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俄国侵华史-东北之外为何有个犹太自治州

楼主: laptic (无明)   2019-09-15 16:06:25
https://www.storm.mg/article/1648899
刘燕婷 2019-09-15 07:10
(笔者按:本文中的俄文等外文,皆已音译为拉丁文字)
https://i.imgur.com/pVxIkEk.jpg
比罗比詹是俄罗斯犹太自治州首府,图为比罗比詹的火车站广场。(取自维基百科共享资
源)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的五个行政区接壤,由西至东分别是:外贝加尔边疆区(Zabaykalsky
Krai)、阿莫尔州(Amur Oblast)、犹太自治州(Jewish Autonomous Oblast)、哈巴
罗夫斯克(Khabarovsk)与普列莫尔斯基区(Primorsky Krai),其中犹太自治州不仅是
俄罗斯唯一的自治州,也是世上唯二的官方犹太领土之一,另一处则是中东的以色列。
综观犹太自治州的历史,其可说是俄国侵吞中国东北背景下,与其国内犹太政策相应而生
的产物。自1858年的《瑷珲条约》始,中间经历了1928年的犹太移民潮、二战、以色列建
国与冷战,再到2019年10月即将完工的同江中俄跨江铁路大桥,这块土地既照见中俄的边
境冲突史,也回荡著在俄犹太人、东北中国人的流离悲歌。
犹太自治州的土地由来
犹太自治州(Jewish Autonomous Oblast,简称JAO)的所在地本是大清所有,直至1858
年《瑷珲条约》、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后才被沙俄并吞,俄方史书称其为"Prisoye-
dineniye Priamur'ya i Primor'ya k Rossii",意即“阿莫尔与滨海边疆区并入俄罗斯
”。然而回顾中俄在东北的竞逐,其时间点却远早于此。
1582年,俄国征服西伯利亚汗国(Khanate of Sibir,又名Khanate of Turan),吹响了
东扩的号角,并于1643年抵达鄂霍次克海沿岸,意图夺取外兴安岭(斯塔诺夫山脉)与黑
龙江流域(黑龙江的俄语名为阿莫尔河,俄语:Reka Amur,满文:sahaliyan ula,其中
“阿莫尔”一词出自通古斯语系字根)。而该处自12世纪以来,便已由女真人统一各部,
建立了金朝。其灭辽伐宋,一度成为一方霸主,却在百年之后为蒙古铁蹄所吞噬。1616年
,出身建州女真的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西老城)称汗,建立“后金”,
意在延续女真人的金朝霸业,从而开启了入主中原的讨明进程。1635年,努尔哈赤之子皇
太极改族名为“满州”,并于来年改国号“后金”为“大清”,这便是满清的肇基。
而当俄国于1630年代末入侵黑龙江流域时,满人正为入主中原而战,故较无暇北顾,俄国
派来的哥萨克军团于是大举屠杀当地的满人、达斡尔人与鄂伦春人,“罗刹”之名不胫而
走;同时其也派出探险队测绘水域与海岸,以为经营该地做准备。然而当清朝在中原站稳
脚跟后,便腾出余力回扫北巢,俄国的势力遂寸寸北退,双方于是进入漫长的缠斗期。在
这段过程中,清廷不只用了归降的台湾明郑海军将领,也借助朝鲜军队之力,故朝鲜史书
上有“罗禅征伐”(Naseon Jeongbeol)一词,指的便是孝宗时期支持清朝的征俄行动。
1685年清军攻下雅克萨城(俄语名阿尔巴津,清史稿中称阿勒巴沁),部分俄军退至涅尔
琴斯克(中文名尼布楚),剩余部队则与清军来回争夺雅克萨城。缠斗多年后,双方终于
在1689年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俄语名《涅尔琴斯克条约》),条约规定中俄以额尔古
纳河、斯塔诺夫山脉(外兴安岭)为边界,俄国势力至此被完全隔绝在黑龙江(阿莫尔河
)流域外,多年的苦心经营可谓付诸东流。
然而滑铁卢的滋味虽不好受,但一百多年过去后,俄国对此处的执著却有增无减,并终于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卷土重来。1858年,俄国趁清廷忙于应付英法联军而焦头烂额时,派
出哥萨克军团兵临城下,胁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下《瑷珲条约》,进而侵吞中国黑龙江以
北、外兴安岭以南约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并将乌苏里江以东之地画为中俄共管区,随后
