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京都樱雪【十六】银阁寺

楼主: polesirius (ff)   2016-02-01 20:27:58
~※ 银阁寺 ※~
图文网志版: http://blog.xuite.net/sirius99/blog/375855909
昨日绵雨扰人兴致,但也不知老天遭逢什么乐事,喜上眉梢,晚间再查询气
象时,原本的立伞云雨竟成了朗日在萤幕挤眉弄眼。起初还半信半疑,但清晨渐
醒时,唤我的果真不是细密雨击,而是和煦暖照,登时令我弹跃而起,靠扶在窗
槛笑意昂扬。
既然老天赏脸,自是要安排精华的赏花行程,于是便拿定主意,依前晚的构
想,搭车前往城市东北,打算从“银阁寺”沿“哲学之道”一路南行,然后在游
历“南禅寺”后,借道“蹴上铁路”通抵“平安神宫”。
今天的早餐没有焙茶蛋糕那种好料,只能拿尚未完食的“伏见稻荷”仙贝充
饥,仙贝单包份量清少自不太济事,但上了车想再取又怕啃咬碎响扰人,只好换
替于“金阁寺”被诱买的抹茶团子。很意外地,团子过了一夜软Q度居然依旧适
中,沾附的抹茶酱料也令人迷醉,证明当时我并没失心疯被店家小弟笑颜所惑,
而是把持着理智作交易啊。
相较于“金阁寺”,今日前往“银阁寺”的车途略短,加上我清早便行,没
遇上塞车,很快便让我到达目的地了。不过还尚未看到“银阁寺”门径,那沿河
漫展的“哲学之道”樱花就让人定目,且因赶在人潮拥聚前赴抵,只有些更为狂
热的摄影客持机抬望。这花景清静幽雅,没有谈声哄扰,也无人影杂抹,就只是
纯粹绽放其满开盛景,让晨初的微煦柔亮其身瓣。
我痴望了许久,才提醒自己得先依著规划,参访过“银阁寺”再来静心欣赏
花影。依著指标往一旁林径走,寺门方启,拼石路旁尚有头发斑银的老伯清理树
下残叶。我穿过总门,沿竹篱搭筑的长垣转行,在购得与“金阁寺”那儿相似的
长符般门券后,由中门踏入了寺院,
先遇见的是左侧的“库里”,曾有人提及此类屋室并非易由字面猜度的仓库
,而是毫无关联的厨房,但网络上又广见僧侣宿舍及寺务所的说法,莫衷一是。
不过眼前隐现的山墙斜簷也真较人难辨端倪,它仅让错生的碧松抹画门面,任银
沙堆列如涓溪纹皱,悠然流转而过,内里布局依旧是个谜。
而再往前行,便是寺名来由的“银阁”了。一般人在见过“金阁”辉耀后,
多半会揣想“银阁”必也绽著柔亮光晕,呈现另种婉约风姿,但立于眼前的却仅
是座双层木造矮阁。其底层“心空殿”是居家风格的“书院造”,镶板方墙刷白
净素,正面退缩挑出敞廊,彷似当有余暇,推门便可坐倚外望,让庭院静景舒泰
心境。
二楼称作“潮音阁”,为混合“和样”与“禅宗样”的佛堂,深褐木墙被风
霜褪染,雪白弧顶的“花头窗”在其间透现,令墙面在质朴中添了些纹饰,也让
人联想起金阁那形貌相似的“究极顶”。脊冠仿佛也因着这样的对应,被添立了
凤凰舞翼,其亮炫的身色,似乎就是唯一与“银阁”字意相符的部分了。
佛堂内敬奉著观音,所以“银阁”原名其实是“观音殿”,至于为何更替成
如此难以理解的称呼,也众说纷纭。有说法为因着经费短缺,本该缀覆其上的银
箔便随之作罢,亦有人浪漫地怀想,相对于外显的金,银是种更为内敛的存在,
故藉著禅宗修行,朴拙的木色自有其暧暧含光之美。
真相为何,或许只有那时当家的“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政”知晓了。其
祖父为建造“金阁寺”的“足利义满”,可能因着致敬,他也砌立起“东山殿”
,以蕴含禅宗的美学意识竖阁展院。“足利义满”时期,能面狂言之类的戏剧兴
起,“临济宗”开枝散叶蓬勃发展,他则走出这所谓的“北山文化”,以体现另
种风采的“东山文化”在历史留下步迹。不过其在位年间,由于继承权悬而未决
,最终导致使京都毁败的“应仁之乱”,也开启著名的“战国时代”,但这些都
是后话了。
“足利义政”去世后这儿根据其法号成了“慈照寺”,与“金阁寺”同为“
临济宗相国寺”支派。不过世人似更喜它的另个“银阁”称号,仿佛当走访庭院
,便能踏入一片月色之中。也的确,一反“金阁”踞立于开阔静波湖畔,它则以
枯山水衬围,曲池桥径边,被称为“银沙滩”的细沙粼粼舖展,弯勾如弦月。这
沙滩纹带横刷,粗糙与平整相间,一旁还堆聚了沙锥,抹平锥顶成为“向月台”
,就真好像是一勾弯岸,串起银阁在幽夜映着月光,而晚风悠然轻拂,带出起伏
微浪。
有老者在滩边持着竹帚正耙理著,我好奇端望,毕竟枯山水究竟是如何在流
划后又无暇退出,对我始终是个谜。不过观察须臾,他似乎非要重新设计沙滩,
仅是不知为了何种因由,曲折拨乱着边缘槽沟。
于是我只能失望地放弃守候,转看砌立于沙滩边的“本堂”。“本堂”门面
宽长,广簷展垂显得气派,不过叠掩的窗门令人难见内里端倪,仅在廊前置了赛
钱箱与桌几,于小亭伞下奉著精巧如来指天立地。再往泉瀑飞鸟点画的转角窥探
,根据立牌似另有着屋内特别拜观,但犹豫片刻还是作罢了。
隔邻是“东求堂”,方整小舍以木色窗门搭衬素墙,趋前能见簷下垂木叠列
并展。据说“银阁”连结著今世因缘,此堂则代表对来生世界的追求。它以“和
样”为基调,格局切分出佛堂与书斋,然没额外付费的我也无法一探内装式样,
仅能端看其与池松张扬出的风景,然后循径往寺后步去。
一如“金阁寺”背倚著翠林山丘,此地游径也在穿绕了曲池后,往“月待山
”攀去。竹篱于丘坡圈出广地,步径在略带枯色的林树间曲折而上,多数游人皆
于丘底绕池观阁一圈便离,令行于山道分外闲静,偶尔还能见几株彩叶像错乱了
季节的游枫,趣致点抹著碧坡。
一路登至丘峦开阔处,远山与京都城宅在天际串织为长带,绕拥着眼下寺里
屋舍。墨簷切划,雪沙炫扬,而“银阁”则低调地隐坐于茂林,深褐木色与叶同
生。
我不由得忆起“金阁”之辉亮,那宛如海市蜃楼的幻丽现于雾缈湖畔,勾著
人们逐日而去,而“银阁”则舒缓似夜色抱拥,是种很安心的存在。有人说那是
种感悟,由禅意见本心,但对我而言,那在池间摆漾的镜影更像曲清婉哼吟,携
人入梦。在梦里,月光柔抚著胸口伤痂,将其间怅惘淡抹而去。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