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xuite.net/toiletmei/blog/417843677
《序言》
十七世纪的莱登旧城,中央是圆型的堡垒(虽然城楼已不复见),周围是双重方形的
运河,最外围则是星状护城河,是低地国水利和防御建设完美结合的范例之一。11世纪出
现的中央的环状堡垒,于14世纪开始进行扩城工程,从一开始以旧莱茵河为天然的北界,
到开挖运河形成方形屏障,经历荷兰独立战争的洗礼,莱登的纺织业和出版业在十六、十
七世纪大放异彩,人口也逐渐增加,产生了第二重的方形护城河。为了因应火药枪炮时代
来临,星状要塞结合水利工程便形成了今日我们所见莱登城的模样。
荷兰在独立战争期间,为了抵抗西班牙军队,他们模仿意大利人建造星型要塞(
Star fort),许多荷兰城市都被严格的以几何图形设计(详见此清单),如最著名的布
尔坦格(Bourtange)、库礼尔登(Coevorden)和纳尔登(Naarden)。虽说莱登城在十
七世纪建造了星状要塞,但相较于其他城市街道的井然有序,莱登的街道显得随兴多了,
这要归因于新、旧莱茵河横贯其中,使得街道不致于过份工整,反而因应天然河道的形状
,显得生气盎然许多。
沿着新旧莱茵河而建造的两条主要街道,北有哈伦街(Haarlemmer),南有布雷街(
Breestraat),其中布雷街更是莱登建城以来历史最悠久的道路。这两条街道如今摇身一
变成为莱登主要的购物街,虽然我对购物没有兴趣,但街道上的建筑有许多可看之处。
除此之外,走在莱登的街上,你有发现路上嵌著三种不同颜色的六角形石头吗?这些
石头的功用又是什么呢?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座城市的小秘密吧!
《第二站》 2009.04.27 莱登(Leiden)
清晨七点半,我站在莱登旧城南区的谷物桥(Koornbrug)上,看着新莱茵河的河水
从我脚下流经。那时候我才有一种“啊!我真的到荷兰了”的感觉。前一天虽然跟沙发主
人聊到很晚,但实在是太期待今天的行程了,因此一大早就起床了。令我讶异的是,沙发
主人比我还早起。“成功的人都是早起的”,她带着笑容对我这么说,然后告诉我她已经
准备好了我的早餐-优格和水果,嗯,真是美好的开始。
向她道别后,我背着我的背包继续上路了,背包还是沉甸甸的,只送出了一条丹麦巧
克力当谢礼,似乎没有减轻多少。不过天气似乎比昨天好,天空开始出现了几许蓝,我猜
接下来的日子应该会是大晴天吧!
谷物桥(Koornbrug)
莱登是继阿姆斯特丹之后,拥有最多桥梁、运河和林荫道的城市,共计有28公里的水
道和88座桥(有兴趣的可以看维基百科的“莱登桥梁列表”),桥梁的样式众多,有吊桥
、拱桥、也有造型一般般的桥,谷物桥算是莱登的桥梁中,比较特别的。它的基座就是一
般三孔拱桥,但桥上两侧加盖了有顶篷的亭子,以利货物摆放,不至于被风吹日晒雨淋,
虽然桥的长度并不长,但是挺有特色的。谷物桥早在1642年就存在了,当时这里就是交易
谷物的地方,不过上头的顶篷可是到了十九世纪才建造的,因此顶篷上的三角楣饰有着莱
登市徽,下头写着1825年-指的不是桥身建造的年份,而是顶篷建造的年份。谷物桥南边
的桥头有座“布料商人”(Lakenkoopman)的雕像,诉说著莱登纺织业的传奇故事。
说到莱登市徽,在莱登随处可见,它是两把交岔的红色钥匙,因此莱登有“钥匙之城
”(Sleutelstad)的暱称,而这两把钥匙代表的是使徒彼得手上拿的那两支通往天堂之
门的“天国之钥”,这典故源于新约圣经马太福音第16章第19节中,耶稣对彼得说:“我
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
天上也要释放”,而莱登最主要的两座教堂之一,就是彼得教堂(Pieterskerk)。
沿着莱茵河畔就是有名的莱登旧城市集(De Markt)的所在地,不像其他城市有中央
市集,莱登旧城市集是沿着河川两岸而设(注1),当初交易的是什么商品,现在就成了
什么路,像是从新莱茵河上流开始算起,有奶油市场路(Botermarkt)、鱼市场路(
Vismarkt)、鳗鱼市场路(Aalmarkt)和木头市场路(Boommarkt),旧莱茵河河畔也有
乳酪市场路(Kaasmarkt),当然现在卖的东西又更多更杂了,听当地人说莱登市集真的
很值得一逛,几乎所有你想得到、想不到的东西都可以在市集里找到,可惜的是我到访的
当天并没有市集,也好,就把重点放在城市的历史和建筑上吧!
