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南法村庄-拉让提耶尔(Largentière)

楼主: toiletmei (傲笑年)   2018-10-19 18:25:16
https://blog.xuite.net/toiletmei/blog/585522753
  从欧本纳(Aubenas)开车来到拉让提耶尔(Largentière),只需半小时不到。
  夏日的白昼稍长,一天跑两个以上的景点不是问题。我们的步调不快,两座城市对我
们而言已经是极限。不知为何,一向慵懒的婆婆竟提起劲来,在饱览欧本纳城市风景后,
兴起前往拉让提耶尔的兴致,倒是我乐得开心。这个永远活力充沛的台湾媳妇一出走就不
想返家,活像《百年孤寂》中的易家兰,精力旺盛无比,总是惹得婆婆啧啧称奇。
  拉让提耶尔位于阿尔代什河的支流-利尼尔河(Ligne)上游,因盛产银矿而引起各
方觊觎。可以想见,中世纪的拉让提耶尔是兵家必争之地,土鲁斯伯爵(Comte de
Toulouse)和维维耶(Viviers)主教之间的冲突最为激烈,但仔细探索会发现根本之因
或许与银矿关系不大,而是为了能掌握在手中的权力,宗教和经济上的分歧只是斗争的幌
子罢了。
  我们抵达拉让提耶尔的旧城区时,已是傍晚时分。太阳的高角度仍高得惊人,肚子却
不争气的叫了起来。法国人在下午有吃点心的习惯,所以晚餐可以撑到七点甚至到九点再
吃,但对于三餐以外不大吃零食的我,点心时间已接近晚餐时间,因此老是被饿到前背贴
后背才能饱食一顿。幸好这座村庄很给力,走着逛著竟然就忘了饿,果然将专注力转移到
拍照上就行了!
  拉让提耶尔最著名的景点就是矗立于山丘的城堡(Château de Largentière),于
是我们三步并做两步,希望能在城堡关门前进去参观,可惜还是吃了闭门羹,看着城门上
张贴的活动海报,当晚有浓浓复古风的中世纪庆典(Fêtes médiévales)活动,却只
能望之兴叹。
  关于拉让提耶尔城堡,无论是官方网页或是法文版的维基百科,都有看到眼睛脱窗还
看不完的资讯。在法国,像这种位于小村庄的城堡,却拥有丰富的文字说明还真不少,法
国政府极力保存古蹟以外,还要让后人了解完整的历史,这是我认为最值得称许的地方。
尤其是维基百科,真不知道是哪里来的热心人士,除了把城堡兴衰交待得一清二楚,还把
这个地区的历史一并写好写满,让我认识了不少与中世纪法国相关的词汇。例如:共享主
权制度(paréage)为中世纪法国的封建条约,两个统治者能对同一领地享有相同的主权
;咏祷司铎团(chanoine)则是罗马天主教教会的荣誉头衔。
  阿尔代什省在法国大革命之前称作“维瓦黑(Vivarais)”,首府位于维维耶(
Viviers),可以想见的是:13世纪阿尔比十字军(Croisade des Albigeois)的纷扰、
14世纪黑死病的肆虐和百年战争的蹂躏、16世纪宗教战争的屠杀、17世纪反税起义(Ré
volte de Roure)的失败到法国大革命后制丝业的兴起,都是维瓦黑一带共同的时光痕迹
,只要了解个中道理,就能梳理历史脉络,因此几座阿尔代什省的村庄写下来,反而有愈
写愈明白的畅快。
  纵使吃了城堡的闭门羹,仍不减参观这座村庄的热情。
  法国村庄不一定有城堡,但一定有座教堂。拉让提耶尔的苹果树圣母教堂(Église
Notre-Dame-des-Pommiers)尖塔是整座村庄最高的建筑物,纵使村庄建于利尼尔河谷上
,高耸的塔楼仍似冲上云霄,尖塔和交叉拱肋(Croisée d'ogives)是哥德式的象征,
历史可追溯至12世纪的教堂内部深受罗马风格影响的建筑形式却令人印象更为深刻。我们
可在唱诗班席的基石上发现土鲁斯伯爵的纹章,亦可在北侧通道的基石上见到路易九世(
Louis IX,死后被封为圣人,称“圣路易”)的纹章-三朵象征卡佩王朝的金鸢尾花,这
些证据让我们推论教堂的完工时间约莫在1240年至1250年之间。
  引起我好奇心的是为何这座教堂与“苹果树(Pommiers)”有关呢?阅读完教堂的介
绍才知道这是一场天大的误会。12世纪末有两份文件提及拉让提耶尔的教堂,上头写着“
