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心得] 偷走厦门第八市场变迁的故事及背后的政治

楼主: jones921245 (jones)   2018-10-16 20:57:17
※ [本文转录自 China_Travel 看板 #1RnT__7f ]
作者: jones921245 (jones) 看板: China_Travel
标题: [心得] 偷走厦门第八市场变迁的故事及背后的政治
时间: Tue Oct 16 20:56:24 2018
哈囉!我是地方贼,欢迎大家,喜欢偷走地方的故事
偷走完整图文网志版:http://t.cn/Ezvsp6Z
可以顺便偷走贼的脸书追踪:http://t.cn/RmPbrSh
大家好,第一次在这个版上发文,因为部落格取向的关系,我会讨论到比较多文史
甚至是探讨市场里面政治、认同的面相,有兴趣的可以一起讨论看看!
[市场 #第八市场 ] 偷走厦门营平城内,那侥幸留存的市井老味 #厦门 Xiamen / 中国 China
连续讲完了越南会安、马来西亚槟城两座著名的港口城市,同时也是世界文化袭产。这一篇则是去看看中国一座著名的港口城市“厦门”。厦门最早在史书的记载,是唐代所称的“嘉禾屿”。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在嘉禾屿筑厦门城,也才开始有“厦门”这个地名。郑成功也曾驻兵于厦门,厦门有些路名与郑氏政权的军队有关,晚点会提到。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厦门设立海关,并于五年后首次与英国进行茶叶贸易。鸦片战争后,厦门港成为中国最早开放的五个港口城市之一,既然成为贸易城市,周边泉州、漳州的民众纷纷涌入厦门居住、工作。中国改革开放后,厦门成为经济特区之一,也让厦门再次确立了沿海经济重镇的地位。
厦门港是一座天然良港,海岸线蜿蜒曲折,优秀的港口位置让它的历史特别突出,而能成为东南地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城市。对外贸易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小看厦门岛内热闹的市场交易,在这篇文章贼贼要谈厦门有趣的“市场”。要谈到厦门的老市场记忆,就不得不提厦门岛在1920至1930年间,一波力求现代化的造镇运动,当时总共兴建了九座市场,而第十座则在鼓浪屿。
然而,随着时光荏苒,三市、五市、九市早已消失;一市和六市只剩下建筑可以想像;四市也仅存与其相关的路名可以悼念;二市则不叫二市,改建为美仁宫市场。第七市场依然在思明东路上,也同样维持着过去的人气,但它的知名度远远比不上位在第一码头附近的“第八市场”。
这篇文章,贼贼要带你偷走每个人各有解读的“第八市场”的故事!
贼贼是搭厦门的BRT(快一路公交车)到开禾路口站,一走出BRT往下望,就会看到厦禾路南侧的骑楼人潮汹涌。人们都往开禾路走去,毕竟那是通往八市的主要路口。在走进八市前,先让贼贼讲一下这条有着BRT运行的马来“厦禾路”。厦禾路是厦门最早的公路之一,建于1921年,全长4.46公理,连结了厦门市区与禾山地区。因为联系了新旧市区,厦禾路是厦门的主干道之一,2008年也启用了BRT系统。
“骑楼”是厦门旧城很重要的空间印记,但随着城市发展的用地需求,许多骑楼消失了。1993年,厦门开始旧城改造,厦禾路北侧的骑楼全部拆除以拓宽道路,如今厦禾路开禾路口仅剩南侧骑楼。而骑楼正好位于八市这一册,所以BRT其实分隔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城市面貌。厦禾路南侧是保留骑楼,还有着传统市场的老城,而北侧则是没有骑楼,但却有现代广场的公寓大楼。
讲完了厦禾路骑楼的演变,让我们越过入口牌坊,走进早已成为一座露天市场的“开禾路”。贼来的时候正好下大雨,摊贩们纷纷把遮雨的那伞撑起,以保护自己的商品免受雨水浸扰。虽然下雨,但空气中还是洗不掉鱼腥味,这正是八市的特色,这座靠海的市场就是靠贩卖海鲜闻名的。虽然也有贩卖小食、生活用品、蔬果类等,但整条开禾路还是以海产类摊贩居多。
八市的成形其实与龙海、海澄地区的讨海人有关,当时厦门是繁华的港口。渔夫们在第一码头附近靠岸后,就直接在当地做海产生意,逐渐形成一个以贩卖海产为主的市场。即使现在有很多的社区型市场,但若问厦门人说,哪里买得到最便宜和货色最齐全的海产,厦门人还是会跟你说“八市”,即使他可能住在集美区。而八市独特的市场氛围,也成为观光客爱来的菜市场,只是还没有形成一套客制化的观光服务而已。
一个简单的路名背后总是藏着能够仔细挖觉的故事。在台湾,虽然有些路名被简单化为中山、中正,很难去寻找路的过去;但在厦门,有一些街道的名字真的让人摸不著头绪,很想找个街坊邻居问问这个路名背后的含义。在八市的主要道路“开禾路”间,有一些有趣的小巷,路名乘载着这个城市的特殊记忆:首先会碰到的是“担水巷”,记得在新庄老街也有一条挑水巷,同样记录了那个用水不方便的时代。
挑水的闽南话就是“担水”。在还没有自然水之前,厦门岛缺乏足够的淡水,水便成为一门生意。不少卖水的人开船停靠在第一码头附近,然后请挑水工人一担一担挑上岸。而担水巷因为在码头旁,卖水业者就在这里修筑一座蓄水池,工人们就将水倒入水池中,居民们就到担水巷这里买水。
再往下走一点,有一条洪本部街及一条洪本部巷。洪本部原本的路名叫“前圆宫”,改路名是为了纪念郑成功的部下洪旭,他对郑芝龙投降清朝一事极为不满,便投靠郑成功,镇守厦门,而他当时的练兵营部就在这条街的位置,所以取名为洪本部路。
即使是在巷子里面也有许多摊贩,游走在厦门的巷弄间还满迷人的,毕竟这保留了厦门市区改正前真正的城市样貌。不过,竟然还有人直接用老房子养鸭,这在台湾很难见到吧!