市政厅(Stadhuis)
谷物桥和鱼市场路的交岔口就是莱登市政厅(Stadhuis)的所在地,市政厅有两个立
面,一面面向鱼市场路,另一面则面向布雷街(Breestraat),前者是比较新也比较短的
立面,建于旧市政厅于1932年,旧市政厅于1929年2月12日惨遭祝融,原本烧毁了位于鱼
市场路的建筑物,因此新的市政厅得以向新莱茵河的方向扩建,也形因此增添了市政厅广
场(Stadhuisplein),不过对我来说没什么可看性,就像是一般般的办公大楼,但有趣
的是市政厅广场前开了一家叫做“City Hall Bistro”的义式小酒馆,荷兰人真的很会利
用空间赚钱啊;后者可就有趣多了,十六纪纪时期的文艺复兴风格,在1929年的祝融后幸
运保存下来,据说当时的天气非常的冷,消防软管中的水都结冰了,更增加了救火的难度
,除了这片立面,整座市政厅和钟塔都付之一炬。
绕了一圈,把市政厅看个仔细之后,回到鱼市场路上,朝鳗鱼市场路(Aalmarkt)的
方向前进。说实在的,我在荷兰试了许多当地的特色料理,但是就是没机会吃到烤鳗鱼,
不知道有市集的时候是不是有一堆卖鳗鱼的摊贩呢?
计量所(Waag)
计量所”(Waag),荷兰商人的成功之道在于对市场的敏感度以及对交易的诚实,计
量所就是为商品秤量的地方,以确保买家购物时不会受骗。因此莱登的计量所就建在新莱
茵河河畔,船只可直接将货物运到计量所,然后再运往市场交易。
我本来以为计量所很早就没有用来秤量商品,上网一查,发现这座于1657开工、1659
年启用的计量所直到1972年都当成秤量房使用,更有趣的是,这间房子楼上的一间合楼还
曾经租给奥伦治的威廉三世(Willem III van Oranje)的御医霍费尔特·比德洛(
Govert Bidloo)当成人体解剖室用!
目前计量所被当成文艺场所使用,音乐表演、画展甚至是婚礼都可以在这里举办。另
外,在计量所的一楼也可以租借脚踏车,进行一趟莱登深度之旅,但不大会使用脚煞车的
我,还是免了吧!以免在马路上跌个倒栽葱就糗了。
布雷街(Breestraat)
虽然很想沿着河畔走到底,但是我想脚应该会先废掉吧!所以转进计量所一旁的编篮
者巷(Mandenmakerssteeg),回到布雷街。
布雷街是莱登城历史最悠久的街道,虽然现在已经成为繁荣的购物街了(荷兰真的有
好多购物街啊),但是沿街的古蹟建筑真的是漂亮得没话说!刚才已经介绍过的市政厅就
是其中之一,现在我们来瞧瞧还有什么好看的吧!
马尔斯曼街(Maarsmansteeg)和布雷街交岔口的马路上,有一块六角形的石头,它
就在斑马线上,不仔细看很容易错过,这块六角形的石头是以前的“界石”,称作“蓝石
”(Blauwe Steen)。有趣的是,在莱登还有红石(Rode Steen)和白石(Witte Steen
)喔!
这些石头的意义其实没有定论,一说在13世纪时被当成是旧城四个区域的界石,也是
该区的执法地点;另一说则是莱登有三个教区教区的界石:圣彼得教区(Sint Pieter,
即现在的彼得教堂)、圣母教区(Onze-Lieve-Vrouwe,即现今的圣母教堂)和圣潘克拉
教区(Sint Pancras,即现在的高地教堂),不过后来在宗教改革后,这些教区即被取消
,徒留这些石头在原地当成见证,当然,这些石头都已经被替换成复制品了,真正的原作
早就躺在博物馆里供人观赏囉!