又在1960年强迫中国签下《中俄北京条约》,正式并吞乌苏里江以东的土地。短短两年内
,中国东北150万平方公里尽入俄国之手,且几乎得来不费吹灰之力。
而俄国在夺得此地后便派遣阿莫尔哥萨克军团进行军事殖民,在拓垦定居点的同时戍守阿
莫尔河(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沿岸,并于1899年开始了由赤塔到海参崴的西伯利亚大铁路
建设工程,意图巩固远东地区;日后成为犹太自治州首府的比罗比詹(俄语:Birobid-
zhan)便是中途停靠站之一,但此时这块土地上还没什么犹太人口,多是哥萨克军团、通
古斯民族、朝鲜人、哈萨克斯坦人与中国农民。
由国际政治视角观之,黑龙江(阿莫尔河)与外兴安岭(斯塔诺夫山脉)的领土流转可谓
帝国竞争的结果,首先是俄罗斯帝国向远东地区扩张,进而挤压到清帝国的版图;其虽一
度被逼退,却又趁大英帝国与法兰西殖民帝国侵略清帝国时趁火打劫,终于夺下此处,后
更于八国联军时发起海兰泡惨案与江东六十四屯大屠杀,再加上海参崴等地的屠华行动,
阿莫尔地区的华人几乎全被屠戮殆尽,遇难人数超过20万。
而一向将东北老家当作满人龙兴之地,并限制汉人进居屯垦的清帝国,也因俄罗斯帝国的
进逼而改变政策,转而开放汉人大举移民实边,催生了"闯关东"的高潮,截至1931年九
一八事变,共有数百万关内农民移居东北。无独有偶,俄国在经营远东时,也用上了类似
的思维,犹太自治州便是为了防堵中国重夺故土的战略设计,但为何选择让犹太人充当“
移民实边”的角色,这还得从俄国的犹太政策谈起。
为战略服务的犹太乌托邦
在俄犹太人的历史可追溯至西元7世纪,目前则以10世纪移民而来的阿什肯纳兹犹太人(
Ashkenazi Jews)占多数。自18世纪始,帝国版图扩及波兰与立陶宛,而因为这些地区中
也有为数不少的犹太人,故中央为统治之便,实行了民族压制政策,限制犹太人居住地,
并打压其投票权,更在克里米亚战争后大举同化犹太人,强迫许多犹太男童改信东正教。
188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遇刺,虽然凶手是左翼恐怖组织民意党(Naronaya volya
),但犹太人却被继任的亚历山大三世当作替罪羔羊,在官方论述中被描绘成“基督杀手
”、“斯拉夫基督徒的压迫者”,因而引发了俄罗斯西南(乌克兰与波兰)的反犹大屠杀

这场大屠杀持续了3年,却又在20世纪初卷土重来。虽说俄国当局曾想控制爆乱的幅度,
但其立场摇摆不定,往往时而取缔、时而默许。这段血腥岁月在犹太史上被称为“南方风
暴”,不仅导致200多万名犹太人逃离俄罗斯,更逼使在俄犹太人投身反帝制的左翼组织
,例如“崩得”(立陶宛、波兰和俄罗斯犹太工人总联盟的简称,崩得为俄语简称Bund的
音译)与布尔什维克党。南方风暴后来更成为激发犹太复国主义的关键之一。
而正因犹太人与布尔什维克的结盟,使其在革命成功后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虽说犹太教
与布尔什维克的无神论意识形态相冲突,但列宁为获取少数群体的支持,并吸引海外犹太
侨民的经济援助,故对犹太人相对友善。自南方风暴以来,在俄犹太人便对“犹太问题”
有三种立场,一是坚持要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国家;二是希望建立犹太国家,但巴勒
斯坦只是选项之一;三是在多民族国家内取得犹太人的自治权,成立一个以民族文化自治
的独立行政单位,而这条路线便是1921年KOMZET的成立背景。
KOMZET是俄语Komitet po zemel'nomu ustroystvu yevreyskikh trudyashchikhsya 的简
称,译成中文就是“犹太人农业定居委员会”,其短期目标是让失业与流离失所的犹太人
安顿下来,为其分配耕地与集体农庄,并由政府提供牛、农具、医疗卫生服务;长期目标
则是要实现其革命前的第三条路线理念,让犹太人在苏联内部拥有准国家的领土,算是对
犹太复国主义势力的交代。
KOMZET一开始选定了克里米亚作为犹太自治州的所在地,主因在于该处的犹太社群庞大、
历史久远;然而这个提案却被浇了一盆冷水,一来当地的犹太历史有多长,反犹情结就有
多深,苏联才刚把一些犹太人迁过去,就遭到当地的强烈反抗;二来史达林本身具有一定
的反犹情结,故不希望白白浪费一块好地给犹太人住。而当时苏联的远东边境极度不稳,
不仅中国亟欲收复故土,日本也在一旁虎视眈眈,该处人口又十分稀少,故KOMZET的领导
彼得·斯米多维奇(Pyotr Germogenovich Smidovich)便向史达林建议:“不如让犹太
