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福寺—方丈庭园 ※~
图文网志版: http://blog.xuite.net/sirius99/blog/478643892
将“通天桥”坡林绕过一圈后,我又走回了桥廊,因为门票包含的区域不仅
于此,“洗玉涧”将寺地切分为南北,有不少静谧舍院便这么隐于溪涧北岸。顺
著回廊弯折,没多久末处视野开展,而于对侧伟立的,就是此寺的“开山堂”,
敬著开山祖“圣一国师”。
堂殿的外型别致,在披垂广簷间挑起一层矮阁,于是叠瓦中多了椼架的交错
线条,脊线也生了挑捺变化,我的视线便被领着盘游而上,聚焦于冠顶的辉芒。
其门额书著“长乐庵”三字,初望让人觉得意外,毕竟佛家总给人清简、甚至苦
行修持的印象,或许它指的并非欲念上的欢逸,而是斩去尘俗后的空明无羁吧。
不过对我们这些未能弃世的游客而言,居于此应也是种乐,放眼望去,庭院
充分利用了空间,参道划开的左右景致尽管迥异,却各自充满韵味。一边以绿意
绕着长池,修圆矮灌木与立石交互缀点,在顺坡爬漫之时,也借入院外的蓊郁林
景。另侧则用上了枯山水,白沙刷出的格纹纵横相间,藉日芒烙深了线条,图案
虽简,却现著空广之美。
侧边的长殿名为“普门院”,窗门紧闭看不出什么用途,倒是屋前设了一排
凳椅,让游客在歇坐之余,也能让心眼越过静无白沙,飞降对处碧坡,看树岩如
菩萨腾云接引,指向极乐之境。不过“东福寺”院区广大,想到还有很多地方未
访,我的脚步便无法长时停歇,怔望了一会儿,还是又原路穿过“通天桥”,行
出至外头的售票口。
若“洗玉涧”以北为高僧的隐修之地,往南便是寺院传道弘法、与信众对语
的场所。除了最主要的“本堂”,稍向东走可以看到“方丈”,它的庭园出自近
代名家“重森三玲”之手,据说有着别出心裁设计,也因而成了寺院的另个收费
区域。一般观光团体为了省时省钱,多半将其略去,但我既有闲余,自然听任好
奇心引我一探究竟。
庭园入口在隔邻的“库里”,其簷线粗豪斜划,形构出气势山墙,椼架于交
错间化为云纹,衬上唐破风的弯挑勾弧,很引人端望。买好门票拐了进去,先遇
见的是院里的“东庭”,苔地与沙流交互嵌生,七根矮圆柱高低错立,令人脑海
浮现武侠小说中的梅花桩,想到日本僧侣隐在院里私练神秘功夫,便不由得莞尔
。不过它其实是北斗星阵,材料取自寺里佚于历史的建筑残石,这样的使用别具
意义,毕竟沙纹环柱,如星石落降而生的涟漪,当定眼凝视,每个石柱便似“东
福寺”的过往,激荡、传承,成就它现今的样貌。
顺着廊道直走再拐个弯,便是“方丈”了,殿前为“南庭”,院墙间的唐门
缀著精致镂雕。这庭院同样以枯山水为主调,形如长川的沙纹有涟漪点显的变化
,但居间并非圆柱竖立,而是几块褐岩疏密散聚。据说边角的苔坡象征佛陀悟道
的“五山”,沙中错岩仿拟的则是“八海”中的仙岛“瀛洲”、“蓬莱”、“壶
梁”及“方丈”。修为浅薄的我自难辨析何者为何,不过当一转首,旭芒从屋簷
绽射而下,侧处的聚石倒像是如来的化形,在蒸腾云霭间,与诸多菩萨翩然而降
。我瞇着眼望入这片光影,刹那间虚实失了界隙,动静的分野也模糊起来,而沙
海中的散石仿佛都成了舟艇,引着人驶出迷洋,抵达明悟的净土。
