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是大兰教
这个礼拜我们推出的谜题内容是
06. 宜兰客家神祉众多的缘由 (客座撰文: 许文忠 先生)
宜兰其实存在相当多隐性而不为人知的客家人,
甚至有不晓得自己是客家人的状况
譬如宜兰游姓,不论是 方游 才游(又称王游) 大多都属于诏安等客家支系
而语言的部分大概到*十六世左右时,仅剩下一人可以以流利客语与祖先对话
(目前游姓大多都是二十~二十五世之间)
无论是方游还是字打不出来被户政事务所改字的才游
有趣的是祖谱上都追溯到周朝的姬姓,
其他姓氏的传说故事也很多都有这样的状况
援引民国45年9月的人口统计资料,
宜兰十大姓氏的排名约莫是:林、陈、李、黄、吴、张、游、杨、简、王
里面除了游姓简姓大多为客家后裔外
李姓、黄姓、陈姓、张姓亦存在部分家族是客家渊源
接着我们把话题拉回到本文
此次帮忙撰文的 许文忠先生是第二次在大兰阳文教谜题推理考究社 客座撰文
许先生非常年轻而