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艳青.习近平政府的外交战略
http://www.sinchew.com.my/node/1550023
“战略”是指一个行为体从全局考虑出发以实现自身整体目标的长远规划。“外交战略”
则是指一个国家为了维护和实现本国利益,从全局出发所制定的在对外交往过程中的长期
总体方略。一个国家政府所制定的外交战略首先基于它对世界总体局势的判断以及对自身
在国际格局中的定位。这种认识和定位加上一段较长时期的总外交行动方略,就构成了“
外交战略”的有机整体。
2012年11月习近平主政以来,从发出“中国梦”的号召到提出“一带一路”的发展倡议,
新一届中国政府的外交战略逐渐成型。2012年11月29日,中共十八大闭幕后不久,习近平
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时提出“中国梦”,其核心内容是“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不久之后,习近平在访问美国、俄罗斯、澳洲等国家时不断强调
这一理念,逐渐为国际社会所了解和熟知。在中国政府和众多学者不断对“中国梦”内涵
的阐述和解读中,该名词已经成为十八大之后中国发展的总体指导思想,在中国的对外交
往方面,“中国梦”成为中国政府新时期的外交新理念——“中国梦”是坚持和平发展、
坚持合作共赢、参与全球治理的梦想,是推动建设公正、民主、和谐的世界秩序的梦想。
然而,“梦想”并不能作为实践的方略,最多只是一个外交方面的指导思想或者是努力方
向。习近平政府在外交战略方面的新的突破,直到“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才开始逐渐成
型。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
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此后中国政府不断强调和拓展解读,逐渐引起国
际社会关注。
之所以说“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政府的总体外交战略,是因为:首先,“一带一路”建立
对世界局势是总体“和平和发展”的判断上;其次,该倡议的提出隐含了中国对自身的一
个战略地位——中国是一个谋求继续发展的发展中大国;第三,“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
有着明确的战略目标——在欧亚大陆建立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
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实现中国自身和其他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第四,在对外交
往方式方面,该倡议强调经济发展为主导,同其他国家积极开展双边外交,也主张强化多
边合作机制作用。总而言之,“一带一路”虽然是中国政府作为一种国际合作发展倡议提
出,但是已经包含其新的外交战略——在较长时期内,以经济外交为突破,坚持“和平崛
起,有所作为”总体外交方略。
其实,习近平时期的外交战略同邓小平时代开始的和平发展外交战略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
化。首先,对时代主题的总体判断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从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到2015
年9月习近平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的发言,都一再表明其对于国际环境的判断——“环顾世
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两大主题。”其次,对于中国的定位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
。中国经济总量虽然庞大,但是中国政府清醒的认识到自己国家无论人均GDP还是地区经
济的平衡状态以及社会福利水平都与发达国家无法相比,因此在国际社会中坚持自己是发
展中国家。这其实表明中国政府在国际交往中摆脱了革命时期的意识形态影响,而以发展
作为主要任务,为自身发展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为主要外交目标。第三,主要的外交方式
没有根本的变化。
中国仍然坚持不结盟的外交原则。在2015年9月的联合国会议期间,习近平表示中国要“
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不过,习近平政府的外交战略根据中国所面临的国内国际局势变化,增添了新的内涵。
首先,对于时代主题和国际局势的判断增加了新的内容。虽然中国领导人坚持“和平与发
展”的时代主题判断,对世界局势保持乐观态度,但是也更加强调“要充份估计国际矛盾
和斗争的尖锐性”,日益关注到对国际和平的诸多挑战— —局部动荡、恐怖主义、重大
传染性疾病、南北差距、难民问题等等,充满强烈的忧患意识。其次,根据中国自身实力
的变化主动提出承担更多地国际义务,对于营造和平国际环境开始更多地引导,“一带一
路”倡议的提出以及亚投行的成立,明显是对邓小平时期“韬光养晦,决不当头”的战略
有所调整。第三,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国家利益的多元化不断增强,中国外
交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承受压力和化解压力逐渐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一个重要特征
。中共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国政府多次强调守底线原则——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
决不放弃正当权益,决不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不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这种强调,
是外交方式趋于强硬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