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京都枫火【十五】仁和寺—御殿

楼主: polesirius (ff)   2016-12-09 11:37:24
~※ 仁和寺—御殿 ※~
图文网志版: http://blog.xuite.net/sirius99/blog/473597744
多数的日本寺院都隐有神社,“仁和寺”也不例外,当我从“经藏”随意挑
著支路往南走,便望见一区被朱红木篱圈住的小院,里面有三座屋阁,中者较小
,两侧稍阔。趋前看了标牌,上面书著“九所明神”,中央本殿住的是主要的“
八幡三神”,左右各有四位神明居守,总数为九,是相当直观的名称。
由于墙门所阻,只能微微窥见簷下有着流云彩绘,本殿桧皮葺顶加饰了交叉
千木,粗褐簷面与斑褪外篱反倒成其主要的视觉印象。它在这偏寂的寺院一角显
得宁静悠远,不受人迹打扰,仅有位打扫大婶卖力擦洗石灯,偶尔,才会晃来一
两位像我这样对各处充满好奇的观光客。
逛完了小神社,便算是将“仁和寺”主院走上一遭,剩下的,就是靠近入口
的“御殿”。然看了看手表,由于方才走得过于悠闲,现在离天黑只剩两小时,
我却还有个“龙安寺”待访,若要看“御殿”便得加紧脚步了。
从“五重塔”附近的树林,我绕切回参道,然后穿出“中门”回到入口区段
。门票是进寺时就买好的,五百日圆对现在只能快速逛览的我有点浪费,但也顾
不了那么多。
寺里有个“御殿”或许很多游客会觉突兀,但若知道这间其实是座“门迹”
,也就是由皇族担当住持的寺院,一切便理所当然了。它的历史可追溯至千年前
的“宇多天皇”,他继承父亲遗愿将此寺完工,以年号“仁和”为名,退位后也
在这儿担任住持,“仁和寺”因此成了门迹,直至明治维新才断了这传统。
不过很可惜地,大部分建物都在“应仁之乱”中毁于火劫,还好主院于“江
户时代”得以再立,御殿区虽较晚,也有着百余年岁。我顺着外墙往南走,还未
走至“本坊表门”,便遇上让人不禁停步细看的“敕使门”。它虽是道门,却布
满窗花雕镂,切分的细木框格间,团瓣被日光映透得繁丽。视线再往上,椼架间
的额板先以昂扬凤翼领首,而后如浪翻卷的花藤往内堆叠,彰显此门为敕使而设
的贵气。
仔细端详过后,我从火艳矮枫旁饰的“表门”穿了进去,来到有唐破风勾曲
的御殿入口,将鞋脱置在一旁柜架,顺着门廊先走至“白书院”。它的背侧有个
被寺务房舍抱拥的小苔庭,散植著叶形各异的不同树种,虽也有几点枫红,但枝
展疏落,只能算是旁衬的存在。“白书院”本身则清雅,多数居间的袄绘皆以苍
松妆点,有的覆染冬雪,能见白羽翩舞应和,有的以劲伟主干为视觉焦点,缀连
飞瀑巨岩便勾出嵚崎山色。
而当从廊下往外望,便是“敕使门”所通抵的“南庭”。其以枯山水布局,
显得广辽净寂,沙纹并未刷理出常见的波弧环圈,仅用疏密相间的长带铺展,彷
彿欲体现禅意中的空无与定静。在这样的反衬下,旁围的林树更为翠碧了,连几
簇孤生的枫枝都燃成一片焰海,将开始飘落雨丝的灰空点抹得灿耀。
循廊朝北走,径路往两旁分生,一边探向里处的“黑书院”,一边则是与“
白书院”包绕“南庭”的“宸殿”。“黑书院”同样有个小苔庭,枝林旁围,灿
枫与石灯的点缀让它富有层次。明治二十年,“御殿”曾再次发生大火,眼前的
