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深秋京都红叶之华:诗仙堂.鹭森神社.曼殊

楼主: k4851118 (高望)   2019-11-09 21:01:35
2018深秋京都红叶之华:诗仙堂.鹭森神社.曼殊院
巴哈姆特小屋图文版
https://home.gamer.com.tw/creationDetail.php?sn=4586561
本篇原始照片连结
https://www.flickr.com/photos/[email protected]/albums/72157711301706532
本篇接续上篇介绍修学院离宫附近的红叶景点,包含诗仙堂、鹭森神社与曼殊院,这些景
点都可以步行到达,只有曼殊院较为偏远而且路上都是上坡,所以来回需要一定的走力。
诗仙堂
人气度:★★★
推荐度:★★
诗仙堂就在上篇圆光寺的旁边,创建者是江户时代初期德川家的家臣石川丈山。石川丈山
的家族侍奉德川家,年轻时学习武艺,深受德川家康信赖,还曾参加大阪夏之阵,但在后
来弃武学文之后,反而成为江户时代初期的汉诗名家。1641年开始在此隐居,以中国“三
十六诗仙”为名取名为诗仙堂,并在此居住30几年后,1672年以90岁高龄去世。
进入诗仙堂后便可看到建筑与前方的庭院,建筑里禁止摄影,不过可以从庭园看到建筑物
外部,另外建筑物里可以看到中国被称为诗仙的画像,这也是被称为“诗仙堂”的由来。
从庭园的阶梯可以看到建筑物旁的红叶,另外庭园也有几棵红叶,但除此之外因为庭园实
在很小,可看的东西实在有限,因此很快就可参观完毕。虽然建筑物旁的红叶搭配建筑物
相当漂亮,但搭配门票还看参观价值有限。
鹭森神社
人气度:★★
推荐度:★★★★
鹭森神社位于往曼殊院的路附近,有狭窄的道路前往,祭祀的是日本传说中的古神素戋呜
尊,早在西元9世纪便已存在,后来在应仁之乱被烧毁后,迁到今天修学院离宫的森林中
,后来因为建造修学院离宫的关系,1689年在当时灵元天皇的指导下再迁移到今天的位置
,该天皇在此还留下和歌的纪念碑。
鹭森神社的建筑极为简单,只有拜殿与前方的舞殿,除了旁边有个“八重垣”这石头,触
摸之后可以获得良缘斩除恶缘以外,就没有太多值得一提的地方,但从前方鸟居到拜殿的
红叶步道却长达200公尺,其美景让人流连忘返,而且重点是还是免费的,如果秋天到此
旅游的话,这里的红叶是不能错过的。
曼殊院
人气度:★★★
推荐度:★★★
曼殊院位于修学院离宫周边的最深处,创建在10世纪间,在创建前只是比叡山上的一个小
寺院,后来在创建后也好几度迁移,最初的迁移曾在今天的金阁寺附近,后来足利义满期
间创建金阁寺而再度被迫迁移,在1656年才迁移到今天的位置。
从曼殊院经常被迁移的历史来看,它并不是很重要的寺院,但后来室町幕府时期时皇族在
此出家之后,这个寺院就成为代代由皇族担任住持的“门迹寺院”,而改变这寺院的地位
(之前曾介绍的毘沙门堂也是门迹寺院)。迁移到今天位置的也是皇族出身的良尚法亲王,
他除了佛学以外在许多方面都有良好的修养,至今部分建筑物与收藏品都显示他的品味。
曼殊院比起前面几个寺院神社较为偏远,从圆光寺还要走约15分钟,而且一路都是上坡。
到了门牌到售票口前一路都有红叶,很有可看性,另外这个寺院的创建者与菅原道真关系
很深,因此门口附近还有小型的天满宫,代表这个寺院与天满宫的关系。
曼殊院的主要建筑有大玄关、大书院、小书院等,而包围在大小书院的则是有名的庭园。
大小书院据说都是1656年在此重建时留存的,里面的配置与障画也是当时的作品,但内部
禁止摄影。
比起建筑,曼殊院的庭园更吸引人,这个庭园据称出自江户时代著名庭园名家小掘远州之
手,但实际上早在该寺院重建时他已去世,因此实际造庭者依然不明。这是一个用白砂所
做出的枯山水庭园,在砂中有“鹤岛”与“龟岛”这两个小岛,其中龟岛附近的山坡上有
红叶,配上白砂、小岛与建筑让人觉得有如仙境一般,这也是该寺院在这季节最经典的风
景。
这次用半天的时间一口气跑了4个寺院与神社,除了诗仙堂的红叶较少以外,其他3个都很
有可看性,如果加上附近修学院离宫可以安排一整天的时间。在这季节京都到处都充满了
观光客,尤其是清水寺附近更是壅挤,相形之下这里的观光客稍微少一些,相当值得推荐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