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长崎观光指南:浦上天主堂.永井隆纪念馆

楼主: k4851118 (高望)   2023-12-30 15:23:05
长崎市历史人文观光指南:浦上天主堂.永井隆纪念馆
巴哈姆特小屋图文版
https://home.gamer.com.tw/artwork.php?sn=5855728
图文版照片拍摄时间:2020年2月-2023年10月
本篇介绍浦上有关天主教的景点,包含浦上天主堂与永井隆纪念馆。由于浦上的天主教社
群在长崎的天主教上具有重要意义,本篇借此机会在上半部简单介绍含长崎的天主教历史
,下半部再介绍这两个景点(本篇仅介绍长崎天主教史,至于包含天主教、新教在内的长
崎基督教史将在“长崎学”完整介绍)。本篇两个景点都距离浦上的原爆相关景点不远,
而且展示内容也都跟原爆有关,因此适合一起参观,但都要步行一段时间。
天主教的长崎上陆与二十六圣人
自中世在欧洲盛行的天主教,在文艺复兴时期受到马丁路德的挑战,兴起了教会内部改革
,因而成立“耶稣会”这团体,并在大航海时期到处传教。1543年有葡萄牙人到今日鹿儿
岛县的种子岛,1549年有天主教旗下的耶稣会教士方济各.沙勿略前来鹿儿岛县传教,开
启了日本与西洋贸易与传教的时期。
当时正好处于战国时代,九州有许多地方势力的大名为了贸易利益,受洗成为天主教徒,
尤其以大村纯忠为代表。大名成为教徒后也会带领属下与居民一同成为教徒,例如大村氏
属下的长崎甚左卫门(又称长崎纯景),受到大村的影响受洗成为教徒,并在1569年在其公
馆旁设立教堂,也就是长崎最早的教堂。在大村纯忠的支持之下,长崎在1571年以葡萄牙
人的贸易港的地位下开港,并开设对外航线,因此吸引许多商人聚集,而且许多是天主教
徒。
1579年大村纯忠决定把长崎与附近到茂木地区捐赠给耶稣会,之后有马氏也把长崎附近的
浦上捐赠给耶稣会,造成长崎有短暂时间由耶稣会统治。当时丰臣秀吉已经接近统一日本
,本来对于天主教传教采取宽容政策,但1587年颁布“伴天连追放令”,命令传教士立即
离开日本,并将原由耶稣会统治下的长崎没收,由丰臣直接统治。
1596年西班牙贸易船漂流到日本,船上货物遭到丰臣政权没收,船员不满因而脱口西班牙
将利用天主教与军队征服日本,丰臣秀吉借此再度重申禁教令,并将正在京都与大阪传教
的6名传教士与20名天主教徒逮捕,首先游街示众,之后送到长崎,于隔年2月在长崎的西
坂在许多民众的围观下遭到处刑。该事件后来传到欧洲,长期受到教会的注意,1627年教
皇为此举办了祝福式,后来1862年教皇宣布殉教者为“二十六圣人”。
江户幕府的禁教
二十六圣人事件后隔年丰臣秀吉去世,政局不久便落入德川家康的手中,开启江户时代。
德川家康一开始并未禁止天主教,因此长崎进入短暂的天主教兴盛期。当时长崎境内有来
自天主教各修道会,多达10家以上的教堂,包含1609年设立,现在为樱町小学校的圣多明
各教会(サント・ドミンゴ教会,其遗迹目前设有资料馆)。1603年设立配有日欧的时间与
钟声的时钟塔,还设有神学院、印刷所、医院等设施,让长崎有“小罗马”的美名。
之后德川家康对天主教态度丕变,于1612年首次对江户与京都颁布禁教令,2年后扩大至
全国,开启禁教时代。江户时期开始时仍有信仰天主教的大名,其中包含岛原藩主有马晴
信,但因为行贿江户高层而被斩首后,其子受到禁教令影响而弃教,而大村纯忠的后代早
在禁教令颁布前便弃教并驱逐传教士。由于
许多大名是为了贸易利益而信仰天主教,对于天主教本身并不抱持热情,因此服从德川幕
府的禁教令也是可预期的。
由于禁教令后仍有传教士秘密传教,德川幕府便要求辖下领地与各藩主加强取缔天主教徒
与传教士,并给予重赏,在此之下殉教事件频传。1622年在长崎西坂一次处决55名天主教
传教士与信徒,史称“元和大殉教”,是日本史上同时间最多牺牲者的殉教事件。本来还
有传教士从海外冒险潜入日本传教(“长崎学”专栏将会提到的远藤周作的小说《沉默》
