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京都枫火【二七】天龙寺—庭园参拜

楼主: polesirius (ff)   2016-12-28 11:32:01
~※ 天龙寺—庭园参拜 ※~
图文网志版: http://blog.xuite.net/sirius99/blog/477410577
将“天龙寺”的“方丈”与“多宝殿”快速走过一遭后,我看了看手表,离
“法堂”关闭的四点还有十余分,这样的时间不长不短,很令人犹豫,毕竟若放
弃在堂殿悠游观景的机会,结果到“法堂”没几分便被请了出来,不就两头落空
?但再想想,票都买了,不去实在可惜,便还是在它身上押了注,果决离开“方
丈”往“法堂”冲去。
“法堂”尽管未与这些屋阁串接一起,距离倒不远,没耗我多少行走工夫,
它立于方才走过的参道边侧,灰瓦净壁,褐木纵横,与花头窗形成壁面的纹绘。
不过我自然无暇静心感受其端凝之势,一个箭步于门口将票亮了出来,窜进殿里

放眼四望,殿里是个开阔的挑高空间,正向的坛案奉著释迦三尊,周边除了
历代住持的牌位,还有创建此寺的“足利尊式”与开山祖“梦窗疏石”的塑像。
之前访过的寺院大殿多半灿耀得眩眼,总认为以“天龙寺”的规模应也有着繁丽
缀饰,但这儿却只见亮木高坛,华盖之外便是几道金纹披帘了。难道曾经辉光慑
人的早逝于历史烟尘?还是仅因持着佛家初心,以朴简行事?
在思索中将这些布置迅速过眼后,我把视线往上抬,因为绘于天花板的,就
是此堂的亮点“云龙图”。原本这儿也有存留百余年的同样主题墨绘,但或许已
过于残褪,寺方二十年前趁著纪念“梦窗疏石”圆寂六百五十周年,以及“法堂
”移筑百周年,替上了另幅画师“加山又造”的创作。
因为年岁尚轻,就算此龙腾游于高处,轮廓依旧清晰,背景的云雾以渲染技
法推抹得雾濛,突显了龙形的伟傲,长躯盘缠成圆,诱著视线随其循绕。我勾绘
著鳞片的精微,也端详飞燄间爪钩的张舞力度,然后将目光定在须牙扬显的威怒
龙颜。
相比横展于“方丈”的长幅云龙袄绘,两者尽管容形相似,但现于天顶的自
然多了种睥睨气势,我们这些观者都被迫成广袤大地中的蝼蚁,微渺抬望,被其
威凛慑服。于是我的视线被吸缚著,尽管颈项酸疲,尽管怎样也无法望尽全貌,
还是在殿里仰首绕步,于对眼中看着它的姿态徐渐腾挪。
原本还担忧看没多久便会被寺方以闭门为由请了出去,不过当时间过了四点
,或许不想打扰大伙的端赏心境,他们只是一边阻著后续游客进入,一边作著收
拾功夫,因此,也让我颇有余裕静望了好一阵子,然后才走出“法堂”,继续剩
余的拜观行程。
堂殿既然皆已访过,接下来就是每个来此之人都会走的庭园观览了,入口在
“库里”附近的墙门。我穿了进去,眼前景象有点熟悉,想了一下,原来是曾于
“大方丈”约略瞥过几眼的侧面小院,其轮廓方长,当中为被刷成笔直沙纹的枯
山水,素净里透了些许空寂。从这方向能望见“大方丈”的阁殿沉凝、广簷披垂
,而与其相对的,似乎是座敕使门。此门乍看朴褐,但若定眼细观,其实脊线有
著精微镂刻,簷面也被侧边的唐破风弯挑成很优雅的线条。
这院落因着枯山水的布局,植栽较少,然越往里去,长墙边的绿树渐渐掺了
几抹黄红叶彩,挑弄起期待的心绪,而再拐了个弯,景致果真豁然开展,现出方
才让我惊艳的“曹源池”秋色。一株苍松倾身探臂,以叶梢拨点池面,似乎也像
位迎客僧,一摆手引人望入池缘后方的枫景。
稍早于“方丈”厅廊穿绕之际,时间压力迫得我心情紧绷,能感受的只有山
林中的大片簇点斑斓,现刻没有罣碍,总算能好整以暇看着池树间的细部设计。
据说这庭园是开山祖“梦窗疏石”所筑,因在清淤时发现刻有“曹源一滴”字样
