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权未来/蔡依林 撕下标签 为热爱的土地发声
2021-09-12 04:44 联合报 / 采访/许晋荣
多元社会常有各种标签,外貌、年龄、性别都是,但撕掉标签,其实“我们都一样”。-
蔡依林
我的愿望是:“希望社会对性别刻板印象以及网络暴力,有更多更深入的认知和探讨。”
许愿之前,说实话,我到现在还未能幸免,仍在被“异己之众”推向低谷的邀请名单之中
,我非常了解,那种找不到光的恐惧、忧郁和躲藏,很多时候都是自我对战,而让他人有
机可乘。经验也让我学习到正视它的残暴性,与之切离。因为暴力语言不等于自己的价值
。
我许这个愿望也是因为好奇现在社交平台的流行,是否让很多人一直追着所谓的“追踪人
数”、“按赞人数”及“观看人次”…等;透过这些数据,所定义的成功者形象,是否能
真的为我们带来满足?
也许是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刻板化的快乐成功者,就是不免在成绩、名次、成就中奋战追
逐,好像被谁看见就等于快乐,或是要有一堆讲得出口的成绩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这些都
让我感到疲乏。
很多年轻人因为网络霸凌,变成了“忧郁世代”,所以我喜欢偶尔的独处,确实带点孤独
的滋味,但可以脱离一下某些自以为的需要又有何妨?因为总会带给我不同的惊喜。
从我的经验里也发现,一味的正向,只会让我更加暴力地对待自己,如同世界上只有烈日
,但没有月光一样难熬,所以我反而喜欢让愤怒、忧郁、哀伤、嫉妒跑出来的时刻,真实
地看着它们被我记录下来,然后某一天再翻开时,发现自己有多么傻又自以为是的片段。
那使我感到真实地活着。写东西,和面对自己的愤怒做提问,也是我最常做的“重大私人
会议”。
多元社会常有各种标签,外貌、年龄、性别都是,但撕掉标签,其实“我们都一样”,很
多时候都只是感同身受及强烈的好奇而已。我自己其实也有许多陌生、没接触过的议题需
要学习聆听。有时候,我很喜欢借由一部电影,来探讨角色所勾勒出的悲剧感及能引起共
鸣的阴暗之处是什么?
像这几年,从“婚姻平权”到“女力之美”等,也是我一直试图理解的人生课题,我常以
旁观者角度,默默观察著社会的快速转变。这中间我还看到多数人花了太多时间在纠正自
己,努力获取他人认同,却花太少的时间在陪伴自己。这也是我近来学会的一件事。
我也常听到有人问我:“到底我还想要做什么?”想了又想,我最近开始对自己个人的生
活议题愈来愈好奇,比方对工作的热忱,或是问自己到底还有多少是惯例而行?甚至还有
多少是真的热爱?
世人都需要爱与被爱,爱可以更包容,所以我也衷心希望大家能理解“情感教育”的重要
性。每个人成长过程中,所用的情感语言不尽相同,也许需要花更多时间,了解自己和他
人的差异性,才能有能力去辨认,与自己全然不同的语言。
我也一直对“情感教育”的学习很执迷,觉得那是学校、父母、工作从没教过我们的事,
我觉得这是很值得投资的保险,更是一个能使人“真正富足”的保险。
https://udn.com/news/story/122449/5739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