人去那吧!”双方自然是一拍即合,荒凉的比罗比詹因而雀屏中选。
犹太自治州听上去十分高大上,但说穿了就是一片荒芜的边境缓冲带,而非政治中心。该
处遍布丘陵与小山,其上皆是橡树、雪松等原始林,地面还暗藏沼泽,苏联选择此地完全
是基于战略因素,而非民生考虑。在俄犹太人知道这件事后当然十分不满,政府只好打出
“屯垦送地”的大旗,允许当地实行土地私有制,故在1928年终于有654名犹太人抵达该
区,建立地一个集体农场,却马上就遇到了洪水与炭疽病疫情,一年内便迁走了一半的人

然而正因犹太自治州的开发步履维艰,故苏联在宣传上下足了工夫,其首先出版了许多意
第绪语(阿什肯纳兹犹太人的主要语言)书报与小说,将比罗比詹描绘为犹太人的社会主
义乌托邦,更把意第绪语塑造成“无产阶级的语言”,并将希伯来语贬为“资产阶级的语
言”。1936年的电影《寻求幸福的人》(Iskateli schast'ya)也是此时的宣传产物,片
中描绘一个犹太家庭在迁到比罗比詹后,如何透过自身奋斗,实现幸福人生,并趁机为苏
联政策做了些宣传:
1.苏联终结了犹太人的贫困
2.犹太人在苏联引导下,成为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务实农民
3.苏联终结了落后的宗教社会制,带给犹太人更好的社会主义制
4.世俗的社会主义文化有助于舒缓犹太人与其他民族的宗教文化矛盾
由于此类宣传多不胜数,故当地的犹太人口终于在1937年突破2万,并于二战后吸引到某
些德国犹太侨民,成功来到4万大关。
然而好景不常,1948年史达林开始了反犹大清洗,导致苏联犹太人大举移民,犹太自治州
的乌托邦角色不再,人口自然也急遽下降,根据2010年的俄罗斯人口大普查(Vserossiy-
skaya perepis' naseleniya 2010 goda),在整个犹太自治州人口176558人中,俄罗斯
人就占了93%(160185),第二名的乌克兰人占了3%(4871),第三名的犹太人只有1%
(1628),其余3832人则无法确定种族。此地主要语言是俄语,而虽然小学中仍有意第绪
语课程,但现在只剩老一辈的犹太人能说。俄罗斯虽想努力追回在苏联时期迁走的犹太侨
民,却劳而无功。
何去何从的犹太自治梦
回顾苏联成立犹太自治州的两大初衷,一是为了获取犹太复国主义势力的支持,二是为了
防范中国而移民实边,然而时移世易,这两大目标早就没了当日的环境与条件。史达林的
反犹大清洗标志着共产党与犹太复国主义势力的决裂,犹太人也逐渐认清苏联的真面目,
其实就是披上社会主义外壳的沙俄,只是以前名为南方风暴的大屠杀,现在改成了具有资
产阶级话语的大清洗。
而俄国与中国的关系更是经历了百转千回的变化,中苏虽一度交好,但中国东北的边界纠
纷始终存在,双方还是朋友时,往往睁只眼闭只眼就过了,但两国关系一恶化,便容易闹
上台面成为军事冲突,1969年的珍宝岛事件即为一例。1991年,江泽民出访苏联,与戈巴
契夫会面,双方签订了《中苏国界东段协定》,希望能解决60年代以来的边界争端,并完
全划定中苏边界,没想到苏联在签约4个月后即告解体,故后续又于1994年、1997年、
2004年签署更多划界协定,中国虽取回些许土地与岛屿,但这与《瑷珲条约》、《中俄北
京条约》中丧失的领土相比,实在微不足道,但尽管如此,普京在当时仍承受了“丧权辱
国”的骂名。
目前中俄之间已有三条跨境铁路,2008年双方又签署了同江铁路大桥专案(俄罗斯称阿莫
尔桥项目),届时黑龙江省同江市将能与俄罗斯犹太自治州直接对接,属中俄第四条跨境
铁路,并将于2019年10月通车。曾经为了防堵中国势力而存在的犹太自治州,如今俨然成
了中俄交流的口岸。
2007年的光明节,犹太自治州政府在比罗比詹打造了世界上最大的犹太烛台像,并呼吁世
界各地的离散犹太同胞回乡探亲;然而到了2013年,却有官员提议将名存实亡的“犹太”
自治州与旁边的哈巴罗夫斯克或阿莫尔州合并,最终没有实行的原因除了居民反对外,也
与合并的法律归属有关,即俄罗斯宪法是否允许合并,又此合并案是否须全民公投,讨论
下去错综复杂,最后只好不了了之。
这段挣扎像极了犹太自治州的命运,当初基于国际因素与国内需要,一群犹太人被推到了
中俄交锋的前线,但当自治州失去所有成立的条件后,却又不知何去何从,只好搁著不理
。犹太自治的美梦,恰似那矗立在寒风中的光明节烛台像,高大壮观,却乏人问津。一阵
呼啸过去,风中依稀回荡著先民的呐喊,除金戈铁马的铿锵外,还有那被大肆屠戮的鲜血
与哀鸣。
*作者为《中东研究通讯》专栏主笔。
作者: aitela (aitela)   2019-09-16 08:13:00
中国一点都不能少!俄国抢走的例外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