便是以此为背景),但1630年代后便逐渐消失,1644年最后一位潜伏传教士殉教后,传教
士从此在日本绝迹。
为了阻止日本民众再度信仰天主教,幕府采取许多措施,其中有“寺请制度”,要求人民
隶属于所在地的佛寺,出生、死亡等应向佛寺登记,形同把佛教列为国教。在长崎周边则
施行相当有名的“踏绘”,也就是要求人民踩踏耶稣或玛丽亚像,之后成为每年初的固定
行事。1625年重建的诹访神社供奉长崎的守护神,也是利用神道教压抑天主教信仰的产物
。在此之下长崎市区的天主教徒消失匿迹,只有官府统治较为松懈的乡下还能试图维持信
仰。
潜伏天主教徒
由于受有神学教育的天主教传教士在1630年代后消失于日本领土,部分日本信徒们利用地
方的领导组织,试图维持天主教信仰,被称为“潜伏天主教徒”。这些教徒分布在现在长
崎县的长崎市郊外、外海市、平户市与五岛列岛,与熊本县的天草地区、福冈县的今村地
区等。由于各地方彼此有些距离,信仰组织也有部分差异,但大抵包含“帐方”、“水方
”、“闻役”等职务。
浦上的天主教是在有马晴信将该土地寄赠给耶稣会后开始发展,并于1603年设立教堂,但
之后便在禁教令下遭到破坏。当传教士不在时,浦上的天主教事务由“看坊”所主持,也
就是浦上信徒的领导者。随者禁教令的展开,地方天主教徒的告密频传,当时担任“看坊
”的孙右卫门便尝试领导当地的天主教徒,完成地下的信仰组织。
浦上的潜伏天主教组织包含以下职务:1.帐方:传承教义的组织领导者,负责每年教会的
行事,由孙右卫门家族世袭;2.水方:各乡1人,负责受洗仪式,也是帐方与闻役的讯息
交换者;3.闻役:各字1人,负责将水方交代事项传达各家庭。本篇介绍的永井隆的妻子
就是出身于“帐方”的家族,目前的永井隆纪念馆曾是帐方的居住地。
“玛丽亚观音像”的崇拜是浦上潜伏天主教徒最重要的特征,这些玛丽亚像形似华人的观
音菩萨,但胸前挂者十字架,或是抱者婴儿,显示“圣母”的形象。现在长崎历史文化博
物馆收藏下述“浦上三番崩れ”时从潜伏天主教徒没收的玛丽亚像,特点是清一色是由中
国所制造,应是经由贸易船只秘密输入日本。
即使形成严密的地下信仰组织,但江户时代浦上共发生3次检举事件,称为“浦上崩れ”
。前两次发生于1790年与1842年,但逮捕后不久即因证据不足而释放,不过幕府末期的
1856年所发生的“浦上三番崩れ”曾有大规模的逮捕与处刑,造成信仰组织不小的打击。
随者幕末的开港通商,明治初期禁教令解除,许多潜伏天主教徒陆续在传教士的领导下恢
复天主教信仰。但少部分潜伏天主教信仰因为已与地方信仰融合,已经跟一般天主教有所
差别,教徒不愿放弃祖先传承200多年的习俗,因此仍持续维持旧有信仰。近年随者社会
的变迁,该信仰也面临消失的危机。
“信徒发见”与浦上四番崩れ
1858年幕府与美国等5国签订通商条约,条约约定长崎为开放通商口岸,并且可设定外国
人居住的“居留地”。依规定居留地可兴建教堂,因此现存日本最早的天主教教堂也就是
大浦天主堂于1865年完成,其中1863年前往长崎的佩帝让(プティジャン)对教堂建设帮助
甚大。
1865年2月也就是大浦天主堂启用约1个月后,有浦上的十几位男女老少的团体前往参观教
堂,当佩帝让介绍时,有一位妇人说“玛丽亚像在哪?”,这时神父才吃惊的发现他们是
守护200年信仰的潜伏天主教徒。该事件以“信徒发见”为名,成为宗教界惊叹的奇蹟,
如今大浦天主堂前有该事件的雕像。
佩帝让后来前往浦上秘密调查,共发现有4个地下教会,对这些潜伏天主教徒重新洗礼,
并办理弥撒与讲道。但当时幕府的禁教令依然存在,部分天主教徒也不再葬在佛教寺院,
这与幕府规定的寺请制度不符。1867年长崎奉行突袭4个地下教会,逮捕68人,“浦上四
番崩れ”就此开始,但该行动因受到欧美指责,就在尚未决定处理方法时,同年江户幕府
便倒台,走入历史。
幕府订定寺请制度形同把佛教列为国教,而新成立的明治政府却为了回归天皇统治传统,
试图将神道列为国教,两者之间虽然理由完全不同,但共通点就是把天主教徒当成敌人。
明治政府延续幕府禁教的政策,在1868年的御前会议中,有主张将教徒领导者处死,但担
