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黑白大厨》,许多人抱怨结局有点反高潮,似乎决赛还不如
“无限料理地狱”精彩。也有人觉得应该把“无限豆腐地狱”的关
卡放在最后一关,做为选出冠军的终点赛?
— 淘汰即决赛? —
但这不太可行。首先,冠军登基,总要让其他参赛者一同观礼,鼓
掌欢迎吧?这些参赛者们历经艰辛,肯定也想亲眼见证结果。但总
不能让他们在“无限地狱”时干等 3 小时吧。
其次,做为决赛,制作团队总会希望压轴作品是最精心制作的。“无
限地狱”的设计虽然有很强的鉴别度 — 参赛者会随体力、创意的耗
弱而一个个败下阵来 — 但基本上考验的是临场发挥。临场发挥不足
以成就大师,因此冠军战不能是临场发挥战。
再其次,最终八强都是一时之选。我想制作单位是希望每一个人都有
一次在舞台上全力施展实力的机会,而不是淹没在临机应变之中。
最后,“无限地狱”精彩,其实是后见之明。更有可能的结果是先盛
后衰,菜色越到后面越疲弱。毕竟参赛者越来越累,脑袋也越来越迟钝。
从七强淘汰到最后一人,一共经过了 27 道菜的试吃,许多菜色都开
始重复了。例如出现了两道麻婆豆腐、两道吐司夹豆腐,以及许多道
“先炸豆腐后调味”的概念。制作单位想必会担心,万一节目的压轴是
两道疲弱、重复的菜,就完蛋了。
— 地狱长跑 —
或许出乎制作团队的意料之外,“无限地狱”之战非常精彩。这都要归
功于一个人:爱德华李。
爱德华李掉入“无限豆腐挑战”的败部复活战,还背着时差与语言隔
阂的负累,却奋勇向前,壮阔的一路披荆斩棘。他不但没有因疲累而因
循保守,反而大开大阖,一路做出了从沙拉、冷汤、海鲜(扇贝)、主
食(起司意大利面)、主菜(肯德基炸鸡)到甜点(烤布蕾)的完整套
餐。震撼全场。
看着爱德华李在每一次挑战,都从一个单纯的概念出发 — 例如起司义
大利面 — 然后一步步的的堆叠、调整,最后做出一道道高雅、清晰而
独具新意的作品,实在令我五体投地。
“无限挑战”证明了爱德华李的手艺。证明爱德华李视野的是决赛。
— 你的名字 —
决赛题目为“赌上名字的菜”。两位评审必须意见一致才能分出高下。
但两位评审的关注点不同。
安成宰最重视食用者的感受。他用极高的要求看待盘内呈现的完成度。
若以美术来比喻,安成宰找的是能放在世界上任何一间美术馆都不逊
色的画作。
而白种元的考量较多元,更多重视菜的文化价值。他会留意这道菜在韩
国文化长河中的意义。以美术来比喻,白种元像是一间名为“韩国餐饮”
的美术馆馆长,在寻找能拓展馆藏丰富度的画作。
两位评审给的考题是:“你愿意用什么赌上你的名字?”
面对此题,拿坡里黑手党 — 权圣晙 — 的答案是:“我所知的一切”。
他说名字就是“心”,因此他用羊心料理,将意大利面做成爱心状,再用
出生年的红酒与甜菜根调成粉红色。这样的诠释稍嫌直白,但的确心意十
足。他就像正在追求女生的少年,掏心掏肺,用尽所有他会的技艺,灌注
于所有他喜爱的食材中,做出一道丰富、热烈、毫不保留的菜。这道菜是
他写给料理的情书。
而爱德华李说他的名字是:“我所不知的一切的起点”。
他拥有“李均”这个名字,却还在寻找“李均”的意义。他试图拥抱韩国
料理,但也珍惜他与韩国料理之间的距离。他愿意赌上“李均”这个名字
的,是他为韩国料理赋予的独特视角。以下是他的话:
“. . . 每次我在韩国吃东西的时候,都会给我太多。让我很饱,吃不完。
尤其是辣炒年糕。每次我点辣炒年糕,我都会剩下两三条年糕。我觉得很
浪费。
但是并非如此。丰富与爱,以及为别人着想。我认为这就是韩国料理。因此
这是“以剩下的辣炒年糕”为发想做成的甜点。”
将剩下的年糕转为甜点,是一种逗趣,一种增色,也是一种提醒。爱德华李
的菜色像是远离故乡的游子写给父母的家书。家书中有亲暱,有建言,也有
体贴。
最终,情书赢回了芳心,权圣晙登上冠军宝座。自信满满的权圣晙坚持本色
,果决直接,面对所有挑战都拿得出答案,成为节目赢家。
而爱德华李不提答案;他提的是问题。他用料理对自己提问:你是谁?韩国
料理对你来说是什么?你对韩国料理来说是什么?
在这个阶段,他更有兴趣找出好的问题;已有的答案他反而藏起来。从头到
尾,爱德华李没有拿出过他最擅长的美国南方烧烤料理,因为他在那个领域
没有想问的问题了。他的表现感动人心,不只是因为他已经攀上高峰,更是
因为他还在探索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