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京都枫火【二一】常寂光寺

楼主: polesirius (ff)   2016-12-19 12:39:04
~※ 常寂光寺 ※~
图文网志版: http://blog.xuite.net/sirius99/blog/476052605
从“竹林小径”走入“岚山”的乡野,我在清晨的幽谧中寻找“常寂光寺”
的身迹。行过了“小仓池”,再随路几个弯拐,终于它的山门在步径旁悄然显现
。门的木色墨深,结构朴实低调,若不是门楣将名号书印着,就算透过篱缝能见
些茂林,也难联想里头满遍著璀璨枫色。
由于预留的时间足够,寺门仍未开启,排队等候的也不过十数人而已,我便
先在周边随意蹓跶,毕竟附近的林色颇为引人。当这么转着,一道门墙在树篱间
露了脸,瞥了过去,是“落柿舍”,想起网络有人提过这地方,就不禁多看了几
眼。不过这时的它门扉紧闭,仅见墙边两棵柿树高高探出,垂缀的果实橙亮醒目
,所以满院的柿林会是怎样的景貌呢?我不由得站在门外抬首怔想。
伫望须臾后,怕“常寂光寺”那儿人龙会倏然串长,我不敢多逛,便还是老
实回头排在尾处等待。过了一阵,队伍开始推进,而当买好票,踏进山门,我终
于望见期待已久的院景。入口的枫叶虽多呈翠碧,但随着步伐前迈,色调开始悠
然流转,像经过设计的戏剧搬演,烘托著、堆叠著,然后在“仁王门”前涌聚成
一片橙艳。
这座中门是寺里现存的最古之物,粗豪的茅葺屋顶更让它透显沧桑,而在此
时节,尽管柱椼不带饰缀,包拥的枫林却成了自然的妆点,勾人抬望。一如期待
地,入寺的门径已使我屏息,但当穿过“仁王门”,凝住的心绪又化成悸动的赞
叹。参道更替为两道长阶,其一笔直上攀,另者朝偏处弯拐,边坡的苔绿被落枫
铺染,形成撩目的斑斓。然虽是凋叶处处,枝头并非空悬,属于深秋的嫣红仍艳
丽着,无边无际地往丘上繁盛。
我向两条径路端详,直上的应是通抵“本堂”,旁弯的尽管不明去向,蜿蜒
姿态衬上枫色也极为诱人,彷似随之行去便会走入什么祕境。然这时我发觉陡阶
顶的气氛有点诡谲,定目细望,竟是一整排将镜头朝下瞄准的摄影客啊。凭这态
势,从那儿俯瞰的肯定是绝景,这倒勾起了我的好奇,亟欲往上一瞧。
可是在这样凝结的气氛下,踏登石阶也是种心理考验,毕竟大伙图的多为无
人的空景,每个入镜的游人都会被无数视线缚上怨念。不过前方大婶倒逛得自在
,缓著步、看着景,半途还拿起相机往四周拍摄,我就不行了,一上阶便绷紧神
经迅速登跃,突破人众的视压,绕到他们后面才转身往下望。
这么一望,我顿时理解为何这么多人耐心于此守候,石阶长直,纵划穿抵方
门,而两旁枫枝高扬之后相互搭越,将绚丽枫色融舞一片,黄绿交携者轻快,橙
红遍洒者欢悦,长阶彷若通往乐土的门径,诱人飞身而入。
这股幻力将观者心念抽摄而出,痴望着无法移动脚步,许久,我才找回了意
识,转头往其余方向望看。阶顶直指的是座广矮阁殿,感觉应就是“本堂”了,
此寺属于“日莲宗”,与“禅宗”、“天台宗”、“净土宗”这类的不同,它未
经由中国传入,是日本自身衍化的系统。而寺院建立的时日虽不算非常古远,也
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不过目前望见的“本堂”已非初代建物,据说是由“桃山城”的客殿所移筑
,现在大半部份又被工事杂掩,减了些明净之色。不知其是否真已苍老至倾危,
得进行如此彻底的翻新,尽管仍呈著日式栅窗拉门,可是新木的浅柔、簷片的亮
泽都让它失了曾经风骨,虽持着当时表衣,却再难从残伤追迹过往,颇为可惜。
然若以周遭景致而论,还是有其醉人风味,石灯笼携著枫焰将我视线往边侧
带,再转入后方小院。应为匠心随自然之势的巧妙加添,小院依著缓坡,石塔与
群树同化,放眼皆为碧绿灌木与枫红交织著,远方似乎还隐了片竹林。近处的水
池则有卧岩如岛,而落叶绯艳,池岸像欢绽了丛密繁花,现著春之妍丽。
由于寺区座落“小仓山”,建筑自是顺坡而筑,因此若想再探访些屋舍,便
得花费脚力往上攀。石阶盘折,时而分岔时而汇聚,我在随意绕行中遇见了“多
宝塔”,它是双层结构,上圆下方,叠簷勾挑得飞扬。走近而观,塔身虽持着木
色未上华彩,柱椼间却隐著细腻切弧,顶层致密的斗栱很惹人端详。平台的周遭
同样被枫林围拥,诱使我拉了点距离,在环走间望看。尽管叶色令塔楼显得朴褐
,斑剥的桧皮葺顶却自有其风味,兼著顶梢高擎的相轮,沧桑中又透现著凛然气
势。
往右侧走,这儿有间小小的“开山堂”,模样净素,由立牌推猜,敬的应为
此寺的开山祖“日祯上人”。很奇妙地,前头虽立著石塔与碑冢,像是也葬著历
代住持,却未泛著墓地的悚寒,似乎便是个很幽静的小院,甚至漾著亲切感,当
静立于此,微声都成了来自智者的对谈。
顺着路盘绕向左,坡上立了栋更小的屋舍,门簷以唐破风勾曲,根据地图该
是“歌仙祠”,牌额却书著不同字样,认真辨了辨,有点像同音字的变体,但之
间的转化就难以得知了。所以里头祭的会是哪位歌仙呢?我心中涌起了好奇。这
个谜直到回国才获得解答,原来在建寺之前,此处座落着“藤原定家”的山庄“
时雨亭”,他活跃于“平安时代”至“镰仓时代”初期,曾挑了百名歌者的作品
各一,汇编成“小仓百人一首”的和歌集。所以开寺辟院后便将其奉为歌仙,筑
了祠堂让名事流传。
不过那时我自然是在胡乱猜想中续往前走,且开始疑惑为何随我上攀的游客
并不多,但当一路登至最顶的瞭望台,我蓦然明了,因为越往上枫红便越稀疏啊
,偶尔才有几株展着焰彩,不像先前烧得连绵,我还傻傻想拼在人前多看些景,
谁知反是走岔了。而所谓的瞭望台也非如预想,能见底下殷红满遍,高擎的松针
整列挡掩,仅“多宝塔”塔尖还勉强探头透了些气,余剩的,便是街区的灰濛屋
舍,密密麻麻漫向另侧的山际。如此的失落令我呆愣,但还是劝著自己放宽胸怀
,毕竟这儿景貌开阔无垠,又何必让视界侷限于枫色,把心眼锁缚住呢?