除此之外,还有由天主教医院改建成瓦隆教堂(Waalse Kerk),这里是逃来荷兰的
法国雨格诺派和瓦隆地区的新教徒另起炉灶的教堂,而且牧师还是用法语讲道喔!隔壁是
建于1826年莱登音乐厅(Stadsgehoorzaal),虽然有点不大协调,不过也算得上是当地
地标之一;但最显眼的建筑莫过于位于音乐厅对面的莱茵河域公有土地管理局(
Gemeenlandshuis van Rijnland)了!
因为荷兰全境低于海平面,因此设立水利委员会(Waterschappen或
Hoogheemraadschappen)管理关于“水”的事务,例如防洪、水力发电、水源保护、用水
供给等,而它们的总部就是水利管理局(Waterschapshuis)或称公有土地管理局(
Gemeenlandshuis)。莱登在荷兰治水历史上赫赫有名,是荷兰最早开始进行水管理的地
方,位于莱登的莱茵河域公有土地管理局是荷兰最早的水利管理局,建于1578年,拥有让
人一眼见到就忘不了的立面,这片立面完工于1598年,为的就是配合上当时刚完工的市政
厅,两座杰出的建筑矗立在布雷街的中心地带,是莱登我最喜欢的地方!
彼得教堂(Pieterskerk)
走近彼得教堂时,我发现这一带静得连风吹都变得好响亮,天空还没真的放晴,风一
阵一阵的吹着。我本来想进去参观的,无奈却大门深锁,里头好像有什么活动似的,没有
开放。索性沿着教堂四周走了一圈,教堂腹地不小,四周有几处宁静的角落,四月的绿叶
早已抽芽,蝉声却还未袭来。
教堂的彩绘玻璃早已不复存,1566年新教徒起义后,教堂内部已经被劫掠得差不多了
,祸不单行,1807年的大爆炸把所有玻璃都给震碎了。无独有偶,彼得教堂的厄运不只这
样,十四世纪扩建后的彼得教堂本来是一座有塔楼的教堂的,这座塔楼足足有70公尺,称
作“西塔”(Westtoren),暱称“海之王”(Coningh der Zee),在1512年3月5日突然
崩塌,在低地国建高塔,总会有地基不稳的风险,但教堂的塔楼一夕之间崩塌,还是少见
。缺少经费的情况下,塔楼再也没有重建。
彼得教堂目前虽已改作俗用,成为举办活动的场地,但内部仍有许多墓碑,因为在中
古世纪时,有着将权贵人士和政商名流葬于此地的传统,除了前一篇提及的雅各布斯·阿
民念(Jacobus Arminius)和约翰‧罗宾森(John Robinson),还有在荷兰培育出第一
朵郁金香的卡罗卢斯·克卢修斯(Carolus Clusius,见此篇网志)、画家扬·斯特恩(
Jan Steen)、医师赫尔曼·布尔哈夫(Herman Boerhaave,在莱登有一座布尔哈夫博物
馆(Boerhaave Museum)喔!)和数学家威理博·司乃耳(Willebrord Snellius,还记
得中学时代学过的“折射定律”吗?)
读彼得教堂的历史时,我有满脑子疑问。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12世纪,彼得教堂的
前身是荷兰伯爵的礼拜堂,当伯爵于1045年晋见罗马天主教教宗额我略六世(Gregory VI
)后,教宗指示他兴建一座教堂,于1121年在第二十四届乌特列支大主教高德巴尔德(
Godbald)见证下,将这座罗马风格的教堂奉献给圣彼得和圣保罗。教堂在1390年开始整
修扩建,历经180年,逐渐形成今日哥德式的样貌。在荷兰成为新教国家后,教堂被当成
新教教堂使用,但把“圣”字给摘除了,成了“彼得教堂”。我很好奇,为什么圣保罗从
教堂的名字上移除了?教堂的文献清清楚楚的记载着这座教堂本来是献给两位使徒的,这
个疑问至今无解,待好心人帮忙解惑吧!
