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酿特务|雄影 2020 短片竞赛|台湾组

楼主: filmwalker (外面的世界)   2020-10-04 16:13:27
酿电影
酿特务|雄影 2020 短片竞赛|台湾组(一):哀乐少中青,有时还有大公鸡
https://vocus.cc/filmaholic/5f681bd3fd89780001ef8ada
文 : 甜寒
本篇文章将介绍本届(2020 年)高雄电影节短片竞赛台湾组(共二十部入围)的其中八
部短片,从台湾少年──少观所男孩们相遇与处遇(treatment)的《主管再见》、霸凌
与成长议题的《把风》──到缅甸少年在热带病与战争蔓延时的《幽魂之境》,以及《铁
树开了花》里华语教育受阻的马来西亚华裔学童;接着是漫漫青年返乡的《以启山林》,
中年肖像的哀歌如《咪咪猫的奇幻之旅》、《阿添》,最后更跨越物种──以性喜剧《雄
鸡卡克》做压轴。
作为看长片远多于短片的人,同时也在思考着,我想看什么样的短片?我们需要什么样的
短片?除了未来(或已经是)剧情长片、纪录片导演的“练手”、养成之外,短片结构无
法像长片那么复杂,亮点、刺点、甜蜜点也无法流长或汹涌,它有什么以小搏大的优势吗
?的确,期待“以小搏大”前提的我,偏好短小精悍的实验短片能有形式上的恣意猛进─
─这几部短片并没有特别令我惊艳。但是,不代表没有感动我。而令我感动的部分,我想
到几个关键字:共时,在场,同义词。
少年群像:从台湾到东南亚
对于无法接受刑罚系统为何谦抑运作的常民,林亚佑的《主管再见》或许可以旁敲侧击、
婉转地提醒大众:用“自由/支配”简单区分“好/坏”并给予差别对待,从来不是那么
极端且理所当然的事。
在这里,“主管”不是企业上司,而是少年观护所的管理人员。主管说不要打架,不然要
罚搬椅子──以后还要像那边的阿伯继续留在这里搬椅子吗?
观护所少年不是“坏仔”的同义词。同寝室中,有着想当老大的 Yamaha、年幼的弟弟仔
、沉默的筌仔,义气相挺时打架、出庭准备时给意见,担心出去被人欺负给电话
说到“坏仔”,孙明宇的《把风》一样聚焦在“不良少年”议题上,但这里头演绎恶的平
庸──“最坏的”少年得是片中最有良知的男主角。
虽然霸凌题材在台湾或许可说是短片“显学”,但《把风》营造男孩间的男子气概角力、
认同到让人紧张且揪心的地步。不想被排挤、不想沦为“祭品”、不想不被需要的情感,
让主角摆荡和扭曲,电影在戏剧张力之余却能微妙地留驻在日常之中,让结尾颇有余味。
不远或遥远的地方、不远的时间甚至同样的时间,在世界另一角落的少年们,总有着截然
不同的命运。而故事得以催生出更多、更快的创作,让对映也来得更快。今年台北电影节
最佳短片罗晨文的《幽魂之境》,让一对小兄妹穿梭在缅甸丛林,作为少年兵从游击战中
叛逃到边境,生病、受伤
杜芷慧的《铁树开了花》反映的恰是与华语强势地区如台湾的对反。在台湾,华语之外,
比如台语罗马字的提倡,仍需要持续不懈的努力。相反地,《铁树开了花》中呈现马来西
亚华人问题的其中一角度──华语学校的限缩。自六〇年代演烈的排华情绪,在不同马来