“黑书院”是之后才从“安井门迹”的“寝殿”移筑而来,房内同样有着袄绘,
但若与“白书院”的相比,风格显得虚无飘渺。根据说明文板,这是为了“宇多
天皇”及“空海”的千年御忌,由画师“堂本印象”所绘,墨迹似带点醉意的狂
草,在轻重转换间挥扫出枝干的躯影,接续或碎点、或撇挑,聚抹出叶针的细密
。初见时有点不明究理,以为是抽象式的泼染,细看后便能感受其间的山林写意

往回走至“宸殿”,此处仿拟著御所的规制,在“南庭”的这个边侧分植了
“左近之樱”与“右近之橘”,但宛若门卫的这两株不像于“平安神宫”望过的
硕伟,不经意走过,可能会将橘树当成一般植林,在春季也曾秀美的樱枝,现刻
则是仅存凋垂红叶的褐木了。
“南庭”的敞阔或许是为呈显接迎的门面,但顺着回廊绕至“宸殿”背侧,
望见的景致又转了风貌,“北庭”像后花园一般,展着清新的丽景。近处依旧有
白沙铺染,然当与碧池相接,便似滩与浪的亲拥,在勾回间引入池后的林色。那
之中有松的苍翠,当然也掺了点散扬秋意的枫红,倾伸枝叶将水光映上斑斓的倒
影。而再往远,密林一簇簇形成了筑山之势,并借进院外之景,令人难分界处。
隐隐地,还有“中门”朱墙暧昧露著脸,然后是“五重塔”的簷冠穿云破空。
林间另有个茶室名为“飞涛亭”,茅葺屋顶让它透著乡野之趣,与这片园景
相当衬和,感觉若在屋内沏茶浅饮,藉其圆窗外望,应是件惬意之事。而这茶室
也是此院的重要文化财,撑过了三百年的风霜灾劫,存留至今。我在廊下望着枫
叶的绯艳,看着石桥轻悄越池,化成步径招人听聆瀑声低潺,许久才转了头,端
详“宸殿”里的雅致格局。
它感觉像融合了传统的两种流派,主厅有“寝殿造”的空阔,以障壁拉门虚
切出区间,仪典时全面推敞,彰显其气派,平时则如我目前所见,将隔门闭合成
了一间间长室,展现厅内精妙的袄绘。那些图绘里山水淡抹,林树微点,突显了
其中游走的细碎小人,他们冠服鲜艳,骑马乘舟,或许是勾画著哪位天皇事蹟吧
。边间的风格则略有不同,能见“书院造”的元素加添,壁龛、棚架妆点着墙面
,门框有灿烁镶片环饰,室顶则嵌装了格状的弧边天花板,显得较为精致。连袄
绘都转为樱花繁点,如雪舞空般,华丽非凡。
顺着廊道走,“北庭”边处还有座小小的“灵明殿”,四方挑飞的葺顶上,
铜铸宝珠绽著芒焰。有石阶直下至庭缘的净沙,但想当然尔已成为造景,无法随
意踏越,只能沿旁侧架高而起的敞廊绕去,随游人们往里看。根据资料,殿中设
了敬奉“药师如来”的坛阵,还有些历代门主的灵位,但门缝透进的光源有限,
又无法以相机辅助记忆,真确形样如何,已无法追迹了。
天际的微雨如絮轻落,廊簷虽挡去衣衫可能的溼漉,带着水气的沁冷却已渐
包围上来。我站在敞廊朝“北庭”望,从这方向能见“宸殿”褐簷折挑,净白沙
地上枫红灼艳。然当如此凝视,脑中也浮现一幅画面,是个在殿里踽踽独行的老
者,尽管衣装素简,举止却透著贵气。我不禁想着为何诸多天皇在退位后选择遁
入空门,仅是依循传统?还是真的想寻求佛理?毕竟我们寻常百姓到了终暮,希
冀的皆是与子孙、与挚爱之人,在个清雅居所让温情燃尽生命余火。
还是身为皇族,在走过权位争夺、幕府操控后真的厌了,盼的只是孤身的幽
境呢?或许那经语诵唸中求的很简单,是块无垢净土,虽少了点物质逸乐,心灵
却更显自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