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新闻] 戈巴契夫去世

楼主: laptic (无明)   2022-09-01 19:03:06
标题:戈巴契夫人生谢幕 送走苏联结束冷战功过随人说
来源:中央广播电台
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143092
新闻引据:采访、法新社
撰稿编辑:吴宁康
前苏联领袖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在8月30日与世长辞,他在任内改变了世界的政
治风貌,被视为冷战结束的重要推手,尽管他的改革开放政策赢得西方赞誉,但苏联帝国
倾倒也让许多俄罗斯人对他无法谅解。
苏联末代领袖人生谢幕
苏联的末代领导人、同时也是唯一的一任总统戈巴契夫,在长期与病魔搏斗后于8月30日
辞世,享耆寿91岁。他是最长寿的一位冷战领袖,也是这个风起云涌时代的见证人。他在
任内推行苏联民主化与市场经济,默许两德统一,打开东欧的铁幕,并和西方领袖共同推
动冷战结束。就连苏联与中共交恶数十年的紧张关系,也在他的任内趋缓。
在专政集权的苏联时期,戈巴契夫在1985年被任命为总书记,这位当年54岁的领导人充满
了新鲜的想法,和过去掌控克里姆林宫的老派理论家形成惊人对比。他的外交政策与理想
在世界秩序引发了骨牌效应,透过一系列的裁军协议化解了美苏核武僵局,并放宽莫斯科
对东欧卫星国的领导权,执政不到7年就带领这个世界最大的国家,从共产主义步入民主
政治,让40多年来的东西方冷战划下句点。
改革开放苏联脱胎换骨
在戈巴契夫掌权期间的大多数情况下,他选择和平而非对抗,透过和当时的德国总理柯尔
(Helmut Kohl)与美国总统雷根(Ronald Reagan)等西方领袖的密切关系,加速与西方关系
的解冻。时任英国首相柴契尔夫人(Margaret Thatcher) 则是首位和他接触的西方领导人
,戈巴契夫曾在回忆录中提到,他和这位铁娘子可以省略外交虚礼直接进行交流。而这位
英国史上首位女首相也直言,她喜欢戈巴契夫,认为他是个可以沟通的对手。
除了在国际走向开放,戈巴契夫在国内的改革脚步更引发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他在国内鼓
吹自由也加速了多民族的苏联帝国解体。从位于波罗的海的共和国,到高加索和中亚,独
立运动与种族冲突动摇了看似不可捍动的苏联统治。大规模的示威浪潮激起苏联共和国对
自治的渴望,1989年东欧国家推翻共产主义政府,柏林围墙倒塌。尽管克里姆林宫曾在
1956年的匈牙利、和1968年的捷克斯洛伐克起义时派出战车镇压,但戈巴契夫并没有对这
场席卷共产主义东欧的民主示威动用武力。
改革失败最后一根稻草
1990年,戈巴契夫当选为苏联第一任、同时也是最后一任总统。不过,几个月后他就不得
不面对强硬派共产党人的反抗。事实上,在1985年至1991年执政期间,戈巴契夫越是放宽
限制就越被迅速崛起的叶尔钦(Boris Yeltsin)给边缘化。1991年8月的一场未遂政变,成
为压倒这位强人的最后一根稻草,当戈巴契夫被软禁时,制止政变的叶尔钦已成为民族英
雄,而且大权在握。
尽管对外有着终结冷战的功绩,但戈巴契夫对内未能安抚民族主义人士的不满,他所推行
的改革与民主化就像双面刃地剥夺了他的指挥权,而他把苏联的经济权力下放给各共和国
,不但尚未能看到苏联经济民主化的成果,反而因为改革准许设立私人银行和大肆印钞,
带来了通膨飙升的恶果,人民的储蓄变成了废纸,苏联的金融稳定也摇摇欲坠。
经济崩溃击碎了戈巴契夫过往累积的声望,让他无力控制有如脱缰野马般的各个共和国。
当乌克兰共和国在1991年12月公投支持脱离苏联独立、粉碎他维持自由共和国联邦的美梦
后,骨牌效应加速了苏联解体,当11个共和国合组独立国家国协时,戈巴契夫早已无力回
天,于是他在苏联1991年12月25日宣告解体后,黯然辞去苏联总统。
走过历史功过随后人说
戈巴契夫走过前苏联历史,在他主政时期美苏冷战结束、苏联共党结束了70年的一党专制
