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京都 银阁寺

楼主: hellangel (我。不存在。)   2015-08-10 17:21:59
20120902
网志图文版:http://mydearnoel.pixnet.net/blog/post/42417127
又是一天京都晴日的爽朗早晨,趁著温度尚未升高的上午打算从银阁寺开始行程。
在2007年初访京都时,碍于时间的关系只能在金阁寺和银阁寺当中择其一,
虽然去过的友人表示银阁寺比金阁寺更有可看性,但初访总觉得要去些指标性的地点,
参访完金阁寺后老实说并没有预期的深刻感触,于是更叫人挂记着未访的银阁寺,
就像某件一直悬在心里未完成的事,总算在这趟旅程中有所解答。
银阁寺正名为慈照寺,由当时的幕府将军足利义政建于1482年,
顺道一提金阁寺则是由足利义政的祖父足利义满所建,银阁寺颇有向其看齐的意味。
银阁寺原本不做寺院之用,是因依照尚未完工时就去世的足利义政才改变用途,
不论是宗教建筑或是宫廷建筑,使用隐讳语言的层层路径规划是一贯的手法,
原属于将军居处而出现防备设计也并不让人感到意外,高大整齐的植栽称为银阁寺垣,
一丝不苟的长廊高耸著两边的深绿,即便为防备之用却也带着极浓的禅学意境。
不知道是时段的关系或是银阁寺原本就没其他寺院名气大,因此人潮并不多,
不过这样参访起来更显得清闲雅致,能够专心在周遭的事物上方不被打扰。
参访的门票一张500円,门票做成了平安符的样式也颇有意思,
印象中有不少寺院的门票也是如此形式,微小细节皆能呼应本体的设计是何等重要。
一踏进空间映入眼帘即是洁白的砂痕,伫立于侧的松柏则带着不一样的绿,
虽说或许枯山水有着更高的意境,但活山枯水的生动气息又让人感觉更亲切些。
银沙滩的处理方式个人也觉得颇为特别,一深一浅并排不同于常见的枯山水处理方式,
即便数百年过去,看起来倒有种意料之外的现代感。
位于中间的向月台看起来结实如水泥,但也是砂砾堆砌而成的,
伫立在一波一波的银沙滩里,整体的意境和诠释也更加饱满,
在夜里沙滩映着月光而隐隐发出银色光芒,人则倚在向月台上仰天沐于其中,
这些软软的,不成形的银白还有砂砾,搭着凉爽夜色,好像真的幻化成了流动的水波,
但其实银沙滩和向月台是后来江户时代才建造的设计,并非最初就存在的样貌。
围绕着向月台之一的建筑观音殿,即是银阁寺通称代表名字的由来,
观音殿又称银阁但并非以银箔装饰而成,而是更显东山文化的内敛深沉暗色。
银阁寺向来被视为东山文化的代表,也影响了日本的美学文化至今,
就如同佛家所说的禅,东山文化也难以一言蔽之,但在日本社会却随处可见,
那些孤寂深远、玄妙幽静、沉敛隐晦的语言出现在茶道、花道、建筑当中,
一般人即便对于东山文化说不出个所以然,却也能清楚感受到当中的特征。
观音殿为两层楼,一楼是心空殿,二楼则是潮音阁,也是安置菩萨像的位置,
依照官网的说法,此处是除了金阁寺和西芳寺的琉璃殿外仅存的阁楼庭园建筑代表,
虽说银阁寺内后增的枯山水给人强烈印象,但也渗入了不少回游式庭院的色彩。
除了几栋主体建筑,穿插在庭院当中也有数个小小的神社,
八幡神是日本的战神,出现在武家的庭院中也就不难理解。
晃了一阵子才看到了原来有耳机导览租借服务,租贷价格相当于一张门票钱,
无奈日文完全不通,先参观后回来再做功课补救也为时不晚。
为了维持寺院内的一贯风格和时代感,所有看得到的元素都经过设计,
连排水沟都被盖上了竹盖,用种不显眼的姿态来减低违和感。
想要静心观赏银沙滩,方丈即为本堂的簷廊是绝佳的位置,
大部分的游客步行到了本堂前,都坐在这里休息了且起来静静不发一语。
放射状的线条朝着自己而来,仿佛也要被卷入了海波之中。
但对个人而言,这本堂建筑的种种细节更吸引了目光难以移开,
拉门的雕空造型和分割比例都让个人非常喜爱,看似简单却经过精密的调整和计算,
初见到拉门上看似对称葫芦造型颇为新奇,这里有许多元素都没有在其他寺院见到。
另一侧在角落的门板上,还有已经褪色却依旧迷人的花鸟绘画,
大器的笔触有着武家的潇洒,随着光线变动仿佛还透著当年的风采。
本堂中间挂了个“东山水上行”的书法匾额,行云流水的柔软字体,
试着查询当中的历史,但看着日文解说也仅是一知半解。
在此也摆了许愿用的护摩木,捐款后用麦克笔写上寺院会代为焚烧。
紧连着本堂的邻栋建造为东求堂,作为佛堂于茶室的复合用途,
相较于每栋不开放的建筑,这些细碎的空间反而更让人能想像旧人活动的光景。
