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三年,我看了八次全套36本二版金庸小说。包括目录、所有附录、序言、后记、甚至标点符号,全都看过八遍。
上个世纪末,我的电脑里面有一套金庸小说,不知道怎么来的,内容非常地残缺不全,错
字很多,但还是看得津津有味。
后来我买了一整套平装二版金庸小说,从此上厕所的时间变长了,电脑里面的残缺版几乎
不看了,但还是留着。
三年前我比较有空了,就决定要把残缺版修改一番,于是就拿出纸本,把主要12部小说,
一字一句,连同标点符号,对照修改了一遍。后来为了完整,又补上目录、所有的注解,
还有后记。
越做越有兴趣,干脆做个完备,把每一部小说前面都会有的“金庸作品集”台湾版序、碧
血剑后的袁崇焕评传、射雕英雄传后的成吉思汗家族与关于“全真教”、雪山飞狐后的鸳
鸯刀与白马啸西风、天龙八部前的释名与陈世骧先生书函、侠客行后的越女剑与卅三剑客
图、鹿鼎记后的康熙朝的机密奏折,全都补了上去。
这一来等于把整套书的所有内容,除了页码跟图画,都收在电子档里面了,接着又对照了
三次,一字一句地检查,希望能把错误降到最少。
校对永远是痛苦的,电子版与纸本中“的得地”、“分份”、“做作”、“他她”、“它
牠”、“伙伙”、“至致”等许多字的差异,校对时常在不经意中被忽略了。
另外电子档里很多字,感觉当年是扫描后用软件辨识的,难免会有错误,“鸟乌”、“己
已”、“人入”、“侯候”,为了要维持纸本的原字,在书本跟萤幕上辨别真是痛苦,。
总共检查了四次,看一句纸本,再看一句电子版,纸本看了四次,电子版也就看了四次,
所以总共看了八次,一整套金庸连同附录大概有一千多万字,八次下来看了也快一亿个字
,加上标点符号就更不得了了。
标点符号的校对也非常辛苦,除了要跟纸本相同,还必须注意逗号、惊叹号、问号、括号
是否全型,单引号还是双引号,两字之间是否不小心留下空白。
电子档依照章节,个别做成网页档。校对的过程虽然辛苦,但是看到成品,还是非常开心
的,花了三年的时间,每天花约三四个小时,何况网络上都有了(不过大多错误很多),
做这种事值得吗?这就在个人的想法了。
我自编的版本跟原著还是有一些不同:
1. 异体字全部改成正体字,有些异体字在部分系统会出不来,干脆全部改成正体字,“
牀”全改成“床”、“艳”改成“艳”、“鸡”改成“鸡”、“効”改成“效”、“蝎”
改成“蝎”等等,大约有十几二十个异体字,为了这个,教育部国语辞典查了不知多少次
。
2. 修改标点符号,有些删节号纸本只有三个点,改成六个点,有些句号漏印了,补回来
,另外补最多的是,小说中描写回忆的段落,往往段首有上引号,段尾却没有下引号。
至于原本的错字就维持错字,再怎么明显的错也不改,好比说有些地方“蘸”误用“醮”
,“高彦超”写成“马彦超”,便将错就错了。有些字会有两种版本,“焰”跟“燄”、
“姪”跟“侄”、“佑”跟“祐”、“才”跟“才”,也全都依照书上的字只,有异体字才改。
喔对,还有加入小说的英文书名,每本书序文或目录前一页,有关出版资讯就有英文书名。
纸本拍照扫描之后,文字辨识完再做校对会比较快吗,也许吧,但是当初就是想依据残缺
的电子档去做修订。
我应该还是会做第五次校对,只是不知道会是什么时候了,校对过程中有时连睡觉都会梦
到校对,所以现在的我只想把金庸小说搁在一边,连上厕所都不看。我目前改做其他我有
兴趣的数据库的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