这样的景象幻惑了感知,让我不禁停留于此,徘徊伫望,许久,才转过了廊
角,来到被名为“井田市松”的“西庭”。初知此称呼令我有点不解,毕竟小巧
庭里根本不见松树,只有苔原沙地交接如浪袭,修剪成方的矮灌木规矩交错。直
到查过资料才知“市松”在日文里指的是棋盘式格纹,也就是眼前灌木的排列模
样。至于“井田”,虽然和院里景貌对照后,相当易懂,可是再往深层推想,却
很难理解其与佛理之关联,尽管设计师这样施作肯定有寓意,但艺术与玄学这两
样虚缈的东西掺融一起,似乎让人离参透又更遥远了。
再往前,墙头现出枫林与桥廊,对比了方位,应该就是“通天桥”,这时看
去,桥上的人迹又更加挤拥,颇让我庆幸已在丰收后由那战场中退出。而从此处
拐过廊角,望见的理所当然便是“北庭”了,这儿延续著方才的格纹主题,但交
替的变成方石与苔簇,且格纹随着距离逐渐散化,使其夹带一种错乱感,不知是
石地被苔芒攀聚,还是苔原被石块破生。偶一回望,又有点像自然的逆袭,石块
为人心计算雕凿后的方理,却注定在漫漫时流中失了轮廓。
其实这四座小院总合起来有个名字,叫“八相之庭”,对应着一路行过的星
阵、四座仙岛、“八海”、“五山”及市松,不过既取自经语的“八相成道”,
应也指涉释迦如来由生至涅槃的八个阶段。但当这样走过一遭,却理不出什么头
绪,或许那更深一层的连结,只有高人才得以了悟吧。
步出了庭园,身旁是“南庭”前的唐门另面,刚在院里因为距离远,看不清
晰,现在倒可仔细端详柱门刻凿的似锦团花,以及椼架雕镂的繁密藤叶。赏望过
后,便算是结束了“方丈庭园”的巡礼,能以满足的心情,朝寺院他处转绕。
我先往南走,回到最邻近的“本堂”。“临济宗”有所谓的京都五山,昨日
访过的“天龙寺”为其一,“东福寺”亦是。它除了佛理传承上的重要性,也见
证了“镰仓时代”以降的长漫历史。当时“九条道家”出资草创,取了奈良“东
大寺”、“兴福寺”名各一,对其有着宏大理想与期许。而它也果真坚持着使命
,就算历经数次火劫、“明治”的废佛毁释,依旧于衰颓中再兴。
抬眼而望,这座近代重砌的“本堂”殿体宏伟,双叠的歇山簷线让它添增了
飞挑气势。但从门栅往内看,很讶异地,里头并没有太多炫眼布置,简素案几旁
几样法器,亮灿的只有雕叶瓶花与高坛上的金纹背板,奉的是由“阿难”“迦叶
”伴侍的“释迦如来”。本以为殿内的妆点便这样了,但旁人的抬望视线却引我
往天花板瞥去,原来那儿另绘有灵动云龙,虽是残鳞片爪的乍然现迹,墨云间透
显的龙颜还是现著慑人威凛。
“本堂”的西侧是“禅堂”,尽管模样在团围林树间显得低调,但实为难得
的近七百年古物,若再往远望,便是来时行入的“月下门”。不过这样的访寺动
线其实违背殿舍布局的思维,毕竟“本堂”之南还有“三门”,其余屋阁都是以
此为中轴朝两侧砌筑,假使从正南入寺,应更能感受这些建筑的层次感吧。
秉持这样的想法我往南绕,看“三门”由正向的稳重匀称,转为斜望的簷角
挑昂,也从在近处端赏斗栱致密如团花,拉远至它隔着“思远池”,展现另种开
阔意象。标牌上写着它是日本最大最古的三门,但樱花季访过的“知恩院”三门
同样以壮伟著称,再将前几日“南禅寺”的重游记忆回放,好像也难分高下。不
过撇去尺寸上的较量,峙立于池畔的它还是形塑出别致风貌,石桥微弯搭拱,在
