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高雄稍微增加了一咪咪取缔违规的微弱力道,就传来哀鸿遍野的声音。当然,
少数市民的抱怨也不是不能理解的,台湾市区长期缺乏大众运输,让市民无时无刻需要骑
车开车,在机动车高密度管制少的环境下养成习惯后,就是违停严重,行车抢先,三宝横
行等现状。
这些现象的主因,就是基础建设的型态已经不符合人本需求,也让我们的城市宜居性
大幅下降。
那么,这样的现象是什么时候造成的呢?
在1970年以前,台湾人均机动车辆持有还很低,当时机车虽然已经随处可见,但还是
用来载货比例较高,汽车则除了大城市外,少得可怜。马路上的车辆,许多都是公共汽车。
探讨台湾走向大公路主义与机动化(motorization)的几个关键原因,我们就要回到过去
:
1. 早年缺乏都市计画与国土通盘计画
1970年代,还是台湾都市化最快时期,当时高雄人口从1967年66万多人,暴增为19
77年104万多人,10年内就足足成长了38万,光是搬进来的移民就超过原先人口的一半。
同期,全国的机车持有数从不到10万辆成长为超过200万辆。
然而,此时的台湾仍在沿用日本殖民时期的都市计画,例如高雄一直到了1970年代,
仍是以日本政府1936年颁订的第三次市区计画为依据来建设道路,该计画涵盖大致上:东
,南最外界到现在的凯旋路与轻轨环状线,最北到后驿区域。大家看地图就可发现,一
出了这区域外的道路,不规则的形状就开始增多,这是因为中国国民党执政下,长期未通
盘检讨都市计画,在70年代左右,城市超过了发展界线,就开始自由生长。包含新草衙,
五甲,东苓雅与三民一带,开始变成人口聚集区。
以当时政府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思维,都市快速变大,顶多给你铺马路拉水电就不
错了,至于新市区的整体交通规划?大众运输? 停车空间?道路容量估算?
中国国民党执政的市府表示:那是什么东西(问号脸)?
也因此随着新搬入高雄市边缘地带的市民,也就只能自立自强,随着经济改善就开始
骑车开车,也就顺理成章了。
2, 大众运输严重供给不足
本来随着经济发展,汽机车一定会随之变多,但多到什么程度,到哪个比率趋近饱和
,根据统计研究,主要要取决于以城市大众运输发达与否为主的众多因素。
早期的台湾城市,延续日本殖民时期规划(当时甚至各都会都有兴建市内电车的计画
,但因为经费,地方反弹,战争等不同因素而未执行),大致上都有一定的公共汽车服务。
一直到1980年代,公共汽车与客运的服务都仍相当兴盛,例如高雄市公共汽车的运量就可达20万人
以上。然而路网也有明显的缺点,例如集中在盐埕区到高雄车站前的旧市区,反而新兴住
宅区路网不足,而且路网调整与扩张缓慢,无法跟上城市变迁的脚步。
随着城市人口快速上升与市区扩大,公共汽车服务的效率已经不足以涵盖台湾主要城市
市区,因此1968年台北都会区便研拟兴建捷运,1975年进入实质规划。而高雄在升格直
辖市后,1979年工务局都市计画科也委托交通部运输计画委员会研拟捷运方案。但台北
捷运直到1996年才通车,2000年代形成路网,高雄捷运更晚到2008年通车,至今仍未形
成路网,其余都会区均尚未具备高效率的市区内轨道运输。
如果我们比较经济发展类似的韩国,仍在军政威权统治下的首都首尔,早在1974年就
开通地铁,第二大城与第一大港釜山在1985年地铁也通车。当时韩国人均所得并未明显
高出台湾,民主化与各种社会条件也没进步多少,却在中国国民党政府仍在纸上画图的同
时,朴正熙政府就盖出了完善的大众运输系统,同时韩国的高速公路,汽车工业也都齐头
并进,并不是不做公路建设。今日的首尔早就是运量与长度世界前列的地铁系统,而铁道
产业也都已经国产化,台湾就算马上推动三倍前瞻:“前前前瞻计画~”也赶不上。