政党因势偶然与华人社群暂时合作又断离的几十年来,整体制度趋向愈以马来语、马来人
为中心。“铁树开了花”比喻著华语学校的艰困生存,但本身词汇的老派,与台湾社会恰
相对的脉络,以及“铁树”背后隐含地域性的相反(热带比较容易开花结果,移植于北方
才得出这种谚语),成为一种奇妙的参照。而年轻导演在《铁树开了花》中对儒家文化的
援引,不是批判父权大家长的语境,反而是对无法触及的传统之孺慕,以及对华语受教权
的争取,的确是(尤其全球新冠肺炎排华浪潮下的)有趣异音。
青中年肖像:自省、反讽与惆怅
《铁树开了花》的华语小学生接受华语教育,文凭不被国内承认,留学或许通常是他们的
目标和出路。许鸿财的《以启山林》的主角也是留学生,从缅甸到台北,又从台北大学法
律系休学,回乡开地以种植香蕉园。开地得先烧地,柴火劈啪地响,火多亮,枯木就有多
暗,天空就有多灰,一带一路政策下的生命转变,是许多青年的道路和许多风景的丕变。
没有太多的宣示或辩白,但青年返乡的无奈,与“又如何、又能如何”的反讽感,浸满了
风景与声音。
孙悦慈的《阿添》,是关于面临大公司并购的运转手黑色喜剧,小人物挣扎沦落的反讽相
当清晰明快,尤其有龙劭华、郑志伟等演员加持,将草
根角色的喜怒哀乐脸谱勾勒得十分
鲜明。但同时可惜的是,熟悉的演员,让公式化的表演、编剧、镜头也更明显,较难感受
到能贯串一部作品的创作者独特意志和想像力。值得一提的是本部短片资金来源部分透过
群众募资,吸引大众目光的企划力和传达力固然是优势,但这或许也隐含着一般大众对“
台湾”“短片”的定位和想像?
而郑治明的《咪咪猫的奇幻之旅》是这八部短片中我最喜欢的作品。的确,这部短片也反
映了我对“电影”的期待:导演透过乍看朴素的构图和剪接,精准地传达淡水人情印象的
怅惘与都市变迁的一致性掩盖了底下崎岖问题的讽刺。而在他老练的形式语言中,更让人
感动的是推动这些设计的情感:电影紧随着白天在煤气行工作、晚上是义消的林容生,他
和他笔下的“咪咪猫”告示在社区为居民温柔地服务,对生活困阨的反省或失落无碍于他
守护这片风景的点滴积累;而面对可以说是“淡水奇人”的林容生,导演并不猎取奇观,
不收束成戏剧性故事做出生命史定论,而是像作为一段人生旅途中的旅伴,站在这里、走
在这一小段时光里看着拍摄对象的孓然片影,看着他看的风景。双重的情感酝酿到了结局
,在淡海轻轨启用的那一刻,后劲无穷。
一只种鸡的兴衰史
说到奇观,谢沛如奇幻的《雄鸡卡克》开场即是一只“被斩鸡”的鬼魂,幽幽地凝视自己
的生命与他人的连结。养鸡场中,有神祕的“性/无(法)性”传递链:人类为采精爱抚
公鸡,公鸡情动爱抚母鸡,却发觉气概丧失......人类代表与公鸡代表的罗曼史,发展出
各自的悲喜剧。
演员戴上鸡冠、披上鸡毛,有种芝麻街大鸟的喜感,造型不特别美,也不特别怪──就像
这部短片一样,或许也像谢沛如的其他作品,总是不愠不火,这或许是讨人喜欢的温和,
毕竟她处理的题材常是性/身体这样尖锐的生命治理问题(长片《大饿》、短片《
Knighthood》),但有点希望看到她从过于委婉的“提议”(几乎像“不特别想说什么”
),发展、挖掘出她作品中埋藏但未打开的特异细节。
酿特务|雄影 2020 短片竞赛|台湾组(二):见证台湾短片的丰沛活力!
