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恩院-友禅苑 ※~
图文网志版: http://blog.xuite.net/sirius99/blog/383007088
或许雨神已从假寐中苏醒,抑或觉得赏了微晴“清水寺”足矣,在我放弃寻
觅小地藏的当口,雨丝也开始轻飘飘绵细而落,于是我撑开伞,沿“宁宁之道”
往北,向午后目标“知恩院”前行。
尽管与地藏小巷无缘,但若稍留心探看,路旁其实仍有些逗趣的菩萨神明塑
像,甚或还有Q版的秀吉与宁宁相依一起。记得该也是在这附近遇上位云游僧,
他持着钵杵立于小寺前,与印象中和尚的低语平和诵经不同,他朗着声,用很奇
异的腔调唸了长串咒语般经文,就好似接续便要大喝“临兵斗者皆阵列在前”,
然后杖杵豪光乍闪,封印匿于墙隙的妖人。
怀着奇想一路前行,长路末处有座塔阁,拉尖的塔顶一直引我盯看。走近抬
望,是“大云院”的“祇园阁”,梯形塔身支著日式环栏窗栅,但却像带进“祇
园祭”山鉾联想,亦似融入西洋歌德元素,铜绿脊簷朝天幻形为矛尖后,再巧置
扬翅舞鹤,相当别致。护墙外、樱树下,则另有地藏菩萨持杖低眉,守望来去旅
人。
由此院稍拐再往前走,便接入首日曾游访过的“圆山公园”。想当然又是花
了些时间凝望枝垂樱女王、看了看阴郁天云下的园景,才续往北行。而当穿至大
马路,我便见到“知恩院”的雄伟“三门”屹立于对角处。
它与“南禅寺”的“三门”有着相似模样,五开间的高阔展幅叠立为双层楼
阁,两旁以梯阶斜划,宛如削毅山棱,同时也融合“空门”、“无相门”、“无
愿门”的禅意,守着寺院空无界域。我走至门下略避著雨,也抬望顶梢椼架,其
柱梁拙重质朴,但斗栱却密集串绕并在末处点漆,银亮得华乱。
有点好奇想上楼寻访,看看佛堂内的释迦如来与十六罗汉,仰观天花板的威
严云龙图绘,当然也想倚栏远眺,看是否真如书上所述,有“二条城”的缩渺身
姿隐于市景街区。不过这儿倒不若“南禅寺”亲民,得等至偶然的特别拜观时机
才能一窥堂奥。
“三门”虽未开放,但穿行后往右转,另有座名为“友禅苑”的小庭院可供
游晃。递出门票钱,收费大婶好心跟我在图上指著后续观览路线,然后笑脸盈盈
邀我入苑。
一踏入苑内,景色便秀丽得令人定目,一泓清池幽荡,苍碧群松围拥,而观
音在池间台座高立,以慈煦面容照抚每个错身的徬徨灵魂。我不由自主在池畔怔
视许久,这定静的景致涤心,忽然有种错觉,身周的绵雨便是杨枝甘露,纵使人
世荒涸,也将滋长希望之芽。
往内走,碎石路勾著枯山水南行,砂砾铺洒出一池镜波银亮,灰黑斑岩、修
圆灌木如孤岛探点,那旁处的石灯笼应就是岛上古寺吧,以晨钟暮鼓、以入夜微
光引领汪洋滔澜中的迷茫。
步径的另侧,一株粉嫩枝垂樱已过了风华,凋零翩落的碎瓣正随着絮雨将石
路铺染如雪。然墙外高探的樱枝倒还正精神,灿笑地接饮雨露,将微现的“三门
”山簷舞抹得亮泽。
续回绕,枯山水的侧处砌高为台,一个清瞿老者雕像持笔坐望,那模样便彷
似正观著院景以其为灵感,然后挥染出缤纷绮色。这位便是此苑纪念的“宫崎友
禅斋”了,一般和服以刺绣为主要缀饰手法,他却研发了独到的彩染技巧,在京
都以所谓的“京友禅”名噪一时,并形成极受欢迎的派别流传至今。我自然无缘
一窥大师作品的色泽笔触,不过现代倒有为了大量制造的简便方法,也就是用镂
刻好的模板覆在布上,再叠层刷色,连游客都能借由体验课程,初探“京友禅”
的迷人世界。
往入口清池的另一侧走,院落转为竹篱矮舍,“华麓庵”以清简素身与“白
寿庵”并肩坐倚,苍枝碧叶在碎石路间拂弄墨簷,感觉当启门推窗,捧起一盏温
茶,便是个静幽世界,能望樱柔转色为枫炎,就算叶落雪掩亦有寂寒之美。
绕了一圈出来,“三门”后的参道分歧为二,各自往丘上攀去,“男阪”是
条苦行长阶,“女阪”则为缓坡,弯带般缓升。既然终点相同,一向厌恨爬阶的
我自是偷懒选了后者,管它的男女界份。悠闲上了丘坡后,便见着此寺最主要的
建筑“御影堂”。然它并非广伟地展簷高踞,而是因着“平成大修理”,让施工
架板覆裹它十一开间的宽阔立面。
前些日子访过几个密教“真言宗”佛寺,但“知恩院”所属的“净土宗”则
是由密教的另个支系“天台宗”衍化而来,宗祖是“法然上人”,主张只要清心
唸祷阿弥陀佛名号,便能往生净土,也因其地位超然,“御影堂”敬奉的是他的
塑像,而非佛陀菩萨。
尽管入寺的参拜路线为东西向,但殿舍的布局其实是以南北为中轴,由“阿
弥陀堂”与“经藏”两侧伴立著“御影堂”。我往近处的“阿弥陀堂”走,手水
舍隔邻另有座“灵塔”,双层结构,方楼转为窄缩的圆塔身,飞挑簷线与艳红柱
栱在粉嫩樱群间显得耀目,但就不知敬祭的是否为“法然上人”遗物了。
相较“灵塔”的绯艳,“阿弥陀堂”倒持着原本低调木色,任风霜抹绘岁月
的斑迹。然乍看虽粗褐无文,当脱鞋入廊,双叠簷面下其实有细腻云纹勾挑于椼
木,兼著掩覆钉栓的“钉隐”与窗栅门饰,能感觉设计施作时的敬心。
望见几位老者推门从堂内行出,原本怕唐突的我也大著胆子入殿,并在边角
位置悄声入座。殿内其实在偏厅已有着诵经仪式,一位僧人听见推门声反射性睁
眼瞥向我,或许发觉是个年轻面孔,神色有点诧异,但很快又收拢心念回归经文
字句。
以往在台湾至宫庙求拜,总是人群杂闹吵嚷,香烟薰目呛鼻,连诵经声语都
觉平板穿脑令人不耐。可是此刻殿内却现著不同氛围,十数参访者于堂边静谧坐
聆,将空间留予经文回荡,本该无法明意的异国章句竟也让人定心了。
我望着阿弥陀佛坐像,雕工精微的背板与灿亮垂缀的铃饰将祭坛聚光得耀目
,或许这也是工匠的设计思路吧,减去堂舍的雕梁画栋,将辉灿交付殿心,于是
修持者得以收摄杂念,在凝神静望默祷中,寻得属于自己的无垢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