的石碑而以此为名,“曹源”指的是“六祖慧能”的发源地“曹溪”,所以这样
的命名隐隐有着传承的使命与自诩。然对我们观光客而言,悟禅太难,只能浅薄
地用肉眼体会涓滴水露汇聚而成的碧池,看由一花一叶蔓生散扬的山林。
池缘立岩在视野的正中堆聚得密集,暗藏“龙门瀑布”的寓意,是否真有流
水穿绕落坠而下,从这距离倒很难看得清,说明文字还提及一块正要化为龙形的
鲤鱼石,但就算我瞪大了眼睛揣描,还是无法断定是哪个。更别提那些对“释迦
三尊”的影射了,往叙述所指的右方望去,怎样也找不到对应者,只能慨然归结
自己慧根不够、俗孽深重。
放弃了对石形的思觅,我徐缓迈开步,端赏枫彩于视角挪移间的幻化,它有
时被翠林掩了点,有时又绽现极度明艳的鲜橙,当中自然也散缀著浓郁的殷红,
怔望之际,便似山水之灵以明暗心情调制的颜彩,在哼吟间往重峦渐次涂抹,于
是起伏中尽是与喜悲对映的故事。
池水的侧边聚了大群人,好奇地晃过去,原来那儿的视野又与正向有着不同
构图,不但能见漫向“岚山”的多彩枫林,还纳入“大方丈”的巍峨形姿,它在
苍松的伴生下伏踞,折转的广簷透着令心境平和的稳当感。
“天龙寺”的庭园并非只有“曹源池”,转身往旁一看,还有条小径通往“
百花苑”,这名称颇诱人,想了想便不禁往里头探去。不过当走进苑内,才发觉
自己放了过多期待,现在是秋末,若真想见到百花齐放,也该于春夏时分来访才
有机缘。然就算仅存几株不明树种绽著紫红瓣蕾,枫叶依旧撑住了大半林色,它
们随兴地转换色调,也扬动行步中抬望的心绪。而方才在池畔是远观色块的涂抹
,此刻则能见叶尖细密如芒、耀舞于空。
小径在分叉中转往丘坡盘绕,由于大多游客的目标皆是池景,这儿相形之下
人迹稀少,走来格外幽静,尽管暮色降临前的微阴让林景多了些萧瑟,仍无损游
晃间的惬意。如此一路走至林苑的顶点,我朝远方眺看,山峦下的市区被前方群
树挡掩,看不清晰,唯一显著露脸的,是“库里”脊背上的烟囱顶,不过这样的
挡掩却不恼人,毕竟那是整片的红叶扬散,将人心里也烧得悸动火热。
望了一阵,我循径往下而行,这时路边开始多了些樱树,但自然只能盯着空
枝揣想初春会是怎样的满坡粉艳,尽管如此,散垂的枝枒仍有其美感,如飞羽也
似瀑泄,在青空烙下细腻的剪影。
路径最后又接回平地院区,再往前,是“天龙寺”的“北门”,有些人会从
那边出去,直接转入幽碧遮天的“竹林之道”,但我清早既已访过,当然就不朝
那边走了,只在附近的观音池伫望。此池长方小巧,边侧有带簷龛亭奉立了观音
塑像,或许是刻意的营造,低探枫红间也有枝垂樱的细枒披落,可以想见当冬去
春来,池上便会转换了色调。趣致的是,池首还设了福态的青蛙雕像,猜想有着
招财用意,只见水塘里散满祈福钱币,也不知它们的主人是否都达成了冀愿。
在枫林中往回绕,眼前出现“诸堂参拜”路线中的“多宝殿”,歇山折簷伸
探出“向拜”,即使是未付费入内的信众,也能于此对命运多舛的天皇祷念。据
说重建的这座堂阁揣摩了那时期的“紫宸殿”风格,当停步端望,其形姿庄重,
簷线傲扬, 似乎也真透显了些许离宫风华。
因为行走速度拿捏得适切,此时离闭门还有段时间,想了想,便决定回到“
曹源池”,在那儿消磨过傍晚的最后时光。由于太阳已徐缓落山,聚于池畔的游
人散去不少,当找了个廊簷下的长椅靠坐,前方视野倒没什么阻碍,能悠然看着
池景残留的微艳。
渐渐地,灼烧于水岸的舞火一一黯淡,只余剩些烬影,但红莲般的妍彩并未
熄灭,枫林朝天飞吻,将青空羞染,于是,我怔愣地凝望那片霞色,看着它转为
带点幽秘的绛紫,而当中较粉艳的是笑靥,是回望中的会心与祈愿。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