据说现在洪本部街门牌38至44号,就是过去洪旭练兵营部所在的地方,能够明显看得出这些石砌老房子和其他较现代家屋间的差异。在洪本布街上以及附近的昭惠宫各有一块记载着洪本部历史的石碑,但已经很少人还记得这条街曾经的“国族历史”,大家都是提着几尾鱼匆匆的就离开这已经被摊位占据的巷弄中。
洪本部巷往下走会接到“打铁街”,这是满多古城会出现的老街名。打铁街顾名思义就是与打铁这个产业有关,这条街曾经是厦门打铁店最集中的地方。除了一些家用的锄头、镰刀、菜刀之外,因为这条街临海,码头船舶需要的加工船锚、船炼或其他铁器,也都是在这里制作,形成一个制铁的聚落。现在这里已经没有打铁店了,反倒成为八市延伸过来的摊贩小巷,若没注意到这特殊街名,谁还会记得这里的过去。
前面讲了这么多与“八市”有关的资讯,其实每个人认知的八市都不尽相同,毕竟这是一个逐渐扩张的市场,也形成了一些边界与认同的差异。大部分的观光客可能认为从开禾路延伸到开元路的露天市集就是八市。
事实上,八市还有另外一块空间,是在室内的“营平市场”,只是观光客都忽略这两边的差异,但对市场人而言,这两个市场是不同的,有时候甚至彼此对立。
其实下雨的时候,能够躲进有顶棚的市场避雨,再好不过了。但在平常的时候,逛市场的人可能比较喜欢逛户外的市集。除了方便之外,也比较通风、明亮、宽敞,这就是空间感上的差异,也使得营平市场摊贩的生意没有开禾市场这么好。
在网络上看到一则故事,其实室外的“开禾市场”与室内的“营平市场”互相对立。如果问营平市场内的海鲜摊商,如何在八市买海鲜才不会被骗,他们都会说不要贪小便宜去外面那个市场。若在开禾市场问同样问题,他们会保证他们的海鲜最实在。
其实,无论开禾市场或营平市场都不是最初的八市。最刚开始的第八市场其实是建立于1933年,窝在一栋建筑中。这栋楼贼没有亲眼见过,据说就是开平路与营平路的交汇处的一栋红砖大楼,上面还有着“八市水产店”的招牌。虽然招牌还在,但八市早已外移出去,原本的市场楼房早已变成普通的住家大楼。
八市是先不敷使用,外移到营平路上,成为一个露天的营平农贸市场。后来,政府干脆让营平市场正规化,并架设顶棚,结果市场又更外延至开禾路。对了一些老八市人而言,只有规范化的营平市场才是真正的八市,而那些在开禾路上摆摊的都是外人,也得不到政府市场管理的保护,反而成为黑道管控的场地。为了缴纳高额的保护费,开禾市场的摊商只好转嫁给消费者,才会有消费者觉得在外面买东西比里面贵的感觉。
这也导致八市的坏名声,也让营平市场的摊贩不满开禾市场摊商的作为,但对外人而言,它们都是八市。这其实就是“菜市场的政治”,当中内/外市差异与划界牵涉的不仅是商业竞争、黑白道介入的差异,还包括八市商誉的维持、摊贩间人际网络,以及市场在历史演变下的认同流动。对于这样的八市,政府一直都有整顿他的念头,但牵一发就会动全身,到现在还是很难有所动作。
逛完了菜市场,大家也稍微了解市场内部的暗潮汹涌了吧!虽然只是观光客的我们,真的很难体会市场人的处境,但还是放松一下心情,走到开元路上,逛逛几间八市外的老店。“开元路”连结了北边的厦禾路,以及南边的鹭江道,这条1926年建成的道路,可是厦门第一条市政道路。前面有介绍到骑楼对厦门的重要性,而开元路的骑楼可是厦门街道建设的原型,也因为是厦门开创先河的第一条道路,而被称为开元路。
不过现在走在这条路上,其实很难想像它竟然是厦门现代化道路的模范。虽然骑楼还在,但两侧的房子多数都已破烂不堪。其中,贼觉得最有特色的便是路中间,卷在一起的电缆线。有些人可能认为这是该被淘汰的街道风景,但它确实也构成厦门人独特的旧城记忆。在阿吉仔生活百货店的窗户,就特别介绍了这个“电缆圈”,他说:窗外这些麻烦的圈,像极了八市,终是绕出了生活的种种无限可能。