心欧美反弹,因此最后决议为教徒全员处以“流放之罪”。
1868年首先将浦上天主教徒的中心人物114人流放到萩、津和野、福山等地,1870年再将
其他天主教徒流放到日本各地。被流放到各地的天主教徒遭到的待遇因地方领导者而异,
例如流放到津和野的教徒被处以极为残酷的拷问,造成37人死亡,其他教徒许多被迫处以
强制劳动,或是不良的居住、卫生与饮食环境,部分因此病死(但也有弃教并立即获得释
放的教徒)。
“浦上四番崩れ”的流放在浦上天主教徒当成“旅行”看待,但共造成约600名天主教徒
死亡(据研究指出多数应为病死,而非虐待拷问而死)。该事件被欧美媒体报导后受到严厉
的指责,1871年起以岩仓具视为首的欧美访问团,在各国都被当地政要要求尊重信仰自由
,停止天主教徒的虐待行为,甚至威胁拒绝不平等条约修改的谈判。1873年日本政府解除
禁教令,这些被流放的天主教徒才得以回到浦上。解除禁教令仅是对信仰天主教的默许,
直到1890年大日本帝国宪法施行,信仰才获得有限度的保障。
近现代的长崎天主教
1873年禁教令解除后,长崎天主教便在当地神父领导下稳健发展。1891年日本纳入天主教
区制,划分东京、函馆、大阪、长崎教区,当时日本信徒约4万4千多人,长崎就占了六成
的2万8千多人。长崎设有神学校培养在地的神父,至1917年已有22位日本人司祭,1927年
长崎教区司教(相当于教区领导人)首次由日本人担任,这时长崎信徒已经超过5万人。
浦上是长崎天主教徒的主要集中地,有鉴于距离大浦天主堂较远,因此于1879年兴建暂时
教堂,之后本来在1895年决定建设浦上天主堂,但途中发生资金不足而中断,历经30年后
才在1925年建设完成。长崎周边的郊区也遍布天主教徒(有些就是过去的潜伏天主教徒),
因此各地也建设天主堂,最具代表性的是1882年由多罗(ド・ロ)神父所创建的“出津教会
堂”,及1893年创建的“大野教会堂”(以上两者被列为世界遗产,将于“长崎学”专栏
介绍)。
天主教会相当重视神学教育与学校教育,早在1875年在大浦天主堂旁边设立“罗典神学校
”,1891年耶稣会在南山手设立“圣心女学校”,隔年玛丽亚会设立专收男生的“海星中
学校”,之后移转至东山手,也就是现在的海星中学校与高校。
日本近代为了尊崇天皇,设立将全国神社纳入国家体系管理的“国家神道”,随者军国主
义兴起而增强日本人民对神道的崇拜,天主教徒也在此环境下受到压抑。二次大战开始后
,天主教受到的控制更为加强,就连长崎教区的司教都被迫前往印尼,而不论日本人与外
国人的神职人员也受到军队与特高警察的监视。
1945年8月长崎遭受原子弹爆炸,爆炸地点正好就是天主教徒最集中的浦上地区,包含浦
上天主堂等建筑遭到全毁,据统计共有8,500名天主教徒死亡,是浦上天主教再一次遭受
重创。当年11月以永井隆为首,在原天主堂遗址举办长崎原爆受难者的哀悼弥撒,利用打
响在废墟中所发现的“长崎之钟”,给予原爆受灾者跨越悲剧的勇气,并于1959年重建完
成浦上天主堂。
战后长崎天主教的重大盛事便是将发生许多天主教殉教事件的西坂整建为公园,并于1962
年建立“日本二十六圣人纪念碑”与纪念馆。长崎的天主教历史累积许多历史遗产,身受
外国注目,因此以大浦天主堂为首除了列为国宝以外,并于2018年列为世界遗产。长崎的
天主教历史也吸引1981年与2019年先后两位罗马教皇来访。
浦上天主堂
本篇下半部介绍浦上天主堂与永井隆纪念馆。浦上天主堂从“平和公园”电车站下车后约
走15分钟可到达,就如同上半部的历史介绍,该天主堂原本是在1895年开始规划建立,但
因为财务困难而一度中断建设,历时多年才在1915年完成主建筑,并举行献堂式,1925年
完成双塔式的钟楼后才正式完成。该建筑本来是砖瓦式建筑,但在原子弹爆炸全毁,于
1959年重建完成。
天主堂门口左方有纪念“信徒发见”150周年,及“浦上四番崩れ”的“旅行”(实质上为
流放)的纪念碑,右方则是1981年前来的罗马教皇若望保禄2世的雕像。天主堂内部可免费
