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7/25(一) 城下町长府

楼主: octamadam (八)   2016-12-17 15:23:05
网志有图好读版:http://octamadam.pixnet.net/blog/post/64183951
以下纯文字版:
〈城下町长府〉
这天是移动日,原本的行程预计是要从博多直奔尾道,但是为了“他”──
所谓回天义举,石破天惊,他是高杉晋作,为了看他这一举,我们又在下关多留了半天。
这天一早从博多离开,拎着行李又搭上了新干线。我们把行李寄放在小仓车站的行李置物
柜,转搭电车到下关。昨日我们是渡过关门海峡到下关,而今日的电车是从稍南一点的地
方跨海。我们要从下关转搭SANDEN公共汽车(サンデンバス)到城下町长府,那里被奉为“维新
发源之地”。
从小仓出发的电车在门司分为两路,一是往门司港,会抵达我们昨天去的门司港怀旧区;
一是跨海来到下关。有趣的是当电车驶离门司站,准备前往下关时,突然整辆电车好像停
电一样,灯和空调刷地一声熄灭,我和旅伴面面相觑,不知道发生什么事,但周遭的日本
乘客完全不为所动,滑手机的滑手机,打瞌睡的打瞌睡。停电持续了几分钟,突然又恢复
正常,电车也开始徐徐地加速,往下关奔去。后来想到应该是因为从九州跨本州,电车电
力系统转换,才会有短暂断电的情况。
到了下关站,没什么人影,看好公共汽车时刻表后,我们先到摩斯消磨一下时间。
理应是早餐时段的摩斯,不知为何也有供应正餐。我点了在台湾摩斯也常点的鳕鱼堡,原
本不期不待,想不到一口咬下却惊为天人!平常在台湾我很少吃摩斯,总觉得量少价高,
味道又普通,没想到日本的摩斯汉堡与台湾的摩斯汉堡完全是不同等级的食物,不知道是
那咸美乃滋的滋味,还是起司片的画龙点睛,真的十分美味,打破我对摩斯汉堡的坏印象

用完早餐后,便搭公共汽车前往城下町长府。沿途会经过昨日造访的关门大桥、赤间神宫一带
。所谓城下町,就是围绕着领主的城堡而出现的城市,是平民百姓生活的地方,但是长府
虽是城下町,却没有城,是比较奇怪的地方;这里也没有太多町家建筑遗留,主要是一些
武家风格的土塀与小路,还有许多历史悠久的神社与寺院。
在城下町长府公共汽车站下车后,主要几个景点都可以步行抵达。我们首先前往的是忌宫神社
,沿着公共汽车站前的鸟居前通,一下就到了。时间正值平日的上午,路上别说是观光客,连
一般行人都少见,是个很宁静的住宅区,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宽阔的马路,都是低矮的
平房和小街小弄,是个悠闲散步的好所在。
忌宫神社的历史可追溯到西元193年,仲哀天皇讨伐九州熊袭一族的行宫。神社境内不大
,除了我们之外,只有鸽子在。鸽子比人多,沙地上都是半米字型的鸽子脚印,好可爱。
神殿前的广场上立著很多支高大的竹子,不知道是什么祭典的准备,这小小的谜团在城下
町长府之旅将结束之际得到了解答。
下一站前进乃木神社。沿着白色石砖路走,两旁是低矮的土墙,墙的下半部是用大石块堆
砌,上半用橘色的土泥砌成,墙头铺着黑色的瓦片,城下町的气氛开始一点一点飘散的空
气中。
乃木希典出身长州藩支藩之长府藩藩士之家,在江户出生,曾在长府度过部分幼年时光。
城下町长府这里的乃木神社境内有重建的乃木幼年故居。故居小小的,里面模拟当时的情
景,放了三尊木雕像,分别是乃木希典与其父母。由于光线昏暗,加上事前不知道里面有
雕像,当我从围栏外窥望屋内的景象时,被模糊的人影吓了好大一跳。