https://vocus.cc/filmaholic/5f716d19fd8978000165c893
文 : 香功堂主
本文介绍的是高雄电影节“短片竞赛台湾组”单元的其中八部入围作品,分别是:梁秀红
导演的《前世情人的情人》、林柏瑜导演的《少年阿尧》、许杰辉导演的《88海水浴场》
、黄匀弦和廖珮妤导演的单格动画短片《山川壮丽》、吴郁芬导演的《入世》、洪靖安导
演的《吴郭鱼》、靳家骅导演的《大吉》,以及孙介珩导演的《第一鲔》。
这八部短片的水准整齐,内容触及不同世代的爱情观、外籍劳工与台湾雇主间的关系、贫
富差距、阶级和霸凌等社会问题。其中几部短片的“视角”很令人㑩P腄A例如《大吉》讨
论死刑议题,却没有从死刑犯、家属或律师等角度切入,而是关注执行枪决的法警心理状
态;《入世》透过一场葬礼,讨论“亲、疏、远、近”的家庭关系;《吴郭鱼》表面讲的
是父女间化不开的心结,影片最后一幕却让我们看见小人物被大环境所驱逐的卑微与无奈

此外,今年短片有不少单亲家庭的故事,而且多以“父亲与女儿或父亲与儿子”作为主角
,母亲在短片中近乎神隐。这是因为中年女性演员较难找到?或者比起母亲,编导们更想
要挖掘性格较为闷骚且不爱展露情感的父亲心事?由于父亲需求量大增,近年几位拥有鲜
明父亲形象的演员皆参与短片演出,包括蔡明修、游安顺(至少出现在三部短片中)、陈
以文,以及今年不幸过世的吴朋奉先生。
《前世情人的情人》:挥别陈腐过去,迈向全新未来
鳏夫张老师(文德)的女儿若彤已届适婚年龄,邻居婆婆妈妈们想要帮忙做媒,天天到张
老师家串门子,令他不胜其扰。若彤有个稳定交往的女友小柔,她不知道该如何跟父亲出
柜。某天,张老师突然登门拜访女儿,若彤能否顺利掩饰她与小柔同居的真相?
梁秀红导演的《前世情人的情人》曾在去年金马影展的《4 X 相识》单元做过放映(邀请
四个导演拍摄四部短片致敬四部经典台语电影)。《前世情人的情人》选择向辛奇导演的
《三八新娘憨子婿》致敬与延伸阅读。《三八新娘憨子婿》叙述老父亲处处限制儿子文德
的行动,希望他能挑个好女性结婚;寡母则阻止女儿桂枝自由恋爱,免得选到坏男人。文
德和桂枝恋上彼此,他们私下幽会,却被文德的父亲阿狗发现真相。阿狗答应儿子去向桂
枝的母亲提亲,怎料桂枝的母亲竟是早年抛弃自己的前女友......
《前世情人的情人》穿插大量《三八新娘憨子婿》片段,带有几层阅读趣味:
一,《三八新娘憨子婿》是女性主动追求男性的爱情故事,在民风保守的年代,这样的
翻转显得前卫且有突破性。《前世情人的情人》借由《三八新娘憨子婿》的女追男爱情
来看时代的演变,从保守到自由恋爱再进步到多元爱情,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限制需要被
冲撞与理解。
二,《前世情人的情人》片中,张老师在得知女儿是同志后,他返家做了个梦,先是梦见
自己在大街上被邻居们追赶,接着受到逝去的父亲的责备。这场戏精准描绘了“传统价值
观”对于张老师的影响:女儿(女性或男性)到了适婚年龄仍然未婚,竟成了父亲内心压
力的来源。这不正说明社会对于未婚者的歧视吗?
再者,张老师对梦中的父亲说:“难道要像以前你对待我那样,把彤彤关起来吗?”点出
张老师年轻时追爱,经历过被长辈“控管/拆散”的悲伤过往。如今张老师成了他人的父
亲,面对跟父亲一样的选择:“阻止自由恋爱,或坦然地接受儿女以及爱情的多种可能性
?”张老师会否重蹈上一代的悲剧?或者会随着时代进步,做出不同的决定?
