess Who?”音乐节。结合知名流行乐团,加上各地爵士、古典和非主流音乐的表演者,也能到财务平衡和创造额外观光效益。
 
这样精致、创新、结合台湾特色的文化内容,才是吸引国际目光,创造观光价值,提升能见度的好政策方向,而不是大兴土木,只有硬件没有内容,只能用“做爱做的事、赌博”来号招。
 
如何正视卫武营的潜力,提出结合在地能量的政策,才是在地生根政治人物该做的事!
附上连结:
https://www.facebook.com/1041234089255951/posts/198171110520824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