统治。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赞扬他是20世纪、甚至任何世纪,少见对时代影响如此
深远的领袖。戈巴契夫因为和美国总统雷根谈判历史性的核武协议,并在1989年柏林围墙
倒塌时决定不出动苏联军队,被视为维护冷战和平的关键,因而在1990年荣获诺贝尔和平
奖。
然而,许多俄罗斯人不能原谅戈巴契夫,认为他要为昔日强大的苏联帝国瓦解负责,特别
是苏联解体后,一度不稳定的经济令许多人陷入贫困。情报员出身的俄罗斯总统蒲亭(Vl-
adimir Putin) 就曾自嘲,当时他偶尔会去当出租车司机“以便赚点外快”。蒲亭形容苏
联瓦解是“20世纪最严重的地缘政治灾难”,对大多数公民来说是一场“悲剧”,如果可
以的话,他将扭转苏联解体的命运。
戈巴契夫后来曾坦承,他对苏联解体负有责任,“但我的良心是干净的,我透过政治手段
捍卫苏联直到最后”。如今戈巴契夫的人生谢幕,不论身后功过评价如何,戈巴契夫的一
生波澜万丈,是改变世界的参与者也是见证人,更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
───────────────────────────────────────
葬苏联拆铁幕 戈尔巴乔夫遗两极评价 苏联末代领袖逝世 享年91岁
https://is.gd/C9473O
https://i.imgur.com/4uZFacb.jpg
【明报专讯】
“拆除”东欧铁幕、推动冷战结束的苏联末代领袖戈尔巴乔夫周二(08月30日)病逝,享
年91岁。戈尔巴乔夫1985年就任苏共总书记后,推动改革开放,领导苏联步入民主政治,
并触发东欧变天,同时改善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助冷战和平结束,却避免不了苏联
最终于1991年底解体。外界对他评价两极,西方领袖赞扬他决志改革,以及为欧洲自由作
出贡献,相比之下俄罗斯反应则未见过于正面,有民众认为他是历史罪人,要对苏联后期
的大混乱和“葬送苏联”负主要责任。
西方赞推动自由 俄人视历史罪人
俄罗斯传媒引述“俄罗斯中央诊疗医院”称,戈尔巴乔夫(Mikhail Gorbachev) 周二“
因严重长期病患”逝世,但未有交代详细死因。戈尔巴乔夫近年健康衰退,经常出入医院
。国际传媒今年六月报道,当时戈尔巴乔夫因肾病再次被送院。俄罗斯的通讯社昨报道,
戈尔巴乔夫的丧礼周六在莫斯科举行。塔斯社称,戈尔巴乔夫将葬于莫斯科,在其1999年
病逝妻子赖莎(Raisa Gorbachev) 的坟旁;“新圣女公墓”是多名苏联时期和俄罗斯名
人埋葬之地。
农民家庭出生的戈尔巴乔夫从莫斯科国立大学毕业后,返回家乡斯塔夫罗波尔(Stavro-
pol)任公职,并于1970年出任该地区第一书记,其后一路爬升,终在1985年3月以54岁之
龄就任苏共总书记,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
戈尔巴乔夫直至掌权时都是一名忠实的共产党员,但他逐渐发现苏共官僚主义腐败,1980
年代初访问英国等西方国家后更发现苏联经济及民众生活水平大幅落后,促使他推动“经
济改革”(perestroika)和“开放”(glasnost)。然而,他试图挽救苏联经济的“改
革”被指未够深入透彻,最终导致失败,民众饱受高通胀之苦,亦不满政府禁酒令,不少
人对他及其改革并没好感。
另一方面,为配合经济改革,戈尔巴乔夫推动政治“开放”,除了开除旧有官僚,1989年
三月引入新的“苏联人民代表大会”自由选举系统。受其影响,同年六月波兰的共产党势
力在选举中失势,揭开东欧政局“骨牌式”变天的序幕,柏林围墙于当年11月倒下,西德
和东德在1990年10月正式统一。捷克斯洛伐克亦于1989年11月爆发“天鹅绒革命”,结束
共产党一党专政。其后戈尔巴乔夫又改革苏联政制,削弱苏共总书记职位的权力,自己于
1990年获选为苏联首任总统。
签裁军条约阿富汗撤军 缓和冷战
外交方面,戈尔巴乔夫摒弃被称为“布里兹湼夫主义”、利用《华沙公约》武力干预社会
主义国家政治剧变的政策。1987年,他与时任美国总统列根签订了裁军的《中程导弹条约
》,并于1989年从阿富汗撤军,缓和冷战紧张气氛。以上种种受到西方赞扬,戈尔巴乔夫
