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读网志版 http://29asiatrip.blogspot.tw/
“Where do you come form?”庙口徘徊的三个印度少年对我搭讪的第一句话,
意外的让我看见了比起旅行更重要的风景。
故事发生在印度的菩提加纳(BuddGaya),位于巴特那(PATNA)城南约150公里处,
菩提加纳相传是释迦牟尼悟道成佛的地方,当然也是佛教徒心中的朝圣地,
最有名的其中一个景点是各国的佛教寺庙都可以在此看见,越南寺庙、
西藏寺庙、甚至台湾庙都有。
这些都是旅行时很美的风景,有趣的文化历史背景为辅,眼前的佛塔与遗址为主,
勾勒出旅行时最美的画面,但真正令我感动的却不是这些东西。
有一天我在庙里闲逛时,有三个年轻的印度人向我搭讪,开始先是充当导游介
绍了菩提加纳的历史背景,三个印度人说他们是大学生,利用暑假期间在庙附近替
外国人做免费导览,除了介绍家乡外也可以顺便练习英文,我当然很乐意听他们介绍,
虽然心中也不是没有想过介绍完后被索取“导览费”之类的诈骗手法,
但旅行时常常是这样,一个犹豫的念头往往会让人错过许多意外的风景。
听完了他们的介绍后,他们又进一步向我表明他们其实是附近某间孤儿院的志工,
并且诚挚地邀请我去他们的孤儿院参观,当时脑中不是没有闪过“危险”或是“诈骗”
这些念头,但不知道为什么与他们相处的半小时内,我不觉得他们有什么企图,
于是我心里暗自告诉自己在佛教的圣地内应该不会有人胆敢作乱吧(或许是自我安慰)。
于是我决定跟他们去看一看印度的孤儿院,我跟着他们左弯右拐的穿越许多印度平房
,越走街道越狭小,心里暗自把来时的路默背起来,若是真的出什么事至少还知道往哪
里逃。最后,终于到了他们口中的孤儿院 与其说像是孤儿院,不如说这是一般的印度住家,
红砖泥土墙面,上面挂著红布条写着
“Elizabeth children's home”证明这里是孤儿院、
小小的泥土地面是孩子的操场、看似会漏水的屋簷、
密不透风的教室、仅有的课桌椅破破烂烂的,大部分学生上课时都是坐在地板上,
这些孩童从小学一年级到国中都有,大部分是附近被遗弃的小孩,
院方的工作人员告诉我孤儿院除了有一些国外的赞助外,其实是很辛苦的在经营
,毕竟在印度这样落后的国家,很多印度人自己都吃不饱了,何况是捐钱给孤儿院。
有一些国外的志工加入孤儿院,教导小朋友英文或是数学,这三个印度大学生也常在
庙附近搭讪外国人找寻志工加入,虽然常常被当成骗子,但偶尔会有好奇心的旅客像我一
样,只要有一个旅客愿意相信他们,他们就帮了孤儿院多拉了一位志工。
小朋友很热情的用英文跟我打招呼,“Hi , my name is Ames , hello my name is
Eksd…”,此起彼落的介绍声让我羞愧不已,半小时前我还怀疑这三个印度大学生想骗我
,但现在在我眼前的不就是真实的孤儿院吗?
孤儿院的员工带我参观了园里一圈,约莫五分钟就走完了,因为孤儿院真的不大,他
们带我进入一间教室,小朋友拿了一张完整的桌椅给我坐,然后拿出一些照片和笔记本,
照片是从美国、欧洲、日本来的志工上课模样,笔记本上则有各国的文字留言。
提到印度的慈善机构大家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加尔各答的德瑞莎修女创办的“垂死之
家”,但印度幅员广大,又岂是一个垂死之家需要帮助呢?
后来的几天,我常到孤儿院陪小朋友玩,临走的最后一天我掏出了五百块卢比(250台
币)捐给他们,当时旅行的我也没有太多钱可以贡献,五百卢比对我而言或许只是在印度
两天的生活费,但对他们而言可能是可以继续受教育的经费,我在捐款本上签了名,换回
了一张简单的白色收据后就完成捐款了,和小朋友告别合照后便离开了菩提加纳。
之后的旅行我经常想起了那三个印度的大学生,要在充满不信任感的印度观光雇主关
系中,说服旅客做一件真正的好事比骗走他们的钱来的更不容易,但在孤儿院的访客留言
本上我看见许多来自各国的旅客的签名,我不知道他们被拒绝几次后才有那些笔迹的出现
,或许冥冥之中似乎释迦摩尼有保佑这间孤儿院可以在狭缝中生存下去。
我在留言本上看见一行字
“I saw more in Elizabeth children's home than my whole trip !”,
(我在伊莉莎白儿童之家比整个旅行看见了更多),
旅行不就是如此,换个地方生活,把脚步放慢、把心也放慢,
你会发现你可以看见比旅行更重要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