定望了好一阵,我循着石阶走返,但在回绕时特意找著不同路径,期冀能遇
上什么柳暗花明。到了“歌仙祠”,有条岔路往偏处指去,刚刚为了攻顶没有搭
理,此刻自然顺着往那儿探。走至尽头,步道勾转成环,拥著堆石化作成小院,
仔细盯瞧,岩岛上植著矮松,正中则是石碑刻着“时雨亭迹”,当时的我不明究
理,以为曾有名人所筑的风雅茶屋静立于此,现刻自然知晓指的是“藤原定家”
的庄院遗迹了。
从遗迹折回了“多宝塔”,我继续往归途走,而经过了这么一上一下的工夫
,已能感受到穿游于阶径的观光客明显变多,偶尔夹着互相招嚷的嘈杂,仅能安
慰自己这下随处都可找到人帮我拍照。依靠大脑的后处理能力,我尽量滤掉视野
里的人迹,望着坡院在返向显现的枫姿,于转绕中与“本堂”再次相遇。
“本堂”旁其实还有座“妙见堂”,据说奉著“妙见菩萨”,但堂前居然鸟
居张立,难道也结合了神社功能?邻近之处设了小摊贩,记不清在兜售什么,可
能是晒干的海味小零嘴。刚入寺时,我曾因无法抵挡老板娘邀我试尝的热情,尽
管听到那用笑颜包装的音词里有“wasabi”,居然也接过吃了,差点让眼泪喷流
而出,这会儿又见她们往我面前递端上来,赶紧一溜烟逃命去。
但才转至“本堂”正前,望见的景象便令我呆愣,并非是发现了什么幻美枫
色,而是原本清幽的主道完全被人潮淹没啊,从“仁王门”直攀而上的长阶万头
钻动,加上达阵后不愿离去忙着往下拍照的人众,瞬间让我庆幸曾赶上寺院方启
的闲静时光。
显而易见地,要由这里回去成了件不可能的任务,幸好旁边还有径路迂回,
似乎会接回入寺时我没选择的缓阶。此方向有座钟楼,尽管钟身为近年重制之作
,不过根据资料,楼体仍是撑过数百年风霜的古物。这说法令我有点怀疑,毕竟
木架与簷瓦都太过灿新,然撇除对历史的考据,瓦当旋纹与簷角小兽其实颇精致
,与一旁的柿果枫叶相映成趣。
但有点讽刺的是,附近游客目光多半不在它身上,因为旁边不知为何杂了一
棵银杏,抖落了满地金黄,兼著飘聚而来的枫红,织就出一张相当艳丽的花毯。
跟钟楼同病相怜的是隔壁的“库里”,张著山墙的屋舍前立了棚架,然同样没人
在乎簷阁的线条,研究棚架本该攀绕着什么植栽,似乎很理所当然地,坡间蔓延
过来的斑斓枫叶便是聚生于上的花藤。
我在边处俯瞰,确认了下方的“末吉坂”会接回“仁王门”,便顺着它的导
引,往前蜿行。入寺时这缓阶曾美得让人想循其而上,而现刻如此走着,也的确
令我流连,盯着红叶繁茂蔽天,也赏着落枫细碎点坡。
根据经语,佛土有四,分别为“常寂光净土”、“实报庄严土”、“凡圣同
居土”、“方便有余土”,此寺以“常寂光”为名,想必是追求没有生灭的常在
,斩去烦恼的空寂,让智慧之光点亮前路。那眼前这段被彩枫满缀的石径,也将
通往大智慧吗?
我看着林色一路走到了寺门,依旧没什么答案,毕竟对生命有限的人们,常
在岂是易求,更何况只灿烂一个秋末的枫燄?也许仅能企著这样的景画能暂时逐
去心头杂扰,换一个烁著微微耀朗的希望。
作者: spiritman (偏要用一卡通<3)   2016-12-19 13:28:00
色彩满丰富的...红黄绿互相交映 跟想像中一片火红的枫林不太一样XD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