亦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另一方面他受到苏联国内军工企业等保守势力不满批评
。苏联保守势力于1991年08月发动的政变虽失败,但戈尔巴乔夫亦失势予后来成为俄总统
的叶利钦。他于1991年12月25日辞任苏联总统,苏联最终解体成为俄罗斯联邦及其他前加
盟共和国。
有评论认为戈尔巴乔夫终结了积弊已深的苏联体制有功,但至今亦仍有不少俄罗斯人认为
戈尔巴乔夫是苏联后期大混乱和苏联解体的罪魁祸首,指他导致苏联及日后俄罗斯的衰落

普京唁电:对世界历史影响重大
西方领袖纷对戈尔巴乔夫之死表哀悼。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形容他在“终结冷战和拆
下铁幕中扮演关键角色”,称其“为欧洲打开自由之路”。美国总统拜登则赞扬戈尔巴乔
夫为“罕见的领袖”,不惜冒自身政途风险仍致力推动民主改革。
相反,俄罗斯官方的立场则见微妙。总统普京周三早上在唁电中致以慰问,称戈尔巴乔夫
对世界历史有着重大影响,并试图改革前苏联。由俄方委任的乌克兰扎波罗热州军政府官
员罗戈夫(Vladimir Rogov)称戈尔巴乔夫“蓄意造成苏联解体”,形容他为“叛国者”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金融时报、卫报、路透社)
改革致混乱失败收场 卖国贼vs.有远见解放者
戈尔巴乔夫被西方捧成英雄,但在俄罗斯他的功过却颇具争议。民族主义者和旧秩序的死
硬派视他为傻瓜甚至卖国贼,主要因为他是苏联解体的“经手人”,但亦有俄人和前苏联
加盟共和国成员赞扬他是有远见的解放者,令他们免受腐败极权主义的约束。俄罗斯人权
活动者及前苏联政治犯夏兰斯基(Natan Sharansky)在《华盛顿邮报》撰文,形容戈尔
巴乔夫在世界历史起了复杂而独特的作用。
曾打压异己镇压反苏示威
《爱尔兰时报》前编辑马丁(Séamus Martin)2002年撰文探讨为何戈尔巴乔夫在国内外
得到两极评价时,指出俄国内不是所有人认同西方将戈尔巴乔夫奉为文明救星、结束苏联
一党共产主义统治和冷战,停止了全球军备竞赛等,但苏联记者兼人权活动者米罗诺夫(
Andrei Mironov)却对他有相反评价。苏联是个极权主义国家,对打压异见者绝不手软。
戈尔巴乔夫实施开放政策前,一样打压国内异己,文章提到米罗诺夫因批“一人选举不民
主”而被以言入罪,判入劳改营。他服刑时在电视看到戈尔巴乔夫“睁着大眼睛说瞎话”
,说“苏联已再没政治犯”,顿感愕然。
在戈尔巴乔夫领导下,苏联曾先后血腥镇压哈萨克斯坦的示威、格鲁吉亚和阿塞拜塞争取独立
运动。1991年01月,戈尔巴乔夫派兵镇压立陶宛和拉脱维亚的反苏示威,对波罗的海国家
而言,戈尔巴乔夫是残暴的象征。1986年切尔诺贝尔核灾,戈尔巴乔夫最初也含糊其辞,
惹来批评,后来才将灾难暴露在公众面前,表现出苏联前所未见的坦率。
戈尔巴乔夫在俄国声望不高,曾笑言“排队想要杀他的人龙比买伏特加的人龙要长”。西
方赞扬他令冷战不流血结束之同时,俄人怪他搞垮经济,令苏联灭亡。不过,戈尔巴乔夫
曾称从来不想苏联解体,真心相信改革,就算在1991年他在任最后一年,他仍把维持共产
主义体制挂在口边,以改革苏维埃体制为目标,冀维持共产党权力之余,人民有更多言论
自由,生活富足,能举行有多过一名候选人的选举。
戈尔巴乔夫在1997年及2007年曾先后为西方品牌必胜客及LV拍广告。
(综合报道)
各界反应
俄泽斯总统普京:
“他是对世界历史进程有巨大影响的政治家。他带领国家度过了复杂和剧变的时期。”
美国总统拜登:
戈尔巴乔夫是“罕见的领袖”,“他拥有想像力,能看到一个不同未来的可能性,并有勇
气赌上整个事业生涯去实现它。结果为数以百万计人提供了一个更安全的世界和更多的自
由”。
德国总理朔尔茨:
“我们不会忘记,(他的)改革使俄罗斯尝试建立民主,使欧洲可实现民主和自由、德国
可以统一,铁幕消失。他去世之时,不仅正值俄罗斯民主失败,也是俄国和俄总统普京在
欧洲挖掘新坟墓,开始一场可怕战争。”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徳莱恩:
