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专家警告:AI创造大量“垃圾成果” 正在摧毁生产力
新闻来源: (发文须填写新闻网站名称与连结,供板友分辨)
自由时报电子报
https://reurl.cc/7VQe1d
2025/09/24 12:43
https://img.ltn.com.tw/Upload/business/page/800/2025/09/24/phpWyA8Xa.jpg
专家警告,AI正生成大量的“垃圾成果”,这种现况正在摧毁企业的生产力和团队合作。
(路透资料照)
高佳菁/核稿编辑
〔财经频道/综合报导〕随着愈来愈多公司拥抱生成式AI工具,近日研究却发现,AI在工
作上使用量翻倍的同时,多数成果却没有出现相对应的提升。专家警告,AI正生成大量的
“垃圾成果(workslop)”,这种现况正在摧毁企业的生产力和团队合作。
《CNBC》报导,“垃圾成果”一词指的是AI会将自己生成的东西,伪装成好的工作成果,
但实际上缺乏实质内容来有效推进特定任务。由AI生成的内容冗长、用词华丽,但仔细看
却没有任何意义。
史丹佛大学教授汉考克(Jeff Hancock)表示,自己注意这个情况是当他在批改研究作业
时,他有100名学生,但在这之中有至少10份作业看起来“完全一样”,不对劲的地方也
一样。这些文章都写了很多,但实际上没有给太多内容,用了很多的冗词赘句。
社会心理学家尼德霍夫(Kate Niederhoffer)也谈到类似的情况,尼德霍夫表示,先前
曾有人要他谈谈自己的研究,这份请求中总结了他的研究,但写下的内容却显示出他们实
际上并不了解这些内容。尼德霍夫指出,阅读那些没有重点的资讯“感觉很费劲”。
两名专家称这种现象为“垃圾成果”,并警告,这种现象正在扼杀各领域企业的团队合作
和生产力。
根据BetterUp和史丹佛大学近期对1150名美国全职员工进行的调查,大约40%的受访者在
过去1个月内有收到“垃圾成果”。其中预估有15%属于低效率、无益的AI所生成内容。
这种情况在各行各业都有出现,但是在专业服务和技术领域尤其突出。
1名接受调查的金融业人员表示,从同事手中接到AI生成的内容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工
作,这导致自己不得不决定是要自己重写,还是要求同事重写,或是勉强接受这样的内容
。
另名零售业的主管则称,他们浪费了很多时间在跟进收到的资讯,并自行研究。不得不花
更多的时间与其他主管安排会议来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再继续浪费自己的时间,不得不重
新处理这项工作。
盖洛普(Gallup)调查显示,自2023年以来,AI在工作中的使用率翻了1倍,从21%上升
到40%。但根据麻省理工学院(MIT)媒体实验室最近报告,95%的组织并没有从这项技
术中的投资得到对应的回报。BetterUp和史丹佛大学认为,“垃圾成果”可能是造成这种
结果的一大重要原因。
遇到这种情况的人表示,他们平均要花将近2小时来善后,根据他们申报的的薪资,这相
当于每个月约186美元(约新台币5648元)的隐形税。研究人员指出,对于一个拥有1万名
员工的组织来说,这代表1年将损失900万美元(约新台币2.73亿元)的生产力。
除了财务方面的损失,在精神方面也有损失,收到“垃圾成果”的人表示,他们需要花更
多时间和精力才能找到与同事圆滑处理这些“不及格内容”的方法。53%的人表示,自己
因为这种情况感到恼人,38%的受访者困惑,22%的人则觉得受到冒犯。
研究人员也提到,最令人担忧的代价在于人际关系。AI生成出低效且毫无帮助的工作成果
,这正在对团队合作产生重大影响。在接受调查的受访者中,约有半数认为,同事开始生
成“垃圾成果”后,创造力、能力和可靠性都下降了。大约3分之1的人表示,在收到令人
困惑的AI生成工作内容后,会通知团队或老板。同时有3分之1的人表明,之后不太可能愿
意跟这些人合作。
汉考克表示,企业应该专注于有组织地在工作中采用和推广AI。减少“垃圾成果”的关键
在于团队对任务品质的承诺,工作团队应该要花时间交流应该如何使用AI,并评估哪些应
用程式最符合他们的需求。
※每日每人发文、上限量为八篇,超过会劣文请注意
⊕请确切在标题与新闻来源处填入名称与连结,否则可无条件移除(本行可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