东求堂建筑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同或突出之处,但其意义却大过于实体构造,
孕育东山文化的起点,都是足利义政与许多文人雅士在此所激荡出的花火余晖,
茶道、花道等文学艺术,可能都起于这间小小茶室里发生的只字词组。
庭院内有数座石桥与竹桥,个人非常喜爱这被抚摸而透出油亮光泽的竹节,
这是一种能让人联想的过往痕迹,那些来往的人潮是如何流连于此凭栏而立。
除了每座石桥有自身的名字和历史,连水池当中的石块也有不小的来头,
这块名为大内石的青灰岩石,是室町时代的大名,大内政弘献给足利义政的。
经过了一颗特别被立了立牌的桢树,明明是活生生的在那却有一种沧桑的垂老感,
立牌上写着树龄500年,这么一算应是银阁寺初造时就一同种下的。
占地不大的洗月泉是个人在银阁寺最喜爱的场所,光名字就带着极度浓厚的诗意。
一旁有着细流瀑布宣泄而下打在岩石上,岩石四周滋润而长著满满的青苔,
试想这细流在岩石上飞溅出的水滴如雨般落在水面,一波一波的涟漪不断回荡,
夜间反映在泉面的月影,也因涟漪而荡漾仿佛有人在湖边淘水浣月,
一个简单的名字就能让人有着无限想像,文字比起画面的侷限总更有神游空间。
不过最让人目不转睛的是前方的池底铜币,虽是人为结果却带着脱俗之美,
银白带金的点点光亮从水中映照,仿佛与后方的瀑布呼应着。
这一轮逐渐散开的白离桥不远,人人都试着丢铜板到中间的石钵内并开始祈祷,
愿望实现与否未可知,但不断累积的铜板好像已经幻化成什么不可思议的场景。
渲染开的光芒在日间也那么柔和明亮,或许相似或许更胜于夜间的明月倒影,
洗月泉的场景经过后人的行为而有了新的诠释,在日间也能感受到洗月的诗意。
虽是自然庭园但每个细节的规画都十分严谨,一旁的排水沟也让人感到着迷,
当中的沙泥带着刮痕一开始想着是水流造成,但或许也是枯山水精神的刻意足迹。
在一路上看到了不少各色青苔,对于青苔个人总是莫名招架不住,
那样柔软微小的姿态是种更安静的陪伴,让人有种疗愈的安全感。
银阁寺的深沉低调,也让这些自然景色更引人注意,
所有的一草一木都像是有生命般,用自己的姿态和语言去诠释银阁寺的寂静风格。
又看到了一处供奉著小小的神社,上方写着是七福神之一的辨财天,
看到了财字原本以为是更金钱运有关,但一旁却写着音乐和才智,
原来辨财天是七福神当中唯一的女性,精通音乐文艺以及善于辩论,
了解了足利义政的背景,和前面的八幡神一样出现在这里也是理所当然。
除了平地上的造景和建筑,银阁寺还有一条上行的山道,
虽然看似蜿蜒不太好走,但缓而平稳的阶梯也没什么难度。
山道旁有一处岩壁上留着潺潺的清澈泉水,一旁的告示写着足利义政以此泉水泡茶。
走到了高处,在树叶交织当中稍稍可见下方的寺院全景,向外望去是更复杂的市景街道,
今日的银阁寺与最初的整体规划其实保留的并不多,但却依然足够震慑人心。
在竹制的护栏上挂著一片告示板,原来是寺里种了一颗梧桐树,
而这种子是从广岛核爆中存活下来的其中一颗梧桐树取得,象征和平的种子。
原本京都也是美军投掷核弹的目标之一,被排除于外有着不同的说法,
站在万物皆如此恬静的银阁寺内,难以想像当初没能避免的话今日的京都会是何等面貌。
这条山道短而缓所以没有什么休憩点,顺着走很快又要往下回到平地层。
无论走到哪到处都被青青的苔癣覆蓋著,感觉就像走进绿色的雪景般令人着迷。
银阁寺的一草一木都经过细心的照顾,就连树种都让人感觉经过刻意的安排和维护,
时而小巧时而参天,要在自然环境中营造出层层意境想必费尽了极大心力。
突然看见了工作人员放置在一旁的竹篓和工具,随意摆放在一旁也好有味道,
大概是已经完全沉浸在银阁寺的氛围当中,看到什么都带有诗意的联想。
往出口方向的一角展示著银阁屋顶的工法,简单说明木瓦的尺寸和固定方式。
慢步而出结束了银阁寺的参访行程,心里却还留在当中的独特氛围,
即便是礼品店外的茶屋,都还能感受到从寺院溢出的静谧自在。
或许是东山文化之故,银阁寺是个人目前最喜爱的古蹟寺院,有着难以形容的感触,
银阁寺的银,是月光的银,是白砂反射光芒的银、是水波潋灩的银,
是造访后,思想被洗涤而转变为无其他多余色彩却有了发光心境的银。
作者: nagual (纳吉尔)   2015-08-10 18:09:00
三年前的游记?哇喔
楼主: hellangel (我。不存在。)   2015-08-10 19:28:00
写了一年多,终于快要写完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