回到台湾,在传统铁路上,台铁的服务效能也都一直无法提升。不论是欧州或日本,
以传统铁路系统为主的区域通勤铁路,都还是都会区大众运输路网相当重要的一部分,也
是连结卫星城市的运输骨干。然而,当时中国国民党政府,在都会区铁路运输上,除了废
止新店线,把北淡线拆了改建成捷运淡水线,并未强化任何区域铁路路网,台铁运输效率
提升也不彰,破坏远大于建设。对比同时代日本战败后,除了迅速让旧有路线恢复营运,
1950年代开始更持续投入铁路建设。 中国国民党政府的思维大致上只有“铁路对战略与
经济的影响”,远大于对人民生活的考量。
在政府并不重视轨道运输改善下,1960年代以后,台湾许多市区与区域支线,以及糖
铁陆续废线,例如旗山过去曾有糖铁到达,目前只剩车站可以追忆。这其中当然有许多路
线不足以达到客运经济效益,但政府当年完全忽略轨道带动的区域规划,城市建设,观光
发展潜能,也并未重新检讨城市周边铁道路网,只知道拆除改建公路,这样的政府无能下
,导致轨道大众运输发展根基的断裂。一直到90年代开始捷运建设后,才扭转民众的观感
。但民众在错误的施政观念下,已经把“捷运”和“铁路”当成完全不同的东西,而忽略
轨道运输整合连续的重要性。
3.政府对私有运具前期鼓励,后期未积极管制
在1960年代,台湾汽机车不普及时,政府就大力鼓励国内生产机车,并且订定自制率
,逐年调升,到了1970-80年代建立了一定规模的机车工业。同样的1980年代政府也想大
力扶植汽车工业,但那些政府“关爱”的厂商太不给面子,国产车计画转变成引入国外品
牌和关键零件生产的模式,不论如何,配合国民所得的提升,让汽机车持有率大幅上升,
这阶段政府均是以鼓励为多,并“非常自豪”于国内工业的成果。
但汽机车暴增下,造成的环境社会等问题,政府却无法管制。例如民进党政府第一次
执政时期,曾经订定减缓国内汽机车成长计画,机车必须取得废弃检测证明,才能更换行
照,过户买卖时也需要先进行检查。但交通部却因“民众与汽机车制造商反弹”结果,取
消此计画。另外,在都会区严重的违规问题,也是在民众和民代的压力下,大多采取“上
面交代时偶尔抓一下”,“有人检举我只好开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乡愿做法,
导致不少刁民养成大家一起违规是正常,而提报违规被讽刺地称为检举达人的扭曲心态。
因为大众运输的更新建设缓慢,人民要不就是根本搭不到,要不就是对服务气得跳脚
。这样情况下, 1991-2006年,汽车持有数从320万辆翻倍成长为669万辆,机车也从740
万辆成长为1352万辆,但台湾人口只从2045万成长为2279万,也就是机动车辆成长远高于
人口成长。而到2000年代中期,台湾机动车辆已经达到实质上每人一台的密度(扣除儿童
)。机动车快速成长近十几年来才渐渐趋缓,只有大众运输较完善的台北都会区稍微有下
降的趋势。
也就是在1990年代,高雄市公共汽车运量大幅滑落到每日不到十万人,一方面政府无能无
心,一方面新型态轨道运输尚未到位,高雄真正完全进入“大公路时代”。而当积弊已久
时,要再来养成民众搭乘大众运输的习惯,难度自然会上升许多,需要更多努力。
大公路主义胜利了,带来的却是道路伤亡的上升,空气品质的下降,都市空间的“非
人化”......当我们今天才在赞叹欧洲日韩乃至中国地铁与大众运输多么发达,检讨汽机
车过多带来的问题,重新想建立各大都会区大众运输转乘体制与轨道路网时,执政的民进
党政府空说理念却做得还不够,而过去执政失败,造成大众运输崩溃的中国国民党更是
恬不知耻,大力质疑“轨道运输已经落伍”。
笨蛋,我们台湾现在都还在收拾你们留下的烂摊子啊!
大家想战也可以到高雄好过日粉专续战XD
https://goo.gl/kwSs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