“戈尔巴乔夫是一名值得信赖和备受尊敬的领导人。他在结束冷战及拆除铁幕扮演关键角
色。这为自由的欧洲开路。”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
“他是一位改变历史进程、独一无二的政治家,他在和平结束冷战上所作的努力无人能及
……世界失去了一名卓越的全球领袖、坚定不移的多边主义者,以及孜孜不倦的和平倡议
者。”
立陶宛外长兰茨贝尔吉斯:
“我们不会赞扬戈尔巴乔夫,我们永不会忘记他的军队杀害平民以延长其政权对我国的占
领。”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
“戈尔巴乔夫曾经为推动中苏关系正常化作出积极贡献。”
普京侵乌箝制言论 自由派斥推翻改革遗产
戈尔巴乔夫被视为推动政治改革、为日后的俄罗斯带来民主自由的人,但俄国现总统普京
过往不讳言,苏联解体是“一场悲剧”,源于软弱领袖屈服在西方要求前,造就了“该世
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亦令俄罗斯失去昔日大国光辉。普京推动俄罗斯今年二月底挥
军入侵乌克兰,背后深层理念亦是认为乌克兰本就不应从苏联独立出去。俄国自由派认为
,克里姆林宫正迅速推翻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遗产,令“其一生志业毁于一旦”。
今年02月24日,俄军正式侵乌,“戈尔巴乔夫基金会”在两天后发声明,呼吁交战双方“
迅速停止敌对”,并“立即展开和谈”。戈尔巴乔夫本人因身体抱恙,未有亲自表态。
随着今年俄乌战事持续数月,戈尔巴乔夫友人、俄罗斯自由派电台频道“莫斯科回声”(
Echo of Moscow)前编辑主持韦湼吉托夫(Alexsei Venediktov)7月接受《福布斯》杂
志俄罗斯版专访,批评克里姆林宫正迅速推翻戈尔巴乔夫作为苏联最后一任总统,带给民
众个人及政治自由的遗产。他形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成果已“如烟尘般全部归零”。“莫
斯科回声”于今年3月停运。
戈尔巴乔夫1993年利用诺贝尔奖奖金有份创立《新报》(Novaya Gazeta),但该份被誉
为俄罗斯“最独立”的报章亦在俄军侵乌后被迫停刊。
指1980、1990年代自由空前
俄国记者菲什曼(Mikhail Fishman)哀悼戈尔巴乔夫时写道:“俄罗斯从来没有像1980
年代末、1990年代初的自由,这是他(戈尔巴乔夫)的功劳。 ”韦湼吉托夫亦叹息道,
所有经历过自由的人“都成了孤儿”。
戈尔巴乔夫与普京的关系可谓微妙,前者反对普京2012年第三度竞选总统,亦曾指俄罗斯
政治逐渐变得“徒有民主空壳”,所有权力集中于行政部门手中。但在2014年,戈尔巴乔
夫曾表态支持普京吞并克里米亚,指事件“反映当地民众的意愿”。他当时认为俄乌之间
爆发大规模战争是“天方夜谭”。
(纽约时报、卫报、新闻周刊)
北京汲苏解体教训 同一体制命运迥异
共产主义老大哥苏联在戈尔巴乔夫手中解体,因此对中国而言,戈尔巴乔夫一直是具争议
人物。
北京同莫斯科的关系曾在1950年代决裂,之后中苏之间长期没有互访。戈尔巴乔夫是关系
缓和后访华的首名苏联最高领导人。美国《纽约时报》报道,戈尔巴乔夫1989年5月访问
北京时,集结在天安门广场的抗议学生视他为英雄,甚至出现“中国的戈尔巴乔夫在哪儿
”的旗帜标语。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开放政策令中国学生相信,专制政权也可是温和非暴力
的。
结果,不到一个月后发生了六四事件。
“六四”前曾访北京
“六四”之后中国经济起飞,苏联瓦解,俄国跌入谷底,许多中国人和部分俄国人,包括
俄总统普京,从中汲取的教训是:稳定压倒一切。北京当局在经济改革上走得更远,限制
政治改革,维护中共的存在。
《纽约时报》2013年02月报道,中共总书记习近平2012年12月南巡时,提到苏联解体时说
:“最后戈尔巴乔夫轻轻一句话,宣布苏联共产党解散,偌大一个党就没了。按照党员比
