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2017硕博交流协会奖学金合格心得

楼主: ayumides (国产大鳗鱼)   2016-10-28 13:11:42
背景:
国立大学农学院与社科院双主修,日文辅系,同校工学硕士,
但一直都是专攻社会科学。
2012年通过N1,没有留学经验,未来预计申请农村规划相关系所。
初试报名前因为农村规划隶属于农学院,自己又是社会科学背景,
在判定考科必须考文组或理组时花了一些时间,
经与未来指导教授确认研究取向偏重社会科学,并与东京交协本部email来往说明后,
最后以文组身分报考。
时程:
2016/2 硕班毕业,边打工边开始准备数学
2016/3 数学观念与基本题型复习
2016/4 蒐集考古题,开始练习并蒐集总合科目的补充资料
2016/5 依照考试时间,计时练习考古题
2016/6 前往交协阅览室练习听力,空档练习作文考古题。初试
2016/7 准备推荐函等相关文件,找工作
2016/8 边工作边准备复试资料
2016/9 准备复试(其实没什么准备)
【初试】11年份考古题+各种公开资源
成绩:日本语  351(听解154,读解197),记述40
数学I  147
总合科目 187
因为个人有点懒,加上不想花钱买日本参考书,
于是手边的参考书只有多年前买的《日本政治.经济.社会》,
初试准备尽量使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并以考古题为中心,
对出现的题型有些概念后,准备起来比较有方向。
取得11年份、22回考古题需要多跑几趟图书馆,
对住在台北以外地区的考生来说可能不是那么方便。
我的考古题大概是从以下几个地方蒐集到的:
2005-2006 台北市立图书馆总馆留学资料区(购买市图影印卡来影印)
2007-2010 师大图书馆(影印卡一面0.8元,相当实惠)
2010-2015 交协阅览室(骑U-Bike到附近的市图中仑分馆印)
稍微加紧脚步的话大概三到四天可以蒐集齐全,不过听力就需要直接去现场听。
以下依照我的准备顺序说明。
1. 数学I
首先是对于不少文组来说很头痛的数学。
因为我高中数学就不是很好,上了大学更是除了统计以外几乎没有用到,
数学部分就参考EJU公告的Syllabus,对照自己熟悉的高中数学课本(还好有留着),
先把基本观念和计算架构补起来,再把考古题中不会的题目认真学会。
(在此要感谢许多好友拔刀相助帮我解题)
因为数学I的题型和顺序重复率相当高,
基本上二次函数、几何、排列组合都会出现各一题,
以我的经验,我觉得以本土高中数学课本为基础是没什么问题的,
关于国中数学的部分可以上网搜寻相关教材,中日文都可以参考,
大量练习考古题也有助于增加手感,实际上场时比较不会因为紧张算错。
因为数学考科内容每年会有变动,今年Syllabus没提到的主题就直接跳过没关系。
大约考前一个月开始计时写考古题,
写到后来状况好的时候可以只错1-2小题,
对于数学到了高三才高于70分的人来说,应该算是很大的进步。
话虽如此我实际上考试的时候也没有算完XD
2. 总合科目
虽然是社会组,但是我的史地不是很好,对日本宪政又不熟,
这一科一度比数学还没把握。
不过也正是因为题目包山包海,我选择从考古题了解题型架构,
世界史的部分一样选用自己熟悉的教材(还好没丢掉的高中历史课本),
除了白天研读之外,晚上睡觉前再当床边故事读一次,
有助于在无意识中把东西整理好。
其他年表、地图都是使用以前考学测或参考书影印来的资料,
再把考古题出现的历史事件补充上去。
地理的话除了高中地理课本当基础之外,
可以去交协阅览室借不少板友推荐过的《日本国势図会》(可以借回家读),
交协也有一些参考书,可以暂时外借,影印需要的部分复习。
特别是各项产物的世界产量/消费量排行常常考到,
趋势图表的部分打关键字上网也都找得到,可以自己整理出一份专用资料。
3. 日文
日文部分因为平常在二次元世界接触很多(?),阅读量也算大,
所以几乎只靠考古题准备。
听力和写作因为懒,所以到很后期才开始练习。
交协阅览室只有两台播放器,
电脑在六月时几乎是不太能用的状态(不确定现在有没有改善),
建议大家如果要多练几回听力的话,可以早点开始跑交协阅览室,
阅览室的职员非常亲切,有什么需求他都会尽量协助。
因为我还满容易恍神的,所以听力练习着重训练自己的集中力,
其他像速记之类的技能,如果平常有习惯做笔记,我想应该是不用太紧张。
实际上场的时候还是不时恍神,记述则是觉得有点偏离重点所以分数不高。
【复试】