《前世情人的情人》的剧情漂亮地与老电影融合一起,以风趣、幽默、逗趣的手法,串连
起萤幕内外跨世代的“多种”爱情样貌,同时串起台湾电影的“过去(台语老片)”与“
未来(当代电影)”,仿佛是对自我的期许:承袭前辈的精神,并试着走出台湾电影更广
阔道路的未来。
另外,《前世情人的情人》的结尾画面实在是神来一笔的设计,现实变电影,电影变现实
,虚与实,过去与现代,再也分不清楚。
《前世情人的情人》的导演是马来西亚籍的梁秀红导演,她也是《分贝人生》、《乐园》
等片的编剧。梁秀红导演的剧情短片《盲口》,曾经入围 2017 年的金马奖最佳剧情短片
奖。《前世情人的情人》的演员群戏整齐,饰演张老师的吴朋奉先生,演活了一个夹在过
去与未来之间的父亲角色,一方面受制于传统,一方面又努力开放自己的心胸,给予女儿
不同的出路。吴朋奉先生于今年五月过世,能够在大银幕上再次看见他平实动人的演出,
是一件幸福又感伤之事。
《少年阿尧》V.S.《88海水浴场》:父亲的身影
少年阿尧(陈崇恩饰演)出身单亲家庭,父亲(陈以文饰演)经营巷口小吃店,沈迷赌博
的他欠下不少债务,常会有债主打电话或直接上门讨钱。阿尧是校内田径队的一员,他的
球鞋破旧不堪,渴望能拥有一双新鞋,让他跑得更快更远......
林柏瑜导演的《少年阿尧》,聚焦在少年的家庭问题,电影里的球鞋缝补多次,却依然无
法让球鞋恢复刚出厂时的最佳状态,那仿佛是阿尧生活的写照──父亲赌性坚强,妄想一
步登天修补好自己与儿子的人生,可惜人生不是一场美好的电影,不会有突如其来的好运
,只有屋漏偏逢的连夜雨,把阿尧的生活搞得更狼狈。
《少年阿尧》是导演的半自传电影,处理起父子关系,少了责备,多了疼惜。影片并未将
父亲描述成坏人,而是从孩子眼中看见父亲想要挽回颓势的努力(只是想像与现实终究有
落差);阿尧则是一个令人心疼的角色,在同侪面前感到自卑、面对家庭状况与好赌的父
亲又有着深沈的无力感,甚至因为一双球鞋,而增生出爱、恨、不舍,以及愧疚等复杂心
情。
不同于《少年阿尧》用较为沉重的笔调书写父子关系,许杰辉导演的《88海水浴场》则是
以幽默的方式诉说父子亲情。《88海水浴场》叙述男孩在暑假期间帮忙父亲工作,父亲答
应儿子暑假结束前会带他去海水浴场玩水,当约定日来临,儿子内心充满期待,父亲的工
作却是忙得不可开交,眼看天色越来越晚,约定就要失效......
