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全球化视角:中国经济开放带动政治 是空洞的西方旧共识

楼主: laptic (无明)   2020-01-05 15:20:34
文章来源: (须有正确连结)
https://www.upmedia.mg/forum_info.php?SerialNo=78819
罗比尼(Nouriel Roubini) 2020年01月05日 15:00:00
近期,美国同中国达成了防止双边贸易战进一步升级的“第一阶段”协定,这一消息令金
融市场欢欣鼓舞,实际上,这几乎没任何庆祝价值。
为了换取中国的初步承诺,来购买更多美国农业(及其他)的商品,并在智慧财产权与人
民币方面适度让步,美国同意保留另一份价值1600亿美元的中国出口关税,并对部分在(
2019年)9月1日所述的关税实施了提前交割。
对投资者而言,好消息是该协议避免了新一轮的关税,否则,美国与全球经济将陷入衰退
,全球股市也将崩盘。坏消息是,这仅仅是在一个更广泛的战略竞争(包括贸易、技术、
投资、货币和地缘政治问题)中所出现的又一个“暂时休兵”。大规模关税将继续存在,
如果任何一方不履行承诺,升级很可能会重新开始。
结果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广泛的中美脱钩或将加剧,这在科技行业几乎不证自明。
美国认为,中国寻求在包括人工智能、5G、机器人、自动化、生物技术和自动驾驶汽车在
内的前沿技术领域实现自强,进而取得主导地位,这是对美国经济和国家安全的威胁。在
华为(5G业务)以及其它中国科技公司被列入黑名单后,美国将继续努力围堵中国科技产
业的增长。
同时,资料与资讯的跨境流动也将受到限制,这引发了人们对中美之间“分裂网(
splinternet)”的担忧。
由于美国加强了审查,中国在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已经比2017年下降了80%。如今,新的
立法提案可能会禁止美国公共养老基金投资中国企业,并限制中国企业在美国的风险投资
,并迫使部分中国企业从美国证券交易所彻底退市。
对于在美中国学生及学者,美方也开始愈发地持怀疑态度,担心其可能会窃取美国的技术
诀窍,或直接从事间谍活动。中国方面,将越来越多地寻求规避美国所控制的国际金融体
系,并保护自己免受美国的美元武器化。为此,中国可能计画推出一种主权数位货币,或
者是西方控制的全球银行间金融电信协会(SWIFT)跨境支付系统的替代品。它还可能尝
试将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角色国际化,这两个成熟的数字支付平台已经取代了中国国内的
大部分现金交易。
最近的事态发展显示:在上述方面,中美关系正发生著更广泛的转变,并正在走向去全球
化、经济与金融碎片化,以及供应链的割据化。
2017年的白宫国家安全战略与2018年美国国防战略,均将中国视为必须围堵的“战略竞争
对手”,从港台,再到东海和南海,亚洲各地都在酝酿着两国之间的安全紧张局势。美国
担心中国放弃了之前“韬光养晦”政策,开始转向进一步的“扩张主义战略”。与此同时
,中国也担心美国正试图围堵崛起,并否认其在亚洲对安全问题的合理关切。
竞争将如何演变还有待观察。但几乎能够肯定的是:毫无约束的战略竞争,将最终导致冷
战升级为热战,并给世界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但可以确定的是,老旧的西方共识是空洞的,根据旧的共识,希望国家允许中国加入世界
贸易组织(WTO),并适应崛起,将迫使中国成为一个更开放的社会,拥有更自由、更公
平的经济体。
然而,当前的中国并非如此,反而进一步加大了对某种与自由公平贸易原则不相容的打击
力度,也就是一种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如今,中国正利用日益增长的财富来展示其军事实力,并在亚洲乃至世界各地发挥影响力

因此,问题在于,除了不断升级的冷战,是否还有其它明智的选择。一些西方评论家,如
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Kevin Rudd),提倡“有管理的战略竞争”,也有人表示中美关
系是建立在“合作竞争”的基础上的。
同样,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札卡里亚(Fareed Zakaria)建议:美国应对中国
恩威并重,这些,都是同一理念的变体:中美关系发展应该包括在某种领域的合作,尤其
是涉及气候、国际贸易和金融等全球公共产品的领域,同时,也要接受在其他领域会有建
设性的竞争。
当然,问题出在美国总统川普(Donald TRump),他似乎不明白,与中国进行“有管理的
战略竞争”需要与其他国家进行真诚的接触与合作,为了取得成功,美国需要其盟友和合
作伙伴密切合作,将其开放社会、开放经济的模式带入21世纪。对于中国的“集中式”的
国家资本主义,西方可能并不喜欢,但后者必须整顿好自己的内部结构。
西方国家需要实施经济改革,以减少不平等,防止破坏性的金融危机,以及进行政治改革
,以围堵民粹主义者对全球化的反弹,同时仍要维护法治。
不幸的是,当前的美国政府缺乏这样的战略眼光。
维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狭隘主义的川普显然更倾向于对抗美国的朋友和盟友,让西方
陷入分裂,无力捍卫和改革它所创造的自由世界秩序。
