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科技视角:无法重设、很难纠错 生物识别

楼主: psw788 (隔墙的爱情)   2018-07-29 13:01:36
《大家论坛》科技视角:无法重设、很难纠错 生物识别技术恐成诅咒
上报
https://goo.gl/pyzk3w
近年来科技发展不仅彰显出大数据的好处,更凸显其为隐私、公民自由和人权所带来的风
险。这个问题表现得最为迫切的莫过于大数据的最新来源:我们的身体。
世界各地的执法机构正在建立、使用能从生物识别指标辨识个体的技术,包括我们的脸孔
、指纹、DNA、声纹、虹膜和走路姿态。这些独一无二的身份标记长期用于护照和边境海
关,而且还有不少其他用途。
多年以来,我们允许政府和企业在我们申请驾照、旅行签证、入籍和从事某些特定工作、
甚至仅仅在去游乐园时搜集、分析我们的生物识别指标。我们越来越多地使用指纹、刷脸
来解锁智慧手机、登机和支付购物费用。
“数位身份证系统”赋予印度贫民官方人格
防盗的作用显而易见:如果手机、汽车或机票只能用于合法的所有者,那么盗窃又有什么
用处?最重要的是,生物识别技术可以防止我们的身份被盗。
这是支撑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生物识别专案的理由,该项目是一个影响超过10亿印度人的多
模式解决方案(包括虹膜、指纹和刷脸)。Infosys公司董事长尼勒卡尼( Nandan
Nilekani)离职后,创建Aadhaar数位身份证系统,他骄傲地宣称,透过使用Aadhaar,可
清除政府补贴领取名单里的重复和虚假身份,该系统能为印度政府节省90亿美元。
多亏有了“数位身份证系统”,超过5亿人的数字身份证连结至其银行帐户,允许政府得
以没有欺诈、盗窃,以及因突然出现的现金流而伴随出现的男性酗酒、家庭暴力(这对女
性非常重要)情况下,处理超过120亿美元资金。
对生活在连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偏远村庄、贫民窟的许多印度穷人来说,数字身份证赋予他
们官方人格——就像已开发国家的出生证、社会安全号码一样。
不过,生物识别技术加深了杰瑞米·班塞(Jeremy Bentham)所谓“全景监狱”(
Panopticon),即处处充满监视的反乌托邦景象的可能性。中国从不费心隐藏其利用生物
识别技术和人工智能来管理民众的意愿。鲜为人知的是自由民主国家对生物识别技术的高
阶应用。
英美运用脸部辨识技术、声纹纪录预防犯罪
在美国,乔治城大学法律中心的“隐私与技术中心”(Center on Privacy & Technology
)在2016年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超过1.17亿美国人——几乎占美国成年人口的一半——
其脸部图像已经被保存在美国执法单位数据库,其中有些只有联邦调查局(FBI)才可以
使用。海关及边境保护局8月将在美国8座城市机场营运的大规模生物识别出境计画,开始
使用一项新的人脸识别技术。
在英国,1250万人的脸部图像被储存在全国员警数据库(NPD),其中数十万人未曾有过
犯罪纪录。海关及税务局(HMRC)已经在从未取得同意的情况下收集了500多万条声纹记
录。这违反了2012年英国高等法院裁决,该裁决指示内政部删除未经指控或无罪释放的被
拘留人员的脸部、语音生物识别信号,这与要求删除DNA和指纹的法律是一致的。
搜集、储存民众生物识别资讯导致民众和国家间的关系出现根本性变化。人们曾普遍接受
“无罪推定”,但现在,我们在前英国内政大臣路德(Amber Rudd)恶毒的话语中都成了
“未被定罪者”,就是尚未被发现犯罪的民众。
上述转变已经受到了挑战。在英国,南威尔斯、伦敦警察局因为使用自动脸部识别技术分
别面临来自自由党、民间维权机构“老大哥监察”(Big Brother Watch)提起的诉讼。
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已放弃试验亚马逊名为Rekognition的脸部识别软件。
生物辨识资料可被窜改、不当利用
印度的生物识别系统同样面临法律挑战。虽然政府规定数位身份证系统为自愿注册,但对
需要使用政府服务、开立银行帐户或签署手机合约的民众来说却具有强制性。在最高法院
裁定“隐私权...[是]生命及个人自由权的内在组成部分”之后,2017年,强迫印度人使
用数位身份证系统被视为非法。法院维护了政府出于国家安全、预防犯罪、社会福利等令
人信服的理由而限制隐私权的权利,但政府行为必须合理,而且必须对应于所需达到的目
标。
更令人担忧的是数位身份证系统不安全。2018年1月,《印度论坛报》记者仅花500卢比(
不到8美元)就取得登录名、密码,进而能够查询系统中所有人的姓名、地址、邮递区号
(PIN)、照片、电话号码和电子邮件。只要再多付300卢比,记者就可以打印、开始使用
任何人的专属身份证影本。
多年来美国发生大规模资料泄密事件,包括涉及(Target)、雅虎(Yahoo)、领英(
LinkedIn)、英特尔(Intel),以及联邦政府人事管理办公室,以及像脸书(Facebook
)、Google等公司将私人资料交给开发商、其他协力厂商的报导几乎没有导致任何具体的
改变。这或许反映仍然缺乏动机,尽管上述违规行为造成了耗时、令人厌烦的身份诈欺,
但任何财务痛苦最终落在银行、信用卡公司上。
如果我们的生物识别资料遭泄露,情况则不同,不同于用户名和密码的是生物识别资料无
法重新设定。不仅如此,纠正错误也更加困难。如果与其他(包括金融、职业和社会)资
料搭配使用,我们的生物识别资讯可以被输入算法,并剥夺我们的贷款、医疗保险、工
作,猜测我们的性取向或政治偏好,并预测我们犯罪的可能性,而这一切我们却可能完全
不知情。
拥有独一无二、无法伪造的身份可能是一种福气。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很多情况下它也会
变为一种诅咒,我们必须对此严加防范。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