水镜轻掠一道弧线,切分了虚实互映的湛蓝,却串接了双生的颠倒世界,彷若当
递足跨越,便能扭转那些令人怅惘的抉择,窥见另个面向的人生。
但很可惜地,这顺桥穿划“三门”、直指“本堂”的路径被封挡,池间的荷
叶也因季节移转而枯槁,让访寺之兴减了不少。尤其两侧形如山棱的门阶并未开
放,就算标牌述著二楼为佛堂,“释迦如来”座旁五百罗汉气势环围,梁柱间还
有象征极乐世界的缤纷图绘,没见着画面依旧觉得空泛。幸好最后买到了明信片
,总算窥见它的瑰丽样貌。
“三门”的西侧为“东司”,也就是过往的僧侣厕所,连通在起居之用的“
禅堂”南端,颇为顺理成章,而这筑于“室町时代”的厕所据说亦为日本最大最
古老的一间。我好奇地走近长屋窗栅朝内看,里头沙地果真挖了成列的圆坑,只
是在这没有隔墙的空间里,如厕得迫着与旁人裸裎下身对望,我想也仅有勘破一
切的僧侣才不会起了杂念吧。
“东司”的位置有着起居上的简便,但似乎为了建筑布局的匀称,“浴室”
竟被放到“三门”东侧的相对位置了。这从“室町时代”留下的建筑同样是个珍
贵古蹟,规模却比“东司”小很多,如此的设计令我疑惑,再怎么说洗澡需要的
空间应较大吧。我试着从门口的解说牌寻找答案,却瞥见上面叙述当年为了节约
木材及用水,使用的是蒸气浴,这样的字句让人脑中浮现奇妙画面,小屋里水气
氤氲,百余僧众裸裎挤拥,于是修为不够的小沙弥们心里狂唸著佛号。
抹去这略带亵渎的狂想后,我往北走,而在日本寺庙发现“神社”似乎已成
了常理,没多远便见石砌鸟居罗列成廊,引人行入。这是座“五社成就宫”,鸟
居之后转为石灯笼依坡而筑,一路指向阶顶的唐破风门面。我在这敬著“五社大
明神”的小阁边望看,石塔钟楼于林树间掩映,幽静中透显古意,只是一旁小屋
挂著牌额“魔王石”,便让我摸不清梗概了,难道里头镇封著某个传说中魔王?
带着疑惑逛了出来,我翻开地图,确认是否还有什么地方未访,见到“方丈
”东北尚有一区,就好奇绕过去探看。行走间,路径化为桥廊,簷口书著“偃月
”,这便是寺里跨越“洗玉涧”的第三座桥了。往下望,谷底依旧是粼粼溪水,
但附近枫色似乎忘了随季移转,仍为整片的碧翠。然当过桥到了对岸,茂林又开
始现出斑斓,将此处院舍缀点得秀丽。
这儿的净墙内隐著两座塔头小院,一间是“龙吟庵”,为第三代住持曾经的
居舍,有数百年历史,据说外园同样经过“重森三玲”的设计。其中的“龙之庭
”相当特别,地面以黑白细沙勾勒成云,石簇低隐者如微显龙身,窜立者为扬角
龙颜,很值得亲身感受其意境。另一是“即宗院”,看标牌似有“月轮殿”庭园
的特别公开,由门口望入,林色多彩,也颇令人意动。不过再观察几眼,两边应
都要加收门票。
若是无事,花点钱开开眼界其实没什么好犹豫的,偏偏贪心的我在中午还排
了个“下鸭神社”,若掏出钞票又挂念著行程匆匆出来,钱虚掷就罢了,无法以
静缓心眼去体会,才是损失吧。于是我停步门外,将视野极目拓展,看晴日下的
起伏翠峦,也凝望墙头扬探的灿红枫枝,那枫点让我揣想着院内的绚美,也在脑
海串接起水涧划往的另侧,那儿“通天桥”高悬,坡谷间是满空窜扬的飞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