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本版也有段时间了,今天看到大大的文,正好颇有感触。
金庸在他的自序里一开始就写到这句名言:
“小说是写给人看的。小说的内容是人。”
你可能会觉得这句不是废话吗?
但你如果认真回想一下你在看金庸的时候,你到底在看什么呢?
你真的在看“人”吗?恐怕未必吧。
拿版上的讨论文章来说,大多数都是在讨论与“武功”相关的话题,
最多人回应的文章也一定是和武功有关的。从这二点就可以看出来,
大多数读者把“武”看得非常重,但对金庸而言这并不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金庸在访谈中也说过:“武侠小说,重要的不是[武],而是[侠]。”
金庸小说里有各种“侠”或是“非侠”的描写,这些是在写什么?
其实就是在写人与人的关系,在写人与环境的关系,在写个人/群体/环境
三者的交互影响。金庸要写的是这些,武功和武林只是外面的一层皮,
而偏偏他这层外皮写的极为出色,结果很多人就只停留在欣赏这一层了。
以叔叔我来说,我第一次看金庸原著已经是30多年前的事情了。可能版上
很多人都还没出生,我就已经跟着郭靖在学降龙十八掌了。这30多年来
断断续续的还是在看金庸,你如果问我:“金庸到底哪里好看?”
我以前还真是觉得就是各种武功/各种大乱斗/各种隐藏BOSS...最吸引我。
直到这一年再次重看金庸,我才发现我看的角度完全不同了!我开始真正
去认识金庸想要描写的“人/群体/环境”。
以郭靖和老顽童来说吧,我以前只觉得他们二个就是大小二傻,可是这次
重看他们二个在桃花岛结识的过程,却是非常有感触。
=====
那老人听他赞扬,心里极为高兴,一张毛发掩盖的脸上,显出孩童般的
欢呼神色,笑道:“我既不是西毒欧阳锋,也不是什么皇爷,你再猜上一猜。”
郭靖沉吟道:“弟子会过一个自称当年与全真教主齐名的裘千仞,但此人
有名无实,武功甚是平常。弟子孤陋寡闻,实在想不起前辈的名字。”
那老人呵呵笑道:“我姓周,你想得起了么?”
郭靖冲口而出:“啊,你是周伯通!”这句话一说出口,才想起当面直呼他
的名字,可算得大大的不敬,忙躬身下拜,说道:“弟子不敬,请周前辈
恕罪。”那老人笑道:“不错,不错,我正是周伯通。我名叫周伯通,
你叫我周伯通,有什么不敬?”
=====
这段情节其实已经看过多次了,但是以前却一点感触都没有,只想看他们
玩左右互搏。但现在却恍然大悟,一个人要能活到像周伯通如此豁达是有
多么不容易?我可能一辈子也遇不到一个“保有童心而不倚老卖老“的人。
“我名叫周伯通,你叫我周伯通,有什么不敬?”
一句简简单单的台词,里面包含了深厚的人文素养!
诸如此类,在我最近一次重看金庸的过程中,我突然可以用一种全新的
视野去看待他创造的人物,然后金庸的武侠小说就只剩下“小说”这二个字,
“武侠”渐渐地融化在背景里了。
金庸当时为了提升明报的销售量,把小说放在明报连载,所以他不可免俗
的偶尔天外一笔安插进来一个人物或一段情节,我觉得这是可理解的。
我想也因为这个原因,让类似李敖这种“严肃”看待文学作品的人,对金庸
甚至整个武侠小说流派都带着一丝不屑。我是觉得这些奇遇啦/转折啦....
都无伤大雅,不喜欢的话跳过也无妨,更不需要纠结于“为什么要有这一段”
。因为除了金庸本人,再没人能知道他真正的动机。
金庸小说的人物有千百个,你一定可以找到一个你爱极或是恨极的人物,
进入那个人物里,就会发现原来在武林之外还有更多更多。
这成了金庸现在依然吸引我的最大原因~
P.S. 当然我承认,有时还是会在床上比手画脚,打出降龙十八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