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长,请耐心看完再作回答!!拜托,别跳针开地图砲)
最近听闻地方有人想扩大高铁特区像菁埔、竹北一样,
很像当年苗栗、彰化、云林高铁站的既视感,
在很多地主、民代、投资客、建设公司、房仲簇拥下,
房价、租金、物价上涨,但是产业不投资、薪水不涨,
只是加速人口外流。
不举其他县市,看看你们礁溪,
雪隧通车后,流动人口变多,
来了很多营造业、建设业、观光业、饭店业、房仲业,
但是人口有增加吗?薪水有变好?
根据礁溪户政事务所截至112年2月13日的更新资料:
95年36059人(雪隧通车950616)
.
.
.
110年35047人
111年34800人
所以雪隧通车后,
礁溪总体人口没有正成长,
还因为高租金、通货膨胀压力,
加速人口外流。
除了从事房仲外,
礁溪很少有月薪破5万就业机会,
不像竹北生医园区的生科硕毕月薪破5万,
竹科、中科、南科的理工硕毕月薪破6万,
更别说IC设计公司硕毕新鲜人月薪破9万,
有非常大的鸿沟。
接下来我想分享一些各位没想到的观点,
我敢说宜兰历年来的县市长首长、民代、官员、地方派系、民众,
都不曾思考过的观点,大家好好沉思。
假如想要促进产业投资发展,
应该要先了解产业的制程/发展模式,
不是盲目圈地设科学园区、产业专区,
就会有科技厂商/生医厂商来投资,创造就业机会。
举半导体产业的晶圆代工厂(foundry)为例,
为何晶圆代工厂旁边都会有光罩厂(mask corp.)?
因为IC设计产业的最后一道制程就是要开光罩,
才能去台积电、联电、力积电、世界先进投片生产啊!
同样要发展生医/生技产业,
应该要符合前店后厂(front shop, back factory)发展模式,
参考竹北生医园区、长庚生技园区,
甚至仿造日本、韩国、香港、新加坡的模式,
把医学中心设在高铁站、捷运、机场旁边,
然后生技/生医园区设在离医学中心路程不远的位置,
这样产品研发、品保、确校、认证、运输才会有经济效益,
同时也衍伸很多生医产业的商办大楼、住商大楼需求。
https://i.imgur.com/fi3b9kM.jpg
(图片在竹北高铁站附近拍摄)
就像当年苗栗高铁特区找远雄、中国医来投资设医院,
还设置产业专区想要发展生医产业,
但是错误的土地规画配置,
完全不符合前店后厂概念,人家根本不会想投资。
另外1小时1班的高铁,跟10分钟一班的高铁,
概念差很多,
因为错过这一班再等1小时/10分钟,
会有非常不一样的衍伸商务需求,
更不会有台北/台中/高雄的直达车,
通通都是没有经济效益的全程车。
其实不只苗栗高铁特区,
甚至台中、嘉义、台南、高雄高铁特区周边发展快二十年,
旁边也有很多科学园区、产业专区、政府机构,
但是发展依旧荒芜,
没什么人流,也没创造什么高薪就业机会。
不像桃园的菁埔高铁站,
因为附近有国际机场、航空城计画、自贸区,
所以衍伸航空自由贸易港、物流专区、航空城优先产业专区,
再配合机场捷运、高铁站共构,
所以菁埔高铁站才有厂商愿意投资,
设仓储中心、物流中心、研发总部...等,
并且后期政府大举软硬件建设,才发展起来。
同样再举半导体产业为例,
假如对半导体产业生态熟悉的人会觉得很奇怪,
过往台积电大部分芯片制造设在南科,
竹科专精于制程技术的研发,
为何近几年先进制程的制造搬回竹科、
甚至龙潭科学园区,这是为什么?
这个答案,
可以从“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概念作部分解释,
因为这关系到未来企业的营运成本,
除了生产及运输成本外,还包含高额碳税,
这对企业获利影响甚钜,但是很多人都没有想到。
所谓碳足迹是指:
“一项活动或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直接与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未来政府根据这个公式订出碳定价(carbon pricing),
对高耗能排碳企业课征碳税(carbon tax),
以落实联合国环境永续发展政策。
那碳足迹跟半导体产业有何关系?
