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竿灯祭前哨:妙技大会 & 民俗艺能传承馆

楼主: LAPIS9900 (LAPIS)   2015-09-06 00:52:36
图文网志:http://home.gamer.com.tw/creationDetail.php?sn=2954190
参访时间:2015-08-06
【规则】
祭典期间来到此处,并不是只有晚上有活动。
趁着白天,还是有各种活动可以先行观赏,做为晚上祭典的预习。
每年举办竿灯祭的同时,白天也在县民美术馆前广场,
举办每年一度的‘竿灯妙技大会’。
对于各町会来说,这可是验证一年技巧的决胜场地。
各方高手聚集于此,相互争锋,看看谁才能夺得奖杯,赢得当年的荣耀?
比赛规则大致如此:每队五人一组,在直径6公尺的圆形场地中,
依序做出‘流し’、‘平手’、‘额’、‘肩’、‘腰’等五项指定动作,
并且都要维持30秒以上不倒才算成功。
达成基本动作后,剩余就看各方好手,如何运用手上的小道具做特技表演、争取得分了。
【竿灯五大技】:
‘流し’:标准的竿灯全高12公尺,但走在路上时,为了移动方便,
所以只有‘亲竹’和‘灯笼’部分事先组装好,
剩下的长度就由5~6根的‘继竹’依序延长。
等到达定位后,先将竿灯立起,接着反手持竿,就开始‘流し’的动作。
一人慢慢将竿灯上举,等快到末端时,再接上另一根长竿,
连续几回后,终于将竿灯撑起了十几公尺高。
此外,这个技巧的另一作用,则是在竿灯不稳快倒时,使出这招来保护竿灯。
‘平手’:手掌打平、掌心向上撑住竹子尾端。
运用手掌调整竿灯的稳定性,并做为后三项进阶动作的中继技巧。
在秋田这边,这还只是基本技巧,但却已经让围观的众人惊讶不已了。
而做为进阶技巧的‘额’、‘肩’、‘腰’三项,更是考验著表演者的能力。
除了要让沉重高耸的竿灯维持平衡、挺立于身上。
空出来的两手还可以摇个扇子、转转雨伞、甚至摆弄各种花式。
每当使出各项特技时,都让周遭的观众,忍不住给予由衷的掌声。
而表演者也透过展现各种技巧,赢得评审的加分。
8月6日来此地,已经是竿灯祭的最后一日。
而在大会上,也透过前两日的比赛,选出分数最高的16强。
而今日的决胜战,则是透过 1 vs. 1 的单淘汰赛,决定最后的胜利者。
每场比赛开始时,两方队伍一起进场,同时表演各自的拿手动作。
待到时间终了后,台上的7位评审,则是举起手上的红白旗,
评断双方的胜负,决定何者可入围下一阶段。
对于各方的参赛者来说,不但比拼技巧、更是比拼心理战。
若是藏招不出,或许会因低分而落败;
但若是提早出大招,却又让其他对手先行知道底牌、有所因应。
一来一往,相互比拼。
除了最热烈的竿灯决赛,也在比赛间隙,穿插杂子方、儿童组等比赛。
由太鼓和笛子所组成的祭典乐队,也过演奏技巧,赢取最高荣誉。
虽不若竿灯一般的动态技巧,但太鼓所展现的热情与活力,
仍然鼓动了在场人的内心,扬起夏祭的热浪。
【儿童竿灯】
比赛之外,会场周遭也有各项体验会,让到访秋田的观客们,感受祭典的盛事。
如同运动比赛有分年龄和量级,竿灯也依照年龄,
分成‘大若’、‘中若’、‘小若’、‘幼若’几个赛事。
但可别就此小看,即便是最轻的‘幼若’,也有5公尺高、5公斤重。
对于一般的成人来说,手拿或许没问题,但要玩个最基本的‘平手’,可就是吃力的很。
在艺能传承馆内,服务员还一脸不屑的说:
“这款在我们这,都是给小学生三年级用的。”
初时听到还不相信,没想到亲眼所见,还真的不是乱说...........
几个孩子就在会场之中,拿起了小竿灯来玩耍。
而且各个都是有模有像,莫说基本技巧,
就连‘额’、‘肩’、‘腰’这些进阶动作,都玩得轻松自在。
真的让我们这些路人汗颜,连孩子都比不赢...........
【秋田民俗艺能传承馆】
上午看了妙技大会后,下午则到访市内的民俗艺能传承馆,了解竿灯祭的历史与传承。
无法在祭典期间来访秋田的旅客,也可以透过传承馆,体会竿灯的乐趣。
走进一楼展览室,先可以见到代表着各方町会的灯笼,整齐依序排列于墙上。
旁边则是透过蜡像人形,表现祭典时的队列与活动。
每年8/3~8/6举办的竿灯祭,不但是为了袪除盛夏的病魔和邪气、驱逐睡魔的祭典仪式,
更是象征著‘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或许处在祭典期间,大多数的工作人员都忙着晚上的活动,
因此并未看到馆内的现场表演。
(不过晚上就可以看到祭典正会,到也不是如此在意就是了。)
只有一位老先生,热情的向各位访客介绍竿灯技巧,
并拿起孩子们使用的‘幼若’竿子,让旅客实际把玩。
拿在手上,还真的不容易上手。除了本身的重量之外,
高高的灯笼左摇右晃,更难维持平衡感。
伸手握住时还没问题,但一换到‘平手’的动作,马上摇摇欲坠,左右晃动。
而馆内老伯则是轻松的说:‘在我们这边,这是给国小孩子玩的’........
还真有点无法服气呢!
除了竿灯之外,馆内也展示著秋田县内其他地区的民俗祭典资料。
走进展览室中,一眼就可看尽各地表演精华,
让无法跑遍秋田的旅客,可以借此了解各地文化。
虽是同属东北地区,但历经了百年的文化传承与演变,各乡镇也发展出不同的祭典传统。
有高耸的山车装饰、记叙著历史故事与传说;
有脸戴面具、高歌善舞者;
亦有手持太鼓花扇、演奏雅乐者。
都是象征著各方的民俗文化,一代代传承与后世子孙。
墙上的老旧报纸与新闻,记录著秋田竿灯在世界各地的演出和交流。
在东北震灾后,为了感谢台湾的援助。
因此秋田的竿灯队伍,也多次远赴台湾,献上热烈的演出,以表达当地居民的谢意。
让无缘出国的人们,能借此机会,欣赏来自异国的特别文化。
更让‘以旅游来复兴东北’这句话,不单单只是口号,更是许多东北人身体力行的目标。
回到街头,为了迎接祭典时到访秋田的数万旅客,
许多店家纷纷搬出祭典摊位,贩售小吃、饮品、游戏。
企图在这火热的盛夏时分,赚上一笔额外收入。
走到站前百货美食街,找了间拉面店,随意点份简单的定食。
由鳗鱼饭(小碗)和味增拉面组成的一餐,不但满足了众人的口腹之欲,
更希望能带来充足的精力,能够在晚上的祭典时分,尽情的欣赏秋田竿灯祭的精彩演出。
接着,就是养精蓄锐,等待夜间的活动正式开始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