《88海水浴场》是一部让人嘴角失守,忍不住笑开怀的短片。演员出身的许杰辉导演,把
电影拍得温馨动人,饰演父亲的洪瑜鸿(“玖壹壹”的春风)和饰演儿子的姜仁,对戏默
契极好,两人互动有擦出漂亮的情感兼喜感火花,是一部“我觉得这部片具有扩大成剧情
长片潜力”的作品。
《山川壮丽》V.S.《吴郭鱼》:故乡的美丽与哀愁
黄匀弦和廖珮妤导演的单格动画短片《山川壮丽》,叙述 10 岁女孩黄小山的生活点滴:
小山在校内常被同学们嘲笑和排挤,返家路上总有修不完的危险施工马路,便利商店的店
员遭受店长无端指控、店员又把同样的暴力加诸在孩子身上,小山的父亲酗酒又会家暴、
父母亲常常爆发争执而疏忽对小山的关心等等。
短片名称叫《山川壮丽》,内容却是反讽地呈现灰暗阴郁的世界观:山川被挖、家庭缺乏
温暖、儿童的声音(心声)被掩盖等,这世界(人生)哪来的“壮丽”?《山川壮丽》讲
的是小山的故事,但影片以小喻大,可以视为导演对于台湾社会现状的反思。
《山川壮丽》的剧情直率,动画技巧细腻,剧情融合传统宗教元素,充满在地台湾风情,
延续黄匀弦导演之前的动画作品《当一个人》风格,以捏面人技艺来记忆自己的父亲(导
演的父亲是捏面人师傅),并以捏面人动画来保存台湾文化。
洪靖安导演的《吴郭鱼》叙述肚仔在大林蒲村开设养殖鱼场,村子迁村在即,女儿阿玉打
算辞掉工厂工作,前往外地生活。阿玉要求父亲跟着一起离开,肚仔却不想离开家园,拒
绝女儿的邀请,两人之间因此有了心结......
《吴郭鱼》探讨去与留的选择题:离去是追求更好的发展,留下通常只是念旧。但如果离
去是被迫离开,而留下只是顽强的抵抗呢?《吴郭鱼》看似书写父女亲情,直到影片尾声
,才明白导演真正论述的题目是阶级的暴力与小人物的无奈。电影片名叫做《吴郭鱼》,
指的是肚仔饲养的鱼种,价位便宜的吴郭鱼,暗指的是肚仔父女的社会地位,廉价又不讨
喜。
有趣的是,上网查了一下吴郭鱼的资料,维基百科这么写着:
“在台湾,吴郭鱼扩散速度惊人,会剥夺原生鱼种的生存空间,属于入侵物种。若从河川
捕捉到勿放回河川。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物种存续委员会的入侵物种专家小组(ISSG)列为
世界百大外来入侵种。”
回到《吴郭鱼》片尾画面,肚仔父女的渺小身影对照到占地广阔的巨大工厂,便又觉得片
名的吴郭鱼,指的或许不是肚仔父女,而是具有侵略(破坏)性的财团与商人。
《入世》V.S.《第一鲔》:我的未来不是梦?
印尼看护莎莉照顾阿公多年,阿公过世后,子女都以事业繁忙为由无法出席丧礼,莎莉在
四叔公的要求下,成为阿公的“亲属”代表......
吴郁芬导演的短片《入世》从乡下老家的农田无人照料、年迈的长辈被丢给外籍看护照顾
等情节,来看人口外移的问题。电影选择从莎莉的视角叙事,并非要批判阿公子女的“不
孝”(无法返乡奔丧),而是去思考莎莉的处境,她同样为了赚钱而离乡背井(莎莉的母
亲生了病,她却只能留在台湾照顾阿公),当人们在谴责阿公的子女不孝时,莎莉回说:
“他们都在忙吧。”也就不只是在帮阿公的子女们缓颊,更是回应莎莉内心或许同样有着
对家乡母亲的愧疚。
《入世》的感伤,在于亲人其实是外人的无奈(无论莎莉付出多少关爱,她和阿公的家庭
终究有跨不过去的血缘与阶级界线),也在于丧礼现场冷清,只好请孝女白琴哭一场,才
不会在邻人面前丢失面子的自我安慰。然而《入世》的温柔,却是让“假”亲人流露出“
真”感情,一如莎莉在祷告中祈求真主阿拉接受阿公,诉说她对阿公的关怀。另外,导演
在片中安排了一棵无人乘凉的孤树和一只蝴蝶,那仿佛是阿公生命的写照,田边的孤树是
阿公的寂寞身影,而停驻灵堂的蝴蝶,则是死去阿公的探访与道别。蝴蝶是毛虫蜕变而来
,正似死去的阿公抛弃肉体,蜕变成另一种生命的象征。
孙介珩导演的《第一鲔》,叙述鸿发八号渔船的船长阿国,急需一笔钱,他向渔会谎称渔
船已经钓起第一尾黑鲔鱼,只要取得“第一鲔”资格,便能以较高的价钱卖出鲔鱼。然而
,“第一鲔”称号只有三天期限,渔船得在时限内返航,黑鲔鱼却迟迟不见踪影,加上船
上的冷冻库故障、渔工牺牲睡眠全力捕鱼,挫败与不满情绪逐渐升高,冲突一触即发...