église Beata Maria de Pomeriis”,“Beata Maria”意指“圣福玛丽亚”,而“
Pomeriis”是拉丁文“pomœrium”的法文形式复数(单数为pomerium),指的是古罗马
时期分隔城市(urbs)与周围领土(ager)的圣界,这个字正映证了这间教堂建于城墙(
城市的边界)旁,且教堂西侧的圆塔其实是城墙的一部分!神圣的Pomeriis”被误植为“
Pommiers”,不禁莞尔不已。
  趁著太阳还未落入地平线,我们先穿过旧城区,来过利尼尔河对岸的旧法院(
Ancien Tribual,亦称Palais de justice)。旧法院的年代其实不久,19世纪中的建筑
,一楼为拘留所,二楼则是审判法庭,一直使用至2007才关闭。
  旧法院的建筑本身不够吸引人,但它的位置可是满分。旧法院位于高处,下方有两道
楼梯通往旧法院,一旦登上旧法院,便将拉让提耶尔全景收入眼底,纵使傍晚时分有些逆
光,但仍不减这座中世纪古城的魅力。
  利尼尔河从村庄北侧流经东侧再向南行,终在吕欧姆(Ruoms)汇入阿尔代什河。但
此处的利尼尔河的水量不足,夏日艳阳硬是让水分消失无踪,溪谷露出河床,却在秋冬暴
雨后,涌入泛滥成灾的洪水。
  城堡位在村庄边陲的制高点,从一开始简易的城楼(donjon)不断扩建,在维维耶主
教将之出售予布里松侯爵(Marquis de Brison,即François Grimoard de Beauvoir
du Roure de Beaumont)后改建成现在看到的文艺复兴风格,今日的城堡成为此地最爱欢
迎的景点,每年夏天举办的中世纪庆典吸引无数游客前来参加,午夜的烟火秀更是卖点之
一。
  而跻身在狭窄的街弄中是一栋又一栋别具特色的豪宅或民房,受惠于此地出产的银矿
,拉让提耶尔的居民过著比其他村庄更加优渥的生活。村庄入口有间旅客中心,你可以索
取免费地图来场中世纪村庄探索,也可以无畏的迷路在巷弄里。
  当然,你也可以一边读着我的文章,一边进行一场深度的旅行。
  我常想,法国这么多美丽的村庄,有朝一日是否能将足迹踏遍呢?也常想,这么小的
村庄,我是否是首位光临的台湾人呢?于是一边旅行一边写,写着写着写出兴趣来了,若
有幸能集结成书,那是多么开心的一件事啊!在这之前,就让我利用忙碌间的缝隙写作吧

  探索村庄的起始点,请选在黑克雷桥(Pont des Récollets)。中世纪时进入村庄
有五座城门,连接黑克雷桥的黑克雷门(Porte des Récollets)是仅存的城门之一,其
历史可追溯至1507年,与12世纪的城墙相连。桥下流经利尼河的河水,桥上承载居民和游
客。在十七世纪之前,黑克雷门被称作“马索(Mazeau)”。1644年方济各会(Ordo
fratrum minorum recollectorum)的改革分会-重整小兄弟会(Frères mineurs ré
collets)在桥的另位一端兴建了修道院,这些修士被称作“重整修士(Récollets)”
,因此在这之后,无论是路名或桥名皆改以“黑克雷”称呼。
  进入城门后,即进入中世纪的旧城区。拉让提耶尔一直是维维尔主教的教区和领地,
拥有一处犹太人的庇护所,1284年一位叫贾克比(Jacobi de Lunel)的犹太人在他的房
子内接待往来于克吕阿(Cruas)和马藏(Mazan)修道院院长间的协议人员。这间被称作
“星之屋(La Maison à l'étoile)”的房子就位于城门附近,几世纪以外历经数次改
建,门楣上方有着两个交叉的等边三角形浮雕,即是我们熟知的“大卫之星”。
  贯穿旧城的主要道路就是这条尚-路易‧苏拉维路(Rue Jean-Louis Soulavie),
旧名为利尼尔河路(Rue de la Ligne),1752年拉让提耶尔出生了一位杰出的外交官-
让-路易‧苏拉维(Jean-Louis Giraud-Soulavie),这条路就是为了纪念他而改名的。
苏拉维也是一位历史学家、地质学家和地理学家,1780年出版《南法自然史(Histoire
Naturelle de la France Méridionale)》,蹟极参与法国大革命,却在拿破仑极权一
时为他效命,还受邀参加拿破仑的加冕典礼与其子的受洗仪式呢!苏拉维故居(Maison