因为我的复试起步很晚,加上是边工作边准备的状态,
所以前置作业应该没什么参考价值。
我的研究计画题目是和硕班指导教授讨论过的,
分析模型很早就想出来了,但直到截止前两三个礼拜才开始下笔。
要求篇幅不长,我就参考某些大学提供的范本,把计画书分成四个部分:
1. 研究背景:说明研究动机
2. 研究目的:与既有文献对话,确认自己研究的特殊性和价值
3. 研究方法:分析模型、操作方法
4. 参考文献
最后字数冲到5800左右,内容和架构因为在研究所受过相关训练,
我自己评估问题应该不大;
文法部分则是请一位刚好写完硕班研究计画没多久的日本朋友帮忙检查。
其他申请资料表上要的作文我几乎是截稿前两天才开始写,
连内诺都是送件前几个小时才收到,充分尝到赶死线的苦果。
发表记录、推荐信都是用英文,只有论文摘要使用日文。
体检的部分则是到联合医院和平院区现场挂号,大约一个早上可以处理完,
一周过后再去领报告。
复试要求的三分钟介绍,我也是复试前两天才开始写稿子,
前一天刚好碰到社团的日本交换生请她帮我修改。
前置作业唯一能给大家的血泪建议就是“及早准备”。
穿着和进场礼仪基本上是参考板上经验和Youtube上的面试教学,
深蓝色衬衫+西装外套+黑色长裤+黑皮鞋,短头发稍微抓一下,
除了粉底之外也没有上其他的妆。
我有把介绍稿和研究计画装在L夹里面带到座位上,比较有安全感,
但是除了考官要求确认参考文献排序之外,其他时间都没拿出来看。
开头因为紧张常常吃螺丝,习惯气氛以后就会稍微自在一点,
我印象中有被问到的问题大概如下:
1. 跨领域背景到底是怎么回事
总之先解释我虽然在看起来很不一样的地方学习,但是关注的议题都是同一个,
领域看似差异很大,其实也有很多相同的部分,而且有助于我从不同视角思考。
2. 为什么对农村议题有兴趣
这点就可以切回申请表上写的内容,从自己的生涯历程出发,
自己边讲就变得更有自信,考官看起来应该也算是满意我的回答。
3. 介绍一下写推荐函的这位老师
我的推荐函是硕班指导教授帮我写的,他刚好也是研究领域跨度很大的人,
我就说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充满多样性的知识。
3. 研究计画相关问题
我的研究计画涉及历史分期和台日比较,考官也都是针对这部分发问,
如果很确定自己想法的话,就照研究计画内容的理路回答,
但在历史分期的部分,考官问我为什么要坚持用某个事件,
我自认这部分有待商榷,就先澄清说我没有特别坚持怎么分段,
只是要讨论某个关键现象,当然因为台湾和日本遭遇这个现象的时期不同,
所以依照考官建议,两国使用不同的历史跨度,我认为也是可行的。
硕班在各种研讨会和口试场合磨练的经验让我学到,
其实很多时候不一定要捍卫自己的观点,毕竟自己也没办法思考得很全面,
如果考官提出的建议很不错,不妨就直接讨论考官的意见如何跟自己的想法结合,
后续可以怎么调整,我认为会比坚持自己论点更有弹性一些,
毕竟连论文都有口试后修改完稿了,计画当然空间更大。
在回答上述问题的时候,顺便补充了一些计画里面没提到,
但是考官应该听得懂的概念,
看到考官点头抄笔记表示应该有得到认可。
至于参考文献的顺序就真的是我没排好,只好解释原因然后谢谢指正。
4. 适性问题
因为时间快到了,只被问到一题:“你觉得你是什么个性的人?”
我回答得比较简短,说我的自我要求比较高,虽然称不上完美主义,
但会想要尽力把事情做到最好。
用这样的话来结尾好像还不错XD
总结来说,初试至少数学部分,可以从自己熟悉的教材下手,
我认为只要能从考古题掌握题型,不一定需要买日本的参考书,
毕竟自己以前整理过的资料,可能比别人用另一种语言整理的东西更容易回想起来。
其他科目也有很多不用额外购买的实体或线上资源能利用,
这次主要开支的应该就是影印费和体检费用而已。
复试的口说部分,因为自己偶尔会接一些口译工作,
语言反应应该还算快,加上自己惰性坚强,所以没有特别找人练习。
考试时虽然不时会卡卡的,可能文法上也有很多错误,
但讲不清楚的地方考官都会追问,同时也是自己再次厘清的机会。
研究计画上,我觉得我的心态不是要证明说我的研究计画超棒超完整,
而是承认它有改善的空间,我也能结合考官的建议整理出可能的修改方向,
让整个气氛从“质疑”变成“讨论”。
实务上还不能确定这招可不可行,但至少给我自己的压力会小一点。
我自认不算是特别拼命的考生,而是仰赖许多人的支持,
我才能走到原本或许到不了的地方。
也感谢板上的前人经验分享,祝大家一切顺利。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