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着市况越来越差,真的有些感触,
不知道大家平常有没有看报纸的习惯?
有的话,是否都会去看一下最后面的广告页,
里头有个“廉让”的那一栏?一些平常我们会经过、
看似经营得很稳的店家,意外的竟然在报纸上头刊登了寻求顶让的消息,
或者有空也可以到 591 网站看看,要顶让的店家也是出乎意外的多,
虽然经营不下去的真实情况我们不得而知,
但也十之八九反映出在这座都市当中某些店家在经营上面临了困境。
而这些店家,也多半是以低薪的服务业、餐饮业为主,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他们就是因为不肯花钱请人才,
如今才走到这步田地的,不过就涟漪效应的观点来看,
会让这些小型商家只想要用低薪雇用工作人员的原因,
单纯就是为了让自己越赚越多?或者是因为目前的消费市场低迷,
不在人事上面压低成本的话生存不下去呢?
当然,这绝对不是在说小商家们刻意去压低薪资成本的举措是合理的,
小弟从昨天爬文到现在,发现大家多半是对于目前遇到的现况描述、
比对其他城市目前的薪资,而苗头的指向则多半是规模大到足以影响
劳动市场的私人大型企业,例如日月光,这样讲的确也没有错,
我们可以看看南科,光是台积电与群创的进驻,
就对台南整体的消费市场注入了不知多少活水,这些来自各地的工程师,
因为工作的关系有大部分的消费行为都与台南在地的商家息息相关,
吃个饭、买个饮料、逛个商场、看部电影,甚至相约去喝茶等等的,
这不正是构筑厂区周边乃至整个台南市区消费市场的主力之一呢?
更遑论拥有次一级消费能力的大学生们了。
君不见台中不也是从十几年前慢慢走到今日繁荣景象的吗?
本地产业聚落升级有成、产业规划也逐渐开始出现效果,
更多的人跑到该座城市落地生根,便产生更多的消费人口,
消费需求一高,供给面自然得以维持,乃至扩张,这是无庸置疑的。
个人浅见,正是一直缺少足堪对外地人才产生巨大吸引力的大规模企业,
而传统产业也因为早期西进大陆的缘故技术、人才大量外流,
无法保有如台中工具机产业那样的竞争力,如今螺丝业在世界上
尚有一席之地,而原先引以为傲的游艇业则有些岌岌可危了,
石化业目前也被当成过街老鼠,零售业则是承接消费能力衰退后的最后一堵墙。
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在劳动市场里头扮演领头羊的角色,这除了可以说是市政府
招商不力、与财团妥协之外,中央的产业规划也有一定的责任,
竹科当时如果不是选在新竹而是路竹,冈山的房价如今可能会比竹北还高了吧,
不过这里还牵涉到押宝在高科技产业里头的失衡及耗能、污染问题,
在此就不深究了。
与其一直期待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硬起来,或者做点什么,
个人是抱持着不期不待的态度啦...把今后的人生寄托在几个跟你一样举手无措的
官员身上,无异是请鬼拿药单,先把自己所处的环境看懂了,再来寻找有什么事
是还可以做的,别老说是为了家乡,为自己就好,把自己顾好了,我们才有资格来谈论
要怎么拯救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