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式的残酷青春再度席卷视觉细胞。
但这种残酷仅限于内心的折磨,不过虽然没有血浆、内脏等血腥之物,里头的残酷与恶意
却跃然纸上,让人感到不适与隐隐出现的酸臭感。
叙事方法采用多角度的同一事件描绘,那在那些华丽的可叹青春事件簿中,除了清楚描述
了各个角色的内心外,也让节奏呈现了有趣度。
桐岛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过,但其实他是一个指标性人物,一个在高中这样的地方的风云
人物,几乎所有的人都围绕着他活着,他代表的意义,有可能是人们对于能力的美好想像
,但同时也揭露了不管是学校里的受欢迎族群和普通人物的强烈反差。
桐岛的女朋友是全校里最漂亮、最美到令人不敢直视的女生,但她的好朋友却是一个极度
没有灵魂、个性令人讨厌的恶女,而在现实社会令人艳羡的导演原型在高中却是一个被耻
笑的矮子…..种种人物的刻写虽然是不甚奇特的设定,但其中引发的深思度和真实度却使
这片呈现一种丰富生命力之中包覆的微微酸性哀伤。
那哀伤在于日本式专属的深层悲哀,太宰治、村上龙、芥川龙之介等描绘的深层绝望可应
用到此片,青春之美与哀同时并存,令人五味杂陈。
最后的高潮结尾中,同是属于受欢迎族群的宏树哽咽地说:“我什么都不是。”,这是一
种日本式的自我诘问,相当有力。
我相当喜欢这个结尾,将一切慢慢发生堆叠而出的内心不快、自我检视通通毫无忌惮地爆
发出来,极具阿Q式的胜利爆发力,同时也代表了普罗大众对于人生中无可奈何之事的一
种自我心灵填满。
学校就是社会的缩影,什么都很厉害的人站在顶端,接受众人的崇拜,不受欢迎的人只能
默默地作自己的事,我想,片中的导演学生角色不知是不是本片导演的心理投射,也是本
片那微酸微腐的自我怜悯与忍耐之极致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