在乃木神社我被训了一顿,原因是御朱印。御朱印是每个神社和寺庙特有的印记,你可以
买一本朱印帐,请神社或寺庙的人写上其专有的朱印,作为参拜的证明。自从在去年的京
都之旅我发现了御朱印这个有趣的东西,热爱蒐集纪念章如我,立刻就爱上了它,从此以
后每到一间寺社,必会拿出朱印帐给社方人员写朱印(写一次通常是日币三百圆)。到乃木
神社后,我照例将朱印帐交给社务人员,然后就先去神社境内其他地方参逛,在快走到乃
木将军故居前时,被一位社方的工作人员大声叫住,问我是不是有请社务人员写朱印,我
回答是,他说:“但是你刚刚没有参拜吧?到一个神社参拜后,才能写御朱印,朱印是参
拜的证明,没有参拜不能写朱印,这个规矩在哪里都是一样的!”我连忙道歉,然后跑回
正殿前投香油钱,合掌参拜。我先前是真的不知道这个规矩,去年在京都比叡山延历寺跑
了一堆寺、写了一堆朱印,也没有每一间都参拜,这次得了个教训,也长知识了。话说,
在旅途的倒数第二天,我们到宫岛的时候,看到当地的神社贴了一张公告,细细地说明了
朱印的由来,并说道:“近来观光客写朱印帐的风气盛行,但却都忽略了朱印帐的本意。
”朱印上会写神佛的御号,而且会盖寺社的官印,是具有神力的,“绝非旅游纪念章。”
──天啊岂不是就在说我吗!?幸好我在长府已受过教训,不然看到真的会无地自容。(
在长府已经无地自容了,不过我们外国人的样子似乎有博得一点工作人员大叔的谅解。)
下一站是觉苑寺,离乃木神社不远,可以走横枕小路过去。觉苑寺所在地以前是铸钱所,
在通往寺院的路上经过一座小石桥,桥上雕刻着内圆外方的铜钱形状。真的很佩服日本人
在这种小细节上的用心。
觉苑寺境内不大,除了正殿之外,还有一尊乃木希典的铜像。在通往正殿的阶梯旁有一块
小小的石碑,写着“不许荤酒入山门”。这个标语在等一下的功山寺也可以看到。其实日
本的和尚是可以喝酒、也可以吃肉的,不知道是不是长府这边的寺院特别严格?这里的和
尚应该会觉得心有不甘吧。(哈!)
在觉苑寺这里遇到一株早红的枫树,点缀在一丛丛翠绿的绿荫中,很不相衬。不知道是品
种的原因,还是其他因素,在仲夏天看到红叶,惊喜之余又有一丝违和感。
我们没有在觉苑寺停留很久,就前往下一个目的地──毛利家。途中稍微迷了一小段路,
来往没什么行人,连要问路都很困难,幸好靠着google大神得以回归正途。毛利氏是长府
藩的藩主,现存的长府毛利邸,是于明治年间,长府藩最后一任藩主──毛利家第十四代
当家毛利元敏从东京搬回下关居住时所建造的,于西元1903年完工,距今有百年历史。明
治天皇曾在至熊本视察陆军大演习的途中,下榻于此,当时的天皇宿泊的房间还保留着。
毛利邸其实很小。原以为堂堂藩主,宅邸应该会气派恢弘,想不到意外地朴实。房间不多
,也没有太多华美的装饰。不过,毕竟这是在版籍奉还、废藩置县以后才盖的,当时的毛
利元敏也不是“藩主”的地位了,因此宅邸走质朴路线,也是可以理解的。
离开毛利邸后,终于要前往这次城下町长府行的重头戏──功山寺,高杉晋作回天义举的
发生地。
听说在举兵的那个晚上,下关罕见地下了大雪;而我们抵达当日是仲夏之际,山门前一片
深绿。参天树木把正午的烈日阻挡在外,许多日本的寺院都有树林,这是我喜欢日本寺院
的原因之一。
功山寺建于镰仓时代,从山门到佛殿,都是历史悠久的建筑,尤其是建于十四世纪的佛殿
,已被指定为日本国宝文化财。这次来日本学到了一个新的词叫“桧皮”,就是桧木的树
皮,用桧皮做成的屋顶叫作“桧皮葺”,是日本特有的传统工法。许多被指定为文化财之
建筑的屋顶都是桧皮葺,功山寺也是其一。功山寺佛殿的建筑样式被称作“禅宗样”,又