彼得教堂附近的街道还藏着一些满有趣的小故事,在教堂南侧有条绅士巷(
Herensteeg),沿着巷子向南走约莫60公尺,在右手边可以见到一个标有“团长总部门”
(Commanderijpoort)的小通道入口,这倒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在历史上赫有名的条
顿骑士团于1231年在乌特勒支设有辖区(Ridderlijke Duitsche Orde, Balije van
Utrecht),而后在邻近的区域亦购置地产及建立教堂,莱登就是其中之一。由于条顿骑
士团的团长拥有彼得教堂神父的任命权,因此他总是任命自己为该教堂的神父,团长总部
据考证可能位于彼得教堂南侧的钟巷25号(Kloksteeg 25),对他来说要去教堂做礼拜就
跟做家庭礼拜没两样嘛!附近的绅士巷的绅士就是指条顿骑士团的团长囉!(因为他们大
部分是贵族,古代只有贵族才能受教育,也才有机会被叫“绅士”),而团长总部门(
Commanderijpoort)或许就是通往团长总部(Commanderij)的入口之一吧!
除此之外,还记得上一篇网志提及的“天路客前辈移民”(Pilgrim Fathers)吗?
那些受到宗教迫害的英国分离派信徒们,远离家乡、暂居莱登,其住所正是在彼得教堂南
侧钟巷上一间称作“绿门”(Groene Poort)的房子里,也因此这一带还留着当时天路客
前辈们的故居。
伯爵城(Gravensteen)
彼得教堂的西北侧,有一座气宇非凡的建筑,如果“莱登堡”不符合您对城堡印象,
那么也许这座“伯爵城”比较符合城堡的形象吧!
始建于13纪纪的伯爵城一开始是伯爵的住所,不过后来成为伯爵的私人监狱!很难想
像吧!后来还成为市立监狱,许多死刑犯就是在城堡前被运河围绕的那片空地处决的(不
过现在运河已经被填平了)。20世纪,城堡摇身一变成为书局,后来这座美仑美奂的建筑
被莱登大学收购成为莱登大学的建筑,成为国际办公室地点囉!
虽然伯爵城无法进入参观,不过从外面就可以见到高耸的方形塔楼,它是伯爵城最古
老的部分,在13世纪初期时就存在了。
学术楼(Academiegebouw)
沿着钟巷(Kloksteeg)向西走,越过横跨在石谷仓运河(Steenschuur)上的修女桥
(Nonnenbrug),便抵达了荷兰最古老的大学-莱登大学(Universiteit Leiden)。在
我进入久闻其名的莱登大学附属植物园前。我在莱登大学的学术楼(Academiegebouw)前
驻足。莱登大学并没有中央校园(正如莱登没有中央市集一般),它的建筑分布在城市各
处,使得莱登成为一座名符其实的大学城,也颠覆了我对大学城的印象-我一直以为大学
城是拥有一座规模很大的大学的城市或是一座拥有很多间大学的城市。
莱登大学的学术楼前身是一座道明会的修道院(这也是为什么学术楼旁边的巷子称为
修女巷,Nonnensteeg),其历史可追溯至1516年,立面拥有八个开间(Travee),并有
著高佻的尖头窗(Spitsboog),内部在1566年的神像破坏运动中被破坏殆尽,1574年莱
登围城后便成了空屋。在莱登围城解困后,为了奖赏莱登市民的英勇行为,奥伦治亲王威
廉一世决定赐给莱登一所大学。据说威廉一世给了市民两个选项,一项是免税,另一项是
设立大学,(被统治者骗久了也变得比较)聪明的市民决定选择设立大学,因为政策可能
会转弯,但是大学不可能盖好又废校。莱登大学因此成为荷兰第一所大学,也是第一所新
教大学,除了知识的传递以外,莱登大学还肩负了与低地国南方的天主教鲁汶大学抗衡的
重责大任。但当时并没有多余的经费可以建设新的建筑,许多废弃不用的空屋便成了大学
建筑的一部分,这座废弃不用的建筑于1581年被大学征收,一直使用至今。
学术楼是莱登大学最古老的建筑物,位学莱登大学的心脏位置,立面面对着莱登最著
名的运河-拉彭堡运河(Rapenburg),进入学术楼的铁铸大门后,拿出我的博物馆卡,可
以免费参观莱登植物园(Hortus botanicus Leiden)。
莱登植物园(Hortus botanicus Leiden)
莱登植物园是我来到荷兰之前,最想要参观地方。我心中对于植物的热爱一直不亚于
写作和旅行,于是常常在旅行中拍摄无数张植物的照片,再把植物的模样利用写作描绘出
