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游记] 偷走新加坡模范组屋与模范坟墓的故事

楼主: jones921245 (jones)   2018-08-09 11:44:08
※ [本文转录自 Singapore 看板 #1RQRBKbW ]
作者: jones921245 (jones) 看板: Singapore
标题: [游记] 偷走新加坡模范组屋与模范坟墓的故事
时间: Tue Aug 7 22:55:10 2018
哈囉!我是地方贼,欢迎大家,喜欢偷走地方的故事
偷走完整图文网志版:https://tinyurl.com/y9j59zuh
可以顺便偷走贼的脸书按赞,支持我的文字:http://t.cn/RmPbrSh
[地方 #荷兰村、联邦 ] 偷走新加坡模范组屋与模范坟墓的故事 #荷兰村 Holland Village、
联邦 Commonwealth /新加坡 Singapore
在新加坡环状线上有一地铁站,名为“荷兰村”。以其他国家国名取地名的方式,贼之前也曾遇过,像是马六甲的葡萄牙村。这种命名明示了该地名与所援用国名的国家,有一定程度的关系,例如葡萄牙村居住的村民多是葡萄牙殖民时留下的后裔。然而,荷兰村的命名却与荷兰无关,这个社区现在也没有很多荷兰人或是其后裔居住。
荷兰村这个地方最早被称为“牛车间”,因过去华人在此盖亚答屋居住而得名。而荷兰村这个地名其实是为了纪念过去住在村中的一位早期居民 Hugh Holland ,他也是一位建筑师。虽然贼不知道为什么要纪念这位建筑师,但这区域包括荷兰村、荷兰路的“荷兰”都来自于他的名,而与遥远的荷兰八竿子打不著关系。
在英国殖民初始,荷兰村的土地多用来种植甘蜜。1862年,来自马六甲,作为新加坡开拓者之一的陈金声,买下了荷兰村的土地,将荷兰村原有的甘蜜园转型为橡胶园,并种植咖啡和黄梨外销欧洲市场。当然,种植橡胶需要大量农村劳动力,许多华人与印度人便移民至新加坡,补足了劳动力缺口。这些廉价劳动移民,有些是自由工作者,有些则是“卖猪仔”,也就是契约工。
除了作为英国殖民的农园外,荷兰村也曾是英国军队居住与生活之处。独立后,荷兰村附近被设为“模范园区”,有模范组屋、模范坟场以及模范工厂,彰显新加坡在独立后现代化发展的各项杰出政绩,也舒缓了新马分离后的焦虑。
既然荷兰村对新加坡有一定程度的国族历史意义,市区重建局在2013年将荷兰区划设为 Ridout and Holland Park 保留区。在新加坡政府独立后的组屋政策下,新加坡有超过一百万间的组屋单位,每一个组屋社区也发展了自己的组屋故事。前一篇新加坡的文章,带大家走过了中峇鲁社区的文青组屋氛围。这一篇则要偷走荷兰村与联邦这两个地方的“女皇镇”组屋故事。
走出荷兰村地铁站,这社区最醒目的地标就是黄橘色的荷兰路购物中心(上图),这算是新加坡满老牌的百货公司,建筑物最大的特色是顶楼的一座风车装饰。贼觉得这满有意思的,前面有提到荷兰村与荷兰没有任何关系,但因“荷兰”二字,让这个小社区,借由一些荷兰的象征来凸显自己的西化特质。
荷兰村的西化特质与英国殖民时期的政策有关。1930、40年代,英国政府在滨海的巴西班让(Pasir Panjang)地区设立军营,也在荷兰村兴建了集美花园(Chip Bee Estate)以安置英军的家属。直到1971年英军开始从新加坡撤退前,这些英国人带动荷兰村的兴盛,村内开始有供应英国人生活需求的店家出现,像是酒吧、夜总会、精品店。虽然英军撤退后,多数老店家因生意衰落而关门,新型态的娱乐事业取而代之,走在荷兰村仍可以看到一些未退的老商家。
在利浦巷(Lorong Liput)这里就有一间从六零年代就开始经营的书报摊 Thambi mama shop(妈妈店指印度人的书报零食店)。这间妈妈店的历史可是比荷兰路购物中心还久,店内主要商品为杂志期刊。在英国军人还在时,最多要处理来自世界各地三千多份的杂志。现在主要顾客则只剩下荷兰村的居民,书报购买率虽然随着现代人的生活习惯而下降,这间店前面还是摆着很多书报,甚是壮观。
英国殖民政府除了在此建立集美花园外,也对荷兰村这社区做了一些空间上的规划。1946年,政府将原本在路上做生意的流动摊贩集中到临时搭建的巴刹,贼去的时候巴刹还没开,不知道是不是歇业了。在巴刹斜对面曾经有一座临时搭建的露天戏院,名为“荣华戏院”。戏院最早在1950年代便开始营业,多是播放华人的皮影戏。虽然戏院早在三十多年前就已经停止营业,但戏院建筑却是近年才被拆除。
新加坡有一个地名叫“女皇镇”(Queenstown),地铁的女皇镇离荷兰村有一段距离,但女皇镇作为新加坡第一个卫星城镇,其范围可是广至荷兰村。荷兰村的组屋旁有一个特殊的地景,就是在高耸的组织住宅旁有另一块住宅,但住的却不是活人,而是祖先。华人从南洋移居,慎终追远是必要的。1887年,客家籍的应和会馆买下了双龙山一百多公顷的土地,作为埋葬祖先的坟场。根据资料,这里有一千三百多座坟 墓,最后一个入土者于1969年下葬。