Soulavie)就位于这条路上,只不过标示并不是很清楚,因此实在是搞不清楚是哪一间。
  但其实没什么关系。
  拉让提耶尔的民宅拥有悠久的历史,以丰富的装饰点妆房屋,直櫺窗、拱廊和造型优
美的门,都在文艺复兴时间大量使用。许多民宅门楣上写着日期-大多是19世纪的日期,
误导人们怀疑这座中世纪村庄的真实性,却不知在人口快速成长的19世纪,许多家庭拥有
八个十个孩子都不足为奇,孩子一多房子势必扩建,因此这些日期就是房子扩建的日期。
根据资料推算,当时城内约有500户家庭,你可以想见城内拥挤的程度。
  尚-路易‧苏拉维路虽是城内的主要街道,但你会发现它“窄到连伞都撑不开(on
ne pouvait pas tenir un parapluie ouvert,我没有搞笑,原文真的是这么写的)”,
原因就是因为人口不断增加,民宅随之扩建的结果。18世纪时开始在利尼尔河左岸开辟一
条新路(Chemin Neuf),却因大量落石使得工程延宕许多,终在1778年完工。今日的D5
公路前身即为这条工程艰钜的新路,已更名为法国菜市场路名-共和国大道(Avenue de
la République)。
  在这条窄到不行的尚-路易‧苏拉维路上,座落着文艺复兴风格的市政厅(Hôtel
de Ville)。仔细一看,这是两栋相邻的建筑,北边的那栋是巴斯提德之家(Maison
Bastide),南边的是罗居慕尔饭店(Hôtel de Rochemure)。
  巴斯提德之家是16世纪的建筑物,安德埃‧拉皮耶尔(André Lapierre)先生和家
人于1807年居住于此,拉皮耶尔先生的女儿之一嫁给菲尔曼‧巴斯提德(Firmin Bastide
),一位从邻村来的男士,便成为这栋房子的继承人,他也是房子最后的拥有者。巴斯提
德于20世纪将它售出,成为市政厅的一部分。
  南侧的罗居慕尔饭店内部有一大礼堂,曾作为剧院,后成为市政厅,主要入口的门楣
上刻有年代1792年至1904年,在“市政厅”下刻有“罗居慕尔捐献”的字样。
  旧市政厅对面的都鲁尔之家(Maison Duroure)一样是15、16世纪的建筑,也是常见
的工匠房屋形式,一楼(rez-de-chaussée,地面层)作为商店用,右侧的楼梯则通往二
楼(对法国来说是一楼)的住家。无论是旧市政厅或教鲁尔之家的外墙上皆钉有解说牌,
让旅客认识该建筑的来龙去脉-无论是历史或是结构都有概括的介绍。这些解说牌与旅客
中心提供的景点地图位置对应,让光临此地的旅人不至于没有任何头绪。
  都鲁尔之家旁是一座庞大的建筑物,1821年的老房子。
  你很难想像此地原是一条运河。拉让提耶尔曾开凿运河引利尼尔河的河水趋动水车,
磨坊制作面包以救济穷人,磨坊因此被冠上“慈善磨坊(Moulin de la Caritat)”之名
。当时打铁铺沿着运河两侧开设(打铁需要用到大量的水),因此也称作“铁匠磨坊(
Moulin de la Ferradier)”。
  不过运河已被填平,连个影子都没有。
  市集路(Rue de la Halle)上最热闹的地方非保罗‧梅西耶广场(place Paul
Mercier)莫属,拱廊让此处的气氛活泼许多,室外用餐的人们更添生气。
  时间不早,天色已转成暗紫色,整座村庄染上了一片蓝,得趁太阳完全落下之前回到
我们位于河村的度假小屋。婆婆和子台已经略显疲惫,我们夫妻则是饿得肚子狂叫。车子
沿着利尼尔河河谷行驶,出了山谷后天空开阔了起来,南法乡村的道路路灯不多,蓝紫色
天空中的星星亮得不可思议,像是拉让提耶尔出产的银矿一样,在夜色中闪闪发亮。
补充:
  中世纪维维耶主教在利尼河谷一处称作“塞加利耶尔(Ségualières,原文为
Segualeriæ)”的地方建造了高塔,以看守这些出产银矿的矿坑,10世纪至15世纪之间
,维维耶主教和土鲁斯伯爵争得你死我活的银矿(minerai argentifère)成了此地的字
源,18世纪之后,它的名字变成“拉让提耶尔(Largentière),意思就是“产银的地方
(Argentière)”。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