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赵德胤:没钱不是问题 不看体制就想法存活

楼主: filmwalker (外面的世界)   2015-09-20 16:50:19
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id/37354
数位时代 撰文者:苏宇庭
张爱玲曾说:“成名要趁早”,这句话用在赵德胤身上,似乎再适切不过。不过才32岁,
三部长片作品,永远不超过10人的制作团队、几近无名的素人演员,和不足百万的资金,
更遑论游击拍摄的土方法,没有架设华丽的灯光和摄影轨道,却在匮乏中淬炼出精准又冷
冽的影像,和如草芥般令人不忍卒睹的残酷人生。
赵德胤独特的叙事风格席卷全球超过150个大小国际影展,去年更以《冰毒》一片代表台
湾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项,而当时距离他第一次拍摄长片电影竟不过才短短3年。
跟所有艺术创作者一样,赵德胤的作品与他的生命经验息息相关。赵德胤16岁就只身从缅
甸飞来台湾就学,到台湾的第二天,就得开始打工挣钱养活自己,也要养活远在中缅边境
穷乡僻壤中的家人。不管在缅甸还是台湾,他都得奋力挣扎求生,穷,几乎就是赵德胤成
长过程的印记。
他直白地说,如果没有网络和数位科技,像他这样一穷二白、两袖清风的人,怎么可
能踏上电影创作这条路?
“其实科技的发展,完全影响到我们这种导演来参与电影或艺术,我比较大胆地讲,如果
没有数位电影,我不会来做电影!”赵德胤说,早期拍电影的导演都是中产阶级以上的人
,“因为拍电影贵,但是像我们这种导演,就是2千块、1万块,或是《冰毒》50万就去拍
电影,这跟数位大有关系。”
他不认为拍电影非得花多少钱,或非要有个健全的产业体系支撑才行,对他而言,“没钱
有没钱的土方法”,如今唾手可得的数位设备和网络资源,让他得以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
,组织一支短小精悍的制作团队,满足自己的创作欲望。举例来说,赵德胤从学生时期累
积至今的十几部短片,到后来的三部电影创作,都是透过一台3、4万元的个人电脑和摄影
机完成。
回过头来看网络的普及,赵德胤也大胆指出:“如果没有网络,我也不会来做电影。”他
笑说,自己是看盗版电影出身的一代,没有受过专业电影训练的他,是借由大量看电影来
“学”拍电影,而他的制作团队也都是透过网络论坛认识,来自各行各业。
在他看来,每一个科技、技术、数位的发展,都从未改变电影创作的本质,但也拜它们所
赐,让电影创作的门槛大幅降低,甚至是让工人阶级有机会参与艺术的重要管道,“不然
我完全拍不了电影,完全拍不了!”
随着《冰毒》累积而来的声誉,各方投资人纷沓而至,也让赵德胤正在筹拍的下一部长片
《再见瓦城》拥有更多的资源,但这些资源于他都只是一个要或不要的选项,而不是必然
的正确解答。
“我们是乡下小孩长大,十几岁就出来养活家人,我们看事情很清楚,别人眉头一皱,你
就知道他要干嘛,你要干涉我,我就退回去,30万我照样可以拍。我拍电影都有一个B
Plan,你今天管太多,我就一毛钱不要拿;你今天演员太难搞,我就不要你了,我所有人
都不要。这个B Plan永远都在,我就不会怕。”
就像野草一样,蛮横、自我、肆意地生长著,赵德胤没有被任何教条驯服,从未被谁悉心
浇灌,也不甘于被归类在哪一个派别和体制,“你不想看这个体制脸色,你就要想办法存
活!”而赵德胤存活的方法,就是尽量维持每隔一段时间就投入一部低成本的电影创作,
提醒自己莫忘初衷。
“我有想过,如果一直只有50万,会不会继续拍电影?”他的答案还是会拍,“就跟摆地
摊一样,摆得好就去开百货公司,摆不好也不会饿死。”
无论是来自投资人或大环境的苛刻条件,或是科技在电影产业掀起的变革巨浪,赵德胤感
慨地说:“有些时候你会很慌乱,但还是要静下心来思考。”
他认为,每个行业一定都有一个本质不会变,要想办法抓住这个本质,“最大的本质
就是做人处事,而导演就是多读、多写、多看、多做。我相信如果你在这个领域够努力,
你的下场不会差。”
赵德胤
1982年次,出身于缅甸的华裔导演,创作内容多以缅甸中下阶层华人挣扎求生的故事为主
。2011、2012、2013年分别完成剧情长片《归来的人》、《穷人。榴莲。麻药。偷渡客》
、《冰毒》,一共入选超过150个大小国际影展。第四部长片《再见瓦城》还未开拍,便
已获得全球超过10个剧本奖项,是目前极受国际影坛注目的新锐导演。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