参观,但参观区域仅有教堂后方走廊,且禁止摄影。教堂左右两侧与祭坛后方装饰有相当
漂亮的彩绘玻璃,主要内容是述说耶稣的生平与神蹟,另外旧教堂原置有玛丽亚木像,原
爆被烧毁部分但仍可看见其轮廓,也被置于教堂中。
天主堂内外展示许多原爆遗迹,包含天主堂前方有一个因爆炸而倒塌的旧钟楼,被列为国
家史蹟,而正门前方也置有许多被烧毁的神像。入口附近有“原爆遗物展示室”,展示旧
天主堂的模型,及遭受原爆的物品,如玛利亚像、砖瓦、灯台等,还有原爆前后天主堂的
照片,包含上半部介绍的原爆后的11月举行哀悼弥萨的照片。该展示室还有该天主堂的历
史介绍,还算详细,相当值得参观。
天主堂前方除了“浦上四番崩れ”的“旅行”的纪念碑外,还有其他相关该事件的展示,
例如代表饱受拷问之苦的“拷问石”。具展示牌所示当时有301名教徒被流放到萩(该地是
明治维新志士的大本营,现在为山口县萩市),遭受相当严厉的拷问,例如暴露严寒的“
寒晒し”,其中有39名在流放期间死亡。据传当时有一位少女坐在这个石头上遭受18天的
拷问,一周后大雪把她埋到只剩头发露出,但依然不愿弃教,代表强烈的信仰心。除此之
外还有1920年的“信仰之础”碑,是纪念该事件50周年所设。
永井隆纪念馆(如已堂)
永井隆纪念馆距离平和公园不远,最近的电车站是“大桥”站,纪念馆前方还有附属建筑
物“如已堂”。永井隆是长崎医科大学(现在的长崎大学医学部)教授,他在1908年出生于
岛根县,1928年进入长崎医科大学,1932年大学毕业后继续从事放射医学研究,1944年取
得医学博士。
永井隆曾寄居在浦上的森山家,也就是江户时代天主教领导者“帐方”孙右卫门的后裔。
他在第一次入伍服役时接触到森山家的天主教文书,受到感化而受洗为天主教徒,并于同
年也就是1934年与森山家的千金绿结婚。永井隆的纪念馆前有一标示牌,便有纪载该馆就
是过去“帐方”家的所在地。
中日战争后永井隆再度入伍约2年半,曾到中国战场前线,据传不分敌我均给予治疗。回
国后继续从事放射医学研究,但由于未做好防护,1945年6月也就是原爆前夕他被诊断白
血病,当时被宣告只剩3年寿命,但他还是努力活了6年才在1951年病逝。
1945年8月9日长崎原爆时,永井隆位于爆炸地点仅不到1公里的长崎医科大学中,当时被
倒塌的杂物击中而重伤,但不仅与幸存的医院同仁进行原爆伤患救护工作,甚至还不顾伤
势到郊区进行巡回医疗,期间还因辐射线的影响而高烧,差点送命。他的妻子永井绿于原
爆时当场死于宅中,儿女因为避难到乡下而逃过一劫。他的“原子爆弹救护报告书”是他
对原爆伤患的第一手观察,对原爆医学有伟大贡献。(有关永井隆的原爆经历详见“长崎
原爆”与《长崎和平钟声》一书)。
1946年他倒地后从此卧床不起,1948年“如已堂”落成后他就在此度过最后的余生。这段
期间他成为作家,透过努力写作传达反对战争的理念,获得许多回响,并获得第一号长崎
市荣誉市民。1951年去世后在浦上天主堂公祭,葬在长崎市国际墓地。
永井隆生前便计划以他名义成立儿童图书馆,于1952年完工,近年重新增建后改为永井隆
纪念馆。该馆是2层的建筑,1楼为展示室,2楼为图书馆。展示室的主要内容包含永井隆
的生平、相片、物品、受到的表扬、著作等。从展示物中可以看到他的长崎市荣誉市民奖
状,与首相吉田茂的表彰状。
展示室照片中有永井隆站在原子弹爆炸后荒野的照片,与他在如己堂写作、治疗、接受昭
和天皇见面与表扬的照片。他的著作全是在1946年卧床后到去世前完成,其中以有中译版
的《长崎和平钟声》最有名,纪念馆中可看到该书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可看出书中最后诉
求和平的主张获得的回响。永井隆是长崎原爆与天主教的代表人物,因此纪念馆相当值得
参观。
作者: starbuckser0 (不应侷限于两条平行线内)   2023-12-30 18:13:00
有看有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