来。每到一个新的地方,除了人文遗蹟和自然风景,最能吸引我的,就是当地的特有种。
我想这和我的儿时记忆和童军经验有关,自小母亲便带我和弟弟到田野间摘采野菜作
为盘中飧,久了久了,也认识许多不知名但知烹调和食用方法的植物,后来在童军社里学
了植物辨别,十分得心应手,很快就记得许多可食植物、药用植物和有毒植物,但对于观
赏植物可就兴趣缺缺。莱登植物园里的植物,以我的分类,分成药用食物和观赏植物。前
者正是莱登大学于1590年代成立植物园的目的-供医学院的学生方便研究植物的药性;至
于后者,便是第一届植物园园长卡罗卢斯·克卢修斯(Carolus Clusius)无心插柳的结
果。
迷上培育郁金香的克卢修斯,除了花大量的时间在自己的兴趣外,也敦促荷兰东印度
公司(VOC)从世界各地带回各种活体植物及植物标本,虽然建立的花园不大,但收藏了
超过1000种植物。进入植物园的第一站,便是克卢修斯花园(Clusius Garden),十分典
型的文艺复兴风格的花园。除此之外,还有一座日式庭园,这座庭园纪念的是上一篇网志
提及的德裔医师菲利普‧法兰兹·冯·西博尔德(Philipp Franz von Siebold),他提
供了植物园许多日本植物品种,因此这座庭园中有座西博尔德的半身雕像,也被称为西博
尔德纪念花园(von Siebold Memorial Garden)。
除了户外的庭园,莱登植物园的维多利亚温室 (Victoria Glasshouse)里的植物十
分具有可看性,“维多利亚”并不是人名,而是一种植物的属名-王莲属(Victoria)。
莱登植物园里所种植的王莲是王莲属唯二两种物种的其中一种-大王莲(Victoria
amazonica),在台湾亦可见到它的踪迹,不过它的原产地是南美的亚马逊河流域,在
1801年首次被英国探险家发现,而后引进英国,受到园艺家们高度的评价并争相收藏,当
它的后代第一次在伦敦开花时,还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潮前去观赏,也因此以当时的女王
维多利亚(Queen Victoria)的名字命名此物种,赐予极高的荣誉。大王莲于1872年在莱
登植物园首次开花,成为这座温室内的“明星”,如果想欣赏大王莲开花,得在六到八月
的夜晚来这里碰碰运气,虽然传说大王莲一年只开一次花,但如果温度、湿度、光线等条
件都符合了,那么每七至八天就能开一次花,不过还是需要一些运气!图说:维多利亚温
室内不同种类的毛毡苔(上图)和兰花(下图)。
除了大王莲,热带温室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兰花和食虫植物了!真的很厉,光是
一座温室里就有约莫250种的食虫植物,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种毛毡苔和猪笼草,而
且还有超大的猪龙草!兰花也是我很喜欢的植物,它们的造型优美,但养尊处优的兰花实
在是很难照顾,这些兰花有许多来自曾为荷兰殖民地的巴布亚新几内亚(Papua New
Guinea),参观到兰花那区时刚好天气放晴,在蓝天映衬下的兰花们真是无比美丽,无怪
乎掳获了许多园艺家的心。
时值四月,园内的樱花开得灿烂,索性在面向维特运河(Witte Singel)的草皮坐下
,望向远方的神父桥(Paterbrug),阵阵微风吹来,好舒服的天气。不过时间已经接近
中午了,我得在下午四点前赶到鹿特丹车站和我的沙发主人见面。再度背起背包,往下一
站去。
沿着拉彭堡路(Rapenburg)向北走,我终于知道为什么这里在17、18世纪被荷兰加
尔文派神学家约翰尼斯‧波利昂德(Johannes Polyander à Kerckhoven,葬于彼得教堂
)称作全球最美的街道:“大陆之中,欧洲最美;欧洲国家之中,荷兰最美;荷兰城市之
中,莱登最美;莱登街道与运河之中,拉彭堡最美。”虽然波利昂德出生在法国,但自
1611年成为莱登大学的神学教授。在法国因宗教信仰被迫害而逃到荷兰的他,我想对于这
块可以接纳他的土地应该有一份特别的情感,所以才这么偏执的认为莱登大学建筑心藏地
带的拉彭堡是全世界最美的地方吧!