连快被时代抛弃的旧街电缆圈都能写成一首诗,真不愧是中国文青之都,厦门。厦门最有名的特产就是馅饼,当中“阿吉仔”更是知名的老店。这间位于八市旁的百年老店,没有随着时代淹没,反而跟着厦门一起文青化。不知道是否受诚品影响,他们选了八市对面的五层楼骑楼建筑,打造“阿吉仔吉治百货”,店内有文创区、书店、咖啡厅,还有一只跑来跑去的黄色小猫。
除了一楼的商品部外,整间生活百货透过不同楼层呈现不一样的厦门氛围,就是要让游人一走进来能够领略这城市的多样化,也让厦门人能够走进时光隧道,回到过去的厦门时,也能感受这城市的改变。就像阿吉仔的产品包装一样,它不再执著于过去的老式传统包装,反而从花砖去寻找素材,设计出多款的花砖礼盒。这体现了厦门的文青风格,并不是媚俗,而是从旧式厦门提炼出菁华,制造出崭新且多变的新厦门。
开元路其实有几家百年老店都进行老屋再生的工作,贼贼真的觉得厦门的骑楼街屋还满吸引人的,与槟城乔治市和马六甲的海峡式有不小的差异。
回来讲这个地区,前面有提到洪本部街与郑氏政权有关的故事。八市所在的这个区域,虽然不是厦门最早开发的地方(最早应该是古城东西路包围的厦门旧城),但却是厦门海洋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厦门城市开发的原点,而这里通常被称为“营平片区”,这便与洪旭将部队扎营于此有关。
不像现在等待复苏的样貌,在三零至五零年代营平区最南边的交会点“大同路”,可是最繁华的商店街。不仅有闽南地区最大的百货店,还有许多家金饰店,以及不胜枚举的小店。
除了商店之外,1942年建于大同路和大元路交界处附近的“金城戏院”,让营平地区成为全厦门文化娱乐的重要地方。金城戏院于1953年改建扩大,可以容纳一千名观众,并更名为“鹭江剧场”。剧院除了有观众席外,还有演员宿舍、化妆间、接待室,甚至还有食堂,现在真的很难想像一个剧院有这么大的规模。剧院播映着京剧、歌仔戏、上海越剧、福州班,供应着不同语言人口的需求,甚至比较当代的上海魔术团都曾在剧院表演过。
就像台湾许多老戏院一样,到了八零年代看剧的人越来越少,剧场也开始改放电影。过了千禧年后,现代影城挤压了老戏院的生存,鹭江剧场不再吸引人,就此关门,甚至原有的建筑物成了危楼,跟着整个营平片区陷入等待拯救的情境。2013年,鹭江剧场的建筑被拆除,原先剧院所在的土地开始在思考着再利用的方式。与所在的营平片区一样,一直有重新改造、拆迁的声音出现,但这工程过于浩大,计画始终被搁置在旁。
最后,厦门市政府放弃了将营平片区的老房推平,重新打造一个商业区的决定,而是选择保留这个具有历史纹理的老街区。这只能说营平片区非常幸运,能够保留到中国政府开始也将文化袭产保存纳入都市计画项目的时候。原本鹭江剧场的闲置用地变成“鹭江老剧场文化公园”,里面不只有老书屋、老邮局,还会办不少展览、音乐、市集活动,并成为区民新的公共空间。
藉著文化公园的成立,厦门市政府其实是想要带动整个街区的复苏,串连前面提到老屋更新的店家,让整个旧街区朝新的方向前进。在公园里面,可以看到有许多旧街弄的路牌,每一个路牌的背后都述说著厦门城市变迁的历史,与市民和这座城市间的关系。很庆幸厦门市政府选择保留营平片区,让这座有着厦门最大市场的城市,依然有股熟悉的厦门味。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