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就是想打祭文。
板主如果过不去,愿领责罚,但希望文能留着
祭金庸先生的不死。
小学的时候,某日看到了“古龙不死”四个大字,
为什么看到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心中颇不以为然。
有什么好不以为然?
“有谁是不死的?”我是这样想。
唉,小学生嘛。
我把心中的想法跟我哥讲,出乎意料的被他皱着眉头的训了一顿,当时的我是很吃惊的,
对我而言,我总觉得有这种程度的见地应该非常的"大人"了,觉得写出那四个大字的大人
很可笑,隐隐然自鸣得意………不然我也不会跑去跟人讲了。
这件事已经过去很久了,没有记在心上,
今天乍闻金庸先生过世,这件小时候的往事霎时袭上心头。
没有谁是不死的,但人也可以是不死的。
即使得享遐龄,能陪伴着时代走过将近一整个世纪,整整94年岁月,耄耋这样的岁数,
巨浪进滩,终究还是要落幕。能过上这样的一生已经很传奇了。大概是形体上的极限了。
但有些事物没有形体,却也没有极限。
如叨叨絮絮的凄美故事,
大家总是会记得那个顶着药王名号,黄脸瘦弱的怯弱少女,狡慧而清澈;
如气势磅礡的史实英雄,
人们三不五时都在讨论,侠之大者究竟是一辈子为国为民,还是应慷慨就义自刎于阵前;
如奇诡难测的人性悲剧,
新秀第一次读完书难免震惊于狄云的倒楣、岳不群的奸险、陈家洛的一厢情愿;
又如冠绝古今的武理系统,
每个月都有人在吵重剑九剑谁强谁弱,教主西狂孰高孰下。
三十年前的少年读这样的故事,讨论那样的大侠,又吵这样的架,
三十年后的少年,还是读这样的故事,讨论那样的大侠,继续吵这样的架。
再三十年,大概还是如此。
不同地方长大的孩子,不同经历的人生,吃著不同的米饭,甚至说著不同的方言,
但是,都看着同一个人的书,受到一样的感动。
这是不死的。
我花了二十年,重看了上百遍金庸,才对不死两个字的意涵稍有体会。
什么是不死?
就是所有人都能一起想到,那个脸色异常苍白的小女孩,等著续命八丸救命,
而旁边站着个手拿匕首、自割腕血的浪荡青年,窗外枣树上还偷偷躲著个华山掌门。
她是不死,这也是不死。
“我希望我死后100年、200年后,仍然有人看我的小说。我就很满意。”
这句话让我想到一代宗师中的另一句话:“如果真能管用,南拳又何止北传?”
以金庸先生在文学界开创出的境界,在中文圈所立下的文化基础,
未来继续看他小说的,又何止一百年、两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