称“唐样”,是日本传统寺院建筑的样式之一,据说功山寺佛殿是日本现存最古老的禅宗
样建筑。
在功山寺境内见到了高杉晋作。他骑在一匹战马上,一身武士装束,表情坚毅,正气凛然
。雕像的面容雕刻的维妙维肖,和高杉留下来的相片非常相似。他一手握著缰绳,举拳朝
天,不知道是不是在模拟百年多前的那个深冬午夜,高杉在功山寺宣布起兵的英姿。追随
者仅仅八十四人,却能义无反顾地起义,这就是高杉晋作的狂性吧。
功山寺的小卖店里有冷气,在炎炎夏日的太阳下走了一个上午,我们迫不及待地走进去。
小卖店里除了一般常见的御守、念珠之外,还有各式各样高杉晋作的周边商品,像是贴纸
、笔记本、徽章之类的小物,甚至还有高杉晋作的潮T。不亏是幕末的人气角色之一,即
使已经作古一百多年,还是有很多现代粉丝。仔细想想真的很奇妙,在台湾我们从小读一
大堆中国历史,从来不会觉得同盟会或维新派的谁很潮或很有魅力,但是日本却有各式各
样的有关幕末的创作,让历史和历史人物不再是距离我们很遥远、或是很落伍的事,即使
都是些我们曾曾曾祖代,或者曾曾曾曾曾祖代的古早往事,历史一样可以很酷。(喔我提
起同盟会与维新派,只是因为他们跟幕末维新志士之于日本的角色满像的,为了政治正确
我本来想说改说台湾民众党,不过时空背景有点差太多了。)
有个有趣的小插曲,是我在小卖店里请院方的人帮我写朱印(这次我有好好参拜了)时,帮
我写朱印的中年大叔问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我回答:“从台湾来的。”他又问:“坐船来
的吗?”我心中顿时冒出一大堆问号,不过看大叔一脸认真,我只好也认真地回答:“不
是,是坐飞机来的。”他说:“喔,坐到福冈?”我说对。大叔点了点头,低头帮我写朱
印。我猜大叔大概不太知道台湾在哪里。虽然我们老爱说“台日友好”,但其实还是有很
多对台湾认识很少的日本人。这让我觉得满新鲜的,毕竟我过去在台湾认识的日本友人几
乎都是“台湾通”──毕竟都来到台湾,当然是对台湾有兴趣的──大叔一句话,让我有
种“啊,我真的是来到国外”的感觉。
离开功山寺后,城下町长府之旅算是告一段落,我们往公共汽车站的方向走去。途中看到一张
写着“天下奇祭──数方庭祭”的海报,海报中有穿着传统祭典服饰的人,还有一根根又
长又直的竹子,就是我们在忌宫神社看到的长竹子。啊,原来是这样的祭典。祭典在八月
,想必会是热闹非凡吧。走在平日午间的城下町小镇街道上,空气里只有静谧,很好奇祭
典时会是什么样的景色,可惜无缘得见。
们沿着古江小路走回去,途中又经过一个长府藩时期留下的老建筑。走在古江小路上,有
种穿越时光隧道的错觉,在我们与城下町长府道别之际,留给我们一丝幕末的余韵。
终于走到大路上,发现公共汽车还要好一会儿才会来,我们便到路旁的超市杀时间。虽然一路
走来都没遇到什么人,超市里却是人声鼎沸,而且清一色都是老人家,一个年轻面孔都没
有。我和旅伴两个年轻人身在其中,显得非常突兀。平日午间的住宅区,小孩上学,大人
上班,只有退休了的老人家有闲时来逛超市。看着超市里拎着菜篮的爷爷奶奶们,我心想
如果“高龄化社会”是一个人,这个在平日午间充斥老年人的超市就是他的面容吧。
逛完超市后,我们到附近的小乌龙面店解决午餐。店员很亲切,问我们是不是来旅行、接
下来要去哪里,然后笑着祝我们旅途愉快。
搭上来时的公共汽车,我们再次经过关门海峡,要跟他说再见了。下一站,尾道。
作者: uhawae ( 好 屌 )   2016-12-17 16:36:00
好 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