城市发展与土地使用的冲突一直是新加坡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坟场。新加坡政府于60年代开始大规模造镇计画,强行征收了四个坟场来作为女皇镇的延伸,其中三个坟场就是应和会馆的坟场,发展成为女皇镇的第七邻里波那维斯达(Buona Vista)。
政府原计划将坟墓迁至西部郊区的蔡厝港,但应和会馆不同意。在经过多轮交涉后,政府同意会馆保留原土地的百分之五以及祠堂,但期限只有九十九年。
为了将原本占地一百多英亩的坟地,整合进只有4.5英亩的土地。1969年所建的新式坟场,可以看到它整齐划一,丝毫不浪费墓园土地,就像后方的组屋建筑一样,每个人被塞进小小方格中。坟场的两侧依照地缘和血缘设总坟31个,总坟后则是一个个整齐的墓碑。因为符合新加坡政府强调的土地经济效益,这座坟场也被认为是模范坟场。
在坟场旁有一座应和会馆的祠堂,贼势必得解释一下应和会馆。新马地区的华人从南洋移居,多会建立地缘性组织以互相照顾,例如福建会馆。这座属于客籍的应和会馆于1822年成立,其祠堂名为“五属祠堂”,五属意指梅县、蕉岭、五华、兴宁,以及平远等五个客家城镇。世界各地的客家人都满重视教育的,应和会馆于1905年就自办第一所新式小学“应新学校”,当时也在双龙山设立分校。
客家人的祠堂极为简单朴实,没有太多的雕工设计。根据专家说法,这间祠堂属二进的格局,反映了原乡潮州建筑的特色。整座宗祠用中轴线布局,第一进后是天井,天井后则是第二进。此外,祠堂空间架构也有梅县围龙屋的特色,设有半月池,且其与祠堂间有一空地。祠堂中堂放了一颗“五行石”,相传五行石是土地龙神的化胎,代表了金木水火特五行相生,能够庇佑后代子孙。
走过了客家墓园,便离开了荷兰村的范围,进到联邦(Commonwealth)这个社区,这里也是属于女皇镇组屋区的范围。就像之前一篇文章提过的中峇鲁社区,市场(通常会附设熟食中心)是组屋群的中心,居民三餐都可以在市场获得。此外,市场也成为社区居民交流的中心,尤其对那些居住于组屋的长者们。趁著到市场购物时,也能够与其他社区居民闲话家常。
在联邦这一区的组屋间就有一间市场附设熟食中心。建筑物在规划与使用上,除了作为市场的功能外,它其实也是间邻里社区中心。建筑物兴建于1969年,可以容纳39摊熟食摊,以及63摊的湿货。
在这些供应日常生活所需的商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这间“乐宫冷气理电发院”(Sin Palace Hair Dressing and Beauty Saloon)。经营超过五十个年头,应该是这个社区硕果仅存仍屹立不摇的传统男士理发院。
店内空间长而狭窄,这与市场建筑物的设计有关。理发厅内还保留了古早的电动座椅和理发设备,贼觉得那个类似医师手术台的照明灯,以及前面就是洗手台非常酷!不知道是不是直接把头放在洗手台洗头发。照明灯应该是要为顾客挖耳朵的关系吧!?
新加坡独立后,李光耀所带领的新政府必须解决人民的基本需求并发展经济,首先要提供的是稳定的就业市场。当时的经济发展局从组屋的空间模式获得灵感,提出将轻工业设在多层楼工厂的概念。1965年,新加坡第一座五层楼工厂在女皇镇开幕,它的建造成本极为低廉,只要150万元就能建造一座新的多层工厂,而不贵的租金也吸引了许多小型工业的进驻。
此外,劳动力的供应是多层工厂位置设置的考量之一。设在这里的好处是一旁就是新加坡第一座卫星城“女皇镇”,拥有新加坡最多的人口,贼觉得这其实有点类似家庭即工厂的概念,让妇女同时兼顾家庭劳动与产业劳动。
接下来走到联邦社区(Commonwealth Close)门牌 81、82及83号组屋。这栋组屋因为有十六层楼,新加坡人多称呼它为十六楼。 组屋一直都是新加坡引以为傲的住宅政策,在当时更是新加坡展现其经济发展、社会福利的政绩。16楼在建成之后,便成为其他国家政府考察新加坡公共住宅的模范组屋,包括英国菲利普亲王、印度甘地夫人、日本明仁太子等都来参访过十六楼组屋。特别是81号组屋,登上顶楼后,其视野之辽阔,可以看遍整个皇后镇,所以又被称为VIP组屋。
离开81号组屋,跨越皇后大道(Queenway)来去探访一个组屋小秘境。在麦当劳旁有一堵石砖墙,是一座日本花园的遗迹。普遍认为裕廊河畔的是新加坡最早兴建的日本花园,但其实在十六楼对面早有一座日本花园,只是于1978年一场大火将它烧毁。日本花园兴建的目的是提供给皇后镇的居民一个休闲的开放空间。大火烧后一年,新加坡政府在原址兴建了Ridout Tea Garden。
从荷兰村走到联邦这段导览,看到的是不同于中峇鲁观光色彩浓厚的组屋发展。在这里除了能透过两个小社区的历史发展,窥探新加坡过往的一些社会政策及历史故事外,也能够稍微浏览并感受非观光区的新加坡组屋生活,有兴趣也可以去走走!
作者: naigig (挥挥手~~)   2017-08-08 00:13:00
这一篇看了特别有感..工作就在荷兰村和联邦这一带的组屋区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