撇除私人感情因素不谈,拉彭堡路的确是一条很美的道路,沿岸的历史建筑构成织网
,吸引著旅人的心神。25号的提西耶斯藏书阁(Bibliotheca Thysiana)是荷兰唯一仅存
的17世纪公共图书馆;法国哲学家笛卡尔(René Descartes)在1640年至1641年住在21
号;19号是西博尔德之家(SieboldHuis),里头有许多他自日本携回的物品。许多荷兰
皇室成员在就读莱登大学时也选择这条路为落脚之处,可见拉彭堡的魅力十足。
林布兰(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走着走着,我来到了荷兰最有名的画家林布兰的故居。说是故居,其实早就不在了,
只在原地改建的公寓墙上,嵌进一块石碑,上头写着:“林布兰于1601年7月15日诞生于
此”。前方的林布兰广场(Rembrandtplaats)上,立著为了纪念林布兰400年诞辰、由德
国艺术家史蒂芬‧巴肯佛(Stephan Balkenhol)所设计的塑像,塑像中的年轻林布兰看
著自己的自画像若有所思。的确,林布兰一生中画过许多自画像,这些自画像就是他的自
传,真诚而不矫作的检视自己的内心世界。
运河旁的林布兰公园(Rembrandtpark)并没有什么可看之处,倒是沿伸到南方一些
的绿地上有座林布兰的半身雕像,于是我走回广场,越过林布兰桥(Rembrandtbrug)来
到莱茵河的另一端,迎接我的是一座黑色的风车-普特风车(Molen De Put)。
风车的后方是一座以风车为名的普特公园(Park de Put),找张长椅再度坐下,静
静的看着眼前的风景。
说实在的,这么城市超乎我的想像。
在我来到荷兰之前,我把林布兰的传记读过一次,我有一度差点忘记,莱登是林布兰
的出生地,而非阿姆斯特丹。当然,当时的我还没到过阿姆斯特丹,的确无法做任何比较
,但对于首都总是有些“过敏”的我,潜意识的认为,在我到过阿姆斯特丹后,一定还是
会比较喜欢莱登的。所以第二次拜访莱登是极为临时的决定,当火车停靠莱登时,决定跳
下火车,那一瞬间,我竟然不意外。我带着两位旅伴,熟门熟路的来到普特风车前,越过
林布兰桥来到林布兰广场,再次见到了林布兰那挂在墙上的自画像。
竟有种久别重逢的喜悦。
叨絮如我,要收起嘴暂时不提林布兰的生平,如果你有兴趣的话,请读一读他的故事
,会被他的坚持给感动。
这一带的莱登,是我喜欢的地方之一,真的很美,有浓烈的历史感和优美的风景,小
小的一方天地,有一座古城门、一座可爱的风车、一座讨人喜欢的白色双臂吊桥,还有一
位大师的出生地。
看了看表,我知道我该进去莱登最负盛名的国立民族学博物馆(Rijksmuseum voor
Volkenkunde,简称RMV)了,我准备花个两个小时把它逛个够,才对得起我手上这张博物
馆卡。
《后记》
谢谢你们认真的读到这里,我知道我是很多话的查某,有时候说得太多,好像会讨人
厌。但是我不在乎,我喜欢历史,就像我喜欢故事里的每一个情节,对我而言,那些看似
无关紧要的小细节拼拼凑凑,就成了一卷随着时间流动的长诗。
很多时候我拿出相机,拍了又觉得不好,所以就没把照片放上去了。更多的时候,我
根本没拿出相机,待我想到要拍下些什么的时候,那感觉又不见了,索性不拍了。就是这
样,所以只有很长很长的文字,并没有佐以很美很美的照片。我喜欢文字多过于图片,看
图说故事我做不来,如果你也喜欢文字,你会懂我的坚持。
这就是我。很坚持要把文章写得很有我的风格的我。
注1:以下提供几个莱登市集的讯息,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喔!
City centre:周三和周六,早上9点至下午5点
Merenwijk :周五,早上11点至下午5点
Stevenshof:周四,早上10点至下午4点
Zuid-West:周二,早上9点至下午1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