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中国学界:美对中战略由软到硬分3派 贸

楼主: skyhawkptt (skyhawk)   2024-06-16 18:30:04
标题:中国学界:美对中战略由软到硬分3派 贸易战难避免
新闻来源: (发文须填写新闻网站名称与连结,供板友分辨)
中央社
https://bityl.co/QY5r
https://bityl.co/QY5s
示意图。(Shutterstock图库)
(中央社台北16日电)在美中关系陷入紧张下,中方高度关注美国政学两界如何看待美中
关系。在中国学界日前发表的文章中,就将美国学界对中战略分为制胜派、管理派及合作
派等3派,并认为11月美国不论拜登或川普当选总统,都很难避免美中贸易战发生。
美国“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杂志5月30日发表题为“美国想从中国得到什么?
”(What Does America Want From China?)的论文集,内含5篇涉及美中关系及战略的
文章,分别由4组作者撰写,包含鸽派及鹰派主张。
针对上述论文集,复旦大学旗下的“复旦中美友好互信合作计划”,6月14日发表题为“
对华政策辩论:世代交替背景下美国对华战略与竞争终局之辩的‘三足鼎立’”的长篇解
读文章,剖析论文集中所反映的美国政学两界对中政策差异。
复旦这篇解读文章指出,依论文集撰稿者在基本认识、战略措施和预期效果的立场,他们
的对中政策可划分为制胜派、管理派和合作派等3个主要派别。其中,立场强硬的“制胜
派”,代表人物为博明(Matt Pottinger)和盖拉格(Mike Gallagher),主张通过“决
定性行动”确保美国的主导地位。
立场居中的“管理派”,则以杜如松(Rush Doshi)为首,提倡对美中关系进行“战略性
管理”,强调美国的竞争力提升;至于立场温和的“合作派”,由白洁曦(Jessica
Chen Weiss)、史坦伯格(James B. Steinberg)和海尔(Paul Heer)为代表,主张通
过外交和国际合作缓和美中紧张关系。
这篇文章指出,观察美中关系,既有元首外交引领航向和双边特定议题合作,如人工智能
、金融、禁毒等积极面,又有拜登(Joe Biden)政府对中经贸脱钩、拉拢盟友围堵中国
、“操弄涉中内政议题”等消极面。
文章提到,美国对中政策反复的背后,指向白宫高层内部对中战略的不确定与模糊,这与
上述3派力量的博弈紧密相关。而这一论文集的刊发,提供了美国对中战略界的公开论战

根据文章,“管理派”是美国民主党对中路线的代表,杜如松认为,博明等人主张美国应
该放弃管理与中国的竞争,转而无限制地转向对抗,这种策略是“危险和不切实际的”。
与美苏的冷战历史不同的是,美中之间的竞争有其独特性,需要基于现实的预期制定对中
策略,而不是期待“简单的胜利”。
杜如松提出了3点战略方针:一是强化美国国内基础与国际联盟。美国的竞争力源于内部
投资及与全球盟友和伙伴的紧密联盟;二是透过管理竞争避免冲突升级。与其寻求直接对
抗,不如透过管理竞争减少与中国的直接冲突风险,这包括透过外交和战术性沟通处理具
体问题,例如在科技和台湾议题上的政策透明化;三是保持战略的灵活性与反应能力,包
括在必要时采取明确和直接的措施保护美国的利益。
文章指出,“合作派”的白洁曦和史坦伯格指出,盖拉格和博明提出的直接对抗策略不仅
不现实,且具有高风险,可能导致极端后果。但这只会加剧中美之间的敌对状态,却不会
促使中国屈服。同时,“制胜派”的战略误判是,忽视了中国领导层在面对外部压力时,
可能采取的民族主义和强硬政策,而对中国采取对抗立场只会加深这一趋势。
两人认为,美中关系不应仅被视为零和对抗关系,合作在许多全球性和双边问题上是必要
的。透过合作可降低战争风险,同时在诸如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关键问题上取得进展。
他们并提出三点战略:一是避免直接对抗,强调对话和合作;二是增强国际合作和多边机
构的角色;三是保持开放性和透明度。
而海尔更乐观认为,中国的目标并非“推翻西方或建立反民主秩序”,而是“在多极世界
中赢得支持”。中国的战略是“寻求稳定的外部环境,以便解决国内问题”。
“制胜派”的博明和盖拉格则认为,“管理派”的杜如松对中国挑战的紧迫性和严重性的
理解不足。中国已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代理战争,企图破坏美国及其盟友的安全和信誉,而
杜如松及拜登政府的政策并未能有效因应这一挑战。
两人并针对“合作派”的白洁曦和史坦伯格直指,现实情况是美国“已无可避免地处于与
中国的‘新冷战’之中”。中国在全球推动其战略目标,试图削弱西方联盟,美国必须采
取“更坚定的措施”因应。
文章指出,“制胜派”始终秉持新冷战认知视角,认为美中与美苏的冷战历史类似,中国
的政策和战略意图是全面的,且对美国及其全球利益构成了“现实和直接的威胁”。美国
需要从冷战中汲取教训,采取更为果断和灵活的政策,确保自由国家的最终胜利。
这篇文章认为,上述3派力量的对中战略主张能否被采纳,与美国白宫高层的决策与决定
紧密联系。在美国总统大选前最后的4个多月,拜登对中国的态度总体上偏向强硬。在他
第一个任期的最后阶段,对中国的负面认知继续给予“管理派”更多发挥空间,也让“制
胜派”看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文章指出,如果川普(Donald Trump)当选,对中政策是否会采纳“制胜派”的观点,以
及采纳程度如何,可能要打上问号。届时,他的重点将是国内政治,在全球范围内的力量
将明显收缩。
这篇文章认为,在对中议题上,川普大概率将延续前一任期的经贸制裁与脱钩,推动美国
制造业和供应链回流,至于“制胜派”提出的其他对中策略“或许不感兴趣”,但这要视
“制胜派”力量在他新任期幕僚中的比重而定,而这将成为影响中美关系的重要因素。
文章指出,若拜登连任,他的第2个任期很可能也会开启对中国的贸易战,这对于希望避
免直接对抗与冲突,强调“联盟遏中”和国内投资的“管理派”,将是一场政治考验。但
其对中政策可能仍将沿用“管理派”路线,只是竞争与对抗因素可能会加大。
文章最后强调,美中关系能否转危为安,不仅取决于战略选择的智慧,更在于双方是否能
够准确理解对方的意图与限制。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对美国政策辩论的关注和理解,是中
国全球战略布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需要根据国际政治经济的风向灵活调整策略,
确保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以及促进地区乃至全球的稳定。(编辑:邱国强/谢怡璇)
1130616
※每日每人发文、上限量为八篇,超过会劣文请注意
⊕请确切在标题与新闻来源处填入名称与连结,否则可无条件移除(本行可移除)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