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在维基百科增加的鸭形拳介绍
在飞狐外传跟碧血剑中有介绍到鸭形门的鸭形拳,内容如下:
郭玉堂自知武功不足以与别派的名家高手争胜,也没起争夺御杯之意,心安理得的坐在一
旁,饮酒观斗,这时听胡斐问起,说道:“‘鸭形拳’的模样很不中瞧,但马步低,下盘
稳,水面上的功夫尤其了得。当年翻江凫在世之日,河套一带是由他称霸了
++++
那汉子的拳法却自成一家,时时双手两边划动,矮身蹒跚而走,模样十分古怪,偏又身法
灵动。青青笑道:“这样子真难看,那又是甚么武功了?”袁承志也没见过,只觉他手脚
矫捷,模样虽丑,却自成章法,尽能抵敌得住。程青竹见多识广,说道:“这叫做鸭形拳
,江湖上会的人不多。”青青听了这名称更觉好笑,见那汉子身形步法果然活脱像是只鸭
子。
++++
这叙述和实际上的鸭形拳略有相似,但又不大相同。
根据周明德老师所撰写的鸭形拳一书中纪录
鸭形拳的起源没有明确文字记录,传说是唐朝末年四川峨嵋山一名绿鸭道人所创,绿鸭道
人饲养了一大群鸭子,遂从鸭子的生活习性跟动作特点有所领悟,根据鸭子在陆上、水上
的种种动作编创了鸭形拳,
鸭形拳本有上、中、下三路,每路共四套,合计共十二套,但传承至清朝末年时,已经失
传其中大多数,仅知在辽宁省营口市的永发镖局镖头张希顺擅长这路拳法,后在张希顺年
老后再传授弟子,这路拳法才流传开。此外,少林寺,峨嵋派也有这路拳法的传承。
鸭形拳模仿鸭子行走、拍翅、扬翎、磨水等形态,手法前撩后拨,左右伸按,柔中含刚,
步法多处于半蹲状态,头颈前探后拉,身体左右扭动,矮身蹒跚而行,模样十分古怪,身形
步法果然活脱像是只鸭子,常练此拳可以提高协调性和下盘支撑力。
手型以拳、掌、勾,以掌为主,有穿掌、摆掌、展掌、拖掌等,步型分为弓步、马步、虚
步,头部动作要求前探后拉,左右扭转,要上下肢协调一致,手眼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