因为芯片制造过程是高耗能产业,
比如在微影制程(photolithography)用到的DUV/EUV设备,
需要大量电能供应,非常耗电,
而大功率的电能的发电过程对环境造成大量碳排放,
增加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极端气候(extreme weather)。
举台积电来说,因为是国际标竿企业,
所以需重视企业社会责任ESG公司形象,
以符合联合国《气候变迁与能源管理》政策,
方能将产品外销到欧美日等客户端。
在面对全球气候变迁、2050净零碳排政策影响下,
晶圆代工产业未来需要发展节能减碳制程、再生能源产业,
并配合政府缴交高额碳税,
落实环境永续的概念。
包括联电...等许多产业,
现在也在逐步落实相关政策。
在碳足迹的概念下,分有两大面向:
“能源碳足迹”、“运输碳足迹”,
因此未来晶圆代工产业发展趋势为:
就近生产、节能减碳、循环利用。
以上面三个概念为宗旨,
方便服务客户,同时降低生产及运输成本,
落实永续经营发展,
所以未来晶圆代工产业发展趋势是世界广设晶圆厂。
再回到台积电的先进制程设厂案例来说,
为何这次想把1奈米制程设置在桃园龙潭?
不是设置在高雄?
虽然高雄给允台积电很多设厂的优惠,
但是高雄不适合发展半导体产业有三大原因:
第一、没有IC设计公司、IDM系统厂;
第二、没有相关半导体产业链;
第三、没有可仓储、运输芯片的航空物流港。
其他像是地主、建商、房仲、投资客圈地,
也是原因,
就跟竹北生医园区近几年周边厂商想外移一样,
甚至还跑来宜兰科学园区寻觅土地,
因为房价、租金上涨,
所以厂办、商办成本过高,
压低企业经营的利润。
而桃园龙潭科学园区旁边就是台积电先进封装测试三厂,
假如台积电未来1奈米芯片生产完成,
可以就近到先进封装测试三厂进行封装测试,
避免芯片暴露在长途公路运输风险,影响品质稳定性
也可以省下许多运输时间,因为时间就是效益,
更可以降低芯片生产制造上的运输碳足迹。
所以1奈米制程设在龙潭方便运输,就近封测,
封测完后,可以直接运往航空港的仓储中心给客户,
像辉达(NVIDIA)、超微(AMD)、华硕(ASUS)....等,
都在桃园航空城设有仓储中心,
更可以节省运输时间、降低运输碳足迹,
也会为台积电减少运输成本、节省碳税。
宜兰高铁特区要发展像桃园菁埔高铁特区,
附近没国际机场、没仓储中心、没系统厂、没相关产业链,
有可能吗?
假如宜兰高铁特区要发展像竹北高铁特区,
附近也没医学中心、医学院、CRO公司、产业协会,
有可能吗?
有可能未来从1小时1班变成10分钟一班的高铁列车?
有可能会有直达台北/台中/高雄的直达车吗?
会有时间效益?运输效益?经济效益?
所以真的还有扩大征收必要?
假如宜兰高铁特区要扩大征收,
还请配合国际企业永续发展政策,
导入‘交通碳足迹’概念,
做可行性评估、环境影响评估。
但是危机就是转机,
配合未来国际碳足迹、碳税的制定政策,
宜兰很适合发展一种新型态的产业,
我先给三个提示:
第一、碳足迹;
第二、京都;
第三、鹿港。
考验看看宜兰的地方官员/民代/县市首长/民众/左胶环团,
有没有大智慧能参透玄机,
能成为历史上的真指标传说人物?
但是我想应该是没有。
假如要发展这个新型态产业,
还是把宜兰高铁站设在宜兰火车站共构比较适合,
设在其他地点都不适合。
配合这个新型产业发展,
未来还可以考虑扩大征收、都市翻新,
参考新竹大车站、台中大车站、嘉义大车站、高雄大车站,
发展《宜兰大车站计画》,
未来每个被征收的用户,
都可以成为小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