中国可能更希望川普在2020年连任。从短期来看,这可能是个麻烦,但是,如果有足够的
执政时间,他将摧毁构成美国软实力和硬实力基础的战略联盟。
就像现实生活中的《战略迷魂》(Manchurian Candidate)一样,川普将“让中国再次伟
大(Make China Great Again)”。
───────────────────────────────────────
标题: GDP视角:不断下降的投资意愿 让中国经济引擎失速
文章来源: (须有正确连结)
https://www.upmedia.mg/forum_info.php?SerialNo=78640
张军(Zhang Jun) 2020年01月02日 07:00:00
即便6%的成长率能让中国经济每年的增量超过25年前的GDP总量,这是许多评论家面对经
济降速时习惯拿出来安慰自己的一个理由,但这仍会使中国的人均收入成长速度慢于先前
。对于一个在中等收入陷阱周围徘徊的国家而言,这不是好兆头。
中国很可能在2019年看到过去20年来最低的GDP成长率,这个可能性让一些经济学家开始
担忧2020年的风险到底会有多大。由于成长显著放缓,在中国,来自企业家和商业界的抱
怨和悲观情绪到处可见,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已捉襟见肘,但仍将面临越来越困难的财政
形势。
有人断言,“2019年可能是未来10年最好的1年”。有意思的是,近期,中国经济学家对
此一局面是否值得担忧,仍然分歧严重。大多数经济学家坚持认为6%已是中国(经济)成
长潜力的上限,未来不可能维持这个水准。这个看法得到较多人的认同,那是因为中国缓
慢的结构改革让他们相信未来强劲的成长不可能在现有的体制中发生,除非更加从事更多
分散化和自由化的经济活动。
这意味着更多的经济决策需要由市场企业家和银行家,而非政府。是的,中国要解决长期
结构性的问题刻不容缓,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目前的状况可以置若罔闻。
事实上,熟悉情况的观察家应该知道,中国经济的现状并不是意料之中,就在2011年,中
国的GDP成长率还保持了9.6%,但最近已下降至6%。这当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先举个例子。2019年以来中国各城市的猪肉零售价格涨了3倍至4倍,推动了中国的CPI,
在很多人看来,这简直不可思议,除非猪的饲养数量持续减少。
中国国家统计局的前高官撰文指称,是的,这正是中国正在发生的,出于对环保的问责,
地方政府官员趋于选择粗暴关闭农民的分散养猪场,事实上,过去这些年,因为自上而下
的环保达标和对空气品质的要求,制造业的中小企业大多数也受到来自政府的压力而关闭
。在北京及周边地区,人们常以雾霾发生率来判断政府政策的随意改变。这正是中国面临
的朝令夕改的政策和政府治理问题。
这些年来,愈演愈烈的现象是,中国领导人宣导环保和永续发展思想会被政府的政策制定
者们加以量化,并层层分解到下级政府,成为指令性计划,要知道,中国的治理体系有助
长、放大此一做法的趋势。
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因为受政治的驱动,上级对下级环保指标的考核会使地方官员在推
动经济成长上变得保守,制定并满足于更低而不是更高的GDP成长目标。过犹不及的政策
在处理金融风险方面体现的更为典型。
2016年以来,尽管货币政策表面上维持中性的基调,但中国领导人对债务的担忧被决策者
很快转变成“釜底抽薪”的权宜政策,同时迅速在银行、金融部门演变成暴风骤雨式的信
贷收缩。
这一行动造成经济中的流动性大规模抽出,实体经济中大量的投融资活动(包括房地产)
受到冲击,私人企业尤甚。
结果就是,虽信贷超常扩张现象得到控制,但由于名义GDP增速迅速恶化,中国的M2/GDP
的比重并无逆转趋势。有意思的是,数年前,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初,这些企业曾被指
令要求必须接受来自银行给予的更多信贷。
朝令夕改的政策扰乱了投资者的预期和信心。不断下降的投资意愿让正在成长的中国经济
引擎失速,这看上去要比债务拖累严重多了,最近的坏消息不断,即使是那些大名鼎鼎的
网络公司,也开始裁员。
而且,给定中国经济长期存在明显的结构性问题,就体现在政府治理中特有的政商关系中
,这些短期过犹不及的政策非但没有缓解,反而可能强化这些结构问题。
显而易见的是,无论是指令性的环保政策还是严厉的权宜政策,没有效率的国有企业可以
毫发无损,不受保护的私人企业则受到冲击而艰难度日。这与结构改革的方向背道而驰。
所以,会产生紧缩效应的结构调整政策在中国事实上并不能产生改善结构的目的,反而因
为过多的政府干预,更伤害大量私人企业和市场的信心,保护国有企业。以往较为宽松的
宏观政策,尽管可能导致信贷与债务的成长和宏观不稳定,但它们却是干预最少的政策,
反而可保持较好的成长记录。
对中国而言,或许不会有最优的和两全其美的政策组合,但次优的政策看来是要偏向宽松
的,因为毕竟更有效率的经济活动在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条件下,才可能维持下来。
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政治上对旨在纠正错配现象的结构改革风险承受能力才能提高并
获得社会更多支援。
中国政府不仅需要有结构改革的紧迫感,也需要知道改革推动所需要的宏观条件。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