例,苏共超过我们,但竟无一人是男儿,没什么人出来抗争。”
戈尔巴乔夫逝世成为中国网络热议话题。网民评论立场各异,有人批评他出身苏共却肢解
苏联,是“白眼狼”(指忘恩负义),也有人指他的亲西方作风摧毁了苏联,造成今天美
国独大。
(纽约时报、中央社)
───────────────────────────────────────
戈尔巴乔夫葬礼安排未定 西方政要料难赴俄吊唁
https://p.dw.com/p/4GHIR
由于对结束冷战做出了巨大贡献,戈尔巴乔夫在西方广受尊敬。然而由于西方和俄罗斯之
间相互实施的全面制裁,美欧国家的政要恐怕无法前往莫斯科参加这位前苏联领导人的葬
礼。克里姆林宫表示,如何安排葬礼取决于亲属意愿。
(德国之声中文网)
在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逝世之后,哪些国际政要计划且能够前往莫斯科参加葬礼成为
舆论关注的话题。由于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之后,美欧国家对莫斯科实施了全面的制裁,
并且和俄罗斯互下了“禁飞令”。而且在乌克兰爆发战争的这六个月时间里,很多西方政
要也在避免和俄罗斯政治界进行直接联系。
克里姆林宫方面尚未决定是否为戈尔巴乔夫举行国葬。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导,08月31
日,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谈及“普丁是否会出席戈尔巴乔夫葬礼”时表示,暂时
不明确葬礼流程,流程取决于其亲属意愿。
其实戈尔巴乔夫在生前就已经对自己的身后事有所交待。他要和自己1999年因病去世的妻
子赖莎‧戈尔巴乔夫合葬在莫斯科新圣女公墓,那里也是不少俄罗斯名人的长眠之地。
俄罗斯总统普丁在一份唁电中对戈尔巴乔夫的逝世表达了“最深切哀悼”,并称这位前苏
联领导人“对世界历史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唁电中还写道:“他带领我们的国家走
过了复杂而剧烈的变化,面对了巨大的外交、经济和社会挑战。”普丁表示,戈尔巴乔夫
当时深深体会到了改革的必要性,并且努力寻找解决紧迫问题的途径。
当地时间周二晚上,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戈尔巴乔夫在莫斯科因病逝
世,享年91岁。他在担任苏共总书记时,实行了以“开放”(Glasnost)和“改革”(
Perestroika)为核心的政策,对于促成东西德的重新统一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正是由于戈尔巴乔夫在两德统一中扮演的角色,德国人对于这位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有着特
殊的感情。德国总理肖尔茨周三在被问到是否会考虑赴俄罗斯参加戈尔巴乔夫赞礼时表示
,现在就谈论此事“还为时过早”。
“但是我要说,我希望他能够得到他应有的尊荣”,肖尔茨补充道。
(综合报导)
作者: ssarc (ftb)   2022-09-01 20:29:00
苏联周围的国家都感谢他,除了苏联
作者: scarbywind (有事烧纸)   2022-09-01 23:58:00
最讽刺的不是他自己提的墓志铭吗"我们曾经努力过"
作者: Stunts (时间.空间)   2022-09-03 15:04:00
敌人的英雄,民族的罪人
作者: cangming (苍冥)   2022-09-03 15:24:00
种族沙猪总是耐不住寂寞
作者: Iamidiots (我是白痴)   2022-09-03 19:01:00
他大可把烂摊子丢给下一任,我相信历史会还他公道
作者: ksacet (ksacet)   2022-09-04 02:03:00
历史不存在"公道",公道是依当下政治需求产生的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