《第一鲔》从渔船喋血案件的新闻中获取灵感,来看封闭的环境以及无力扭转现况的情境
,如何放大人们内心底的焦虑与不安,并且演变成一发不可收拾的冲突。尽管影片场景被
“侷限”在海上渔船,但人物与事件交织出的戏感却很丰富迷人。电影结局有画龙点睛之
妙,渔港闹热地庆祝黑鲔鱼进港,仿佛是以鞭炮与欢笑声来掩盖渔工们不为人知的泪水与
辛酸心事。
孙介珩导演的场面调度与节奏感既成熟又大器,演员群戏水准整齐,饰演船长的万中南和
饰演外籍渔工的演员们,表演都有说服力。另外,《吴郭鱼》、《大吉》和《第一鲔》刚
好都是游安顺担纲演出(俨然是中年爸爸、大叔的代言人),三个角色,三种身份,每一
次演出都有些许不同(或压抑或温柔),让人见识到游安顺表演的幅度与广度。
《大吉》:黑色大吉
民国 99 年,法务部长曾勇夫恢复执行死刑,三年内枪决死囚达 21 人,引发担任刑场枪
手的老法警的离职潮。这天,死刑执行命令发布,法警们抽签决定谁要上场执行枪决,信
全的学弟抽到“吉”签,必须接下任务。然而,学弟的妻子刚怀孕不足三个月,他觉得“
杀人”会带来厄运,遂请求信全代替他上场。信全虽然答应学弟的请求,内心的压力却不
断升高......
一般探讨死刑的电影,多会从法律、事件、受害者、加害者、亲属等角度切入,靳家骅导
演的《大吉》给了观众一个截然不同的视野,没有聚焦在刑案本身,而是去看执行枪决的
法警所要面临的精神压力,探讨即便是法律赋予的“权力”,但杀人并不简单,夺去他人
性命是一件太过沉重的任务(由此可以延伸思考死刑存废的问题:法律杀人的正当性)。
《大吉》钜细弥遗地呈现信全在执行枪决的前一个晚上,内心难以压抑下来的矛盾、焦虑
、怀疑等纷乱情绪,让观众得以体会法警遭受到的精神伤害。可惜影片只有 21 分钟长度
,信全与小舅子的恩怨、妻子对丈夫工作的怨怼与想法、以及信全内心累积多年的“伤害
阴影”等,都只能轻轻提及,留给观众自行填空的想像空间。
今年的高雄电影节“短片竞赛台湾组”项目,共有 20 部短片获得提名肯定,除了上述的
八部影片外,还有包括:获得今年台北电影节最佳短片奖的《幽魂之境》,描述缅甸童兵
的悲剧人生,虽然是短片但有长片质感;纪录片《以启山林》,述说返乡的缅甸青年,为
了赚取高额收入而焚烧故乡土地与森林的环境/生存悲歌(土地开发的暴力);连俊杰导
演的《多云时晴》,动画水准极高,日后有发展成剧情长片的计画;探讨校园霸凌的《把
风》,诉说群体认同以及协助施暴者施暴的矛盾心情等。
每一部短片都很值得一看,技术层面、演员表现、题材选择等,都能看见新一辈创作者的
活力与创造力。若硬要说一个缺点,是大部分的作品都有些温和,少了几分霸气(没有特
别鲜明且风格化的作品),但平稳且不花俏地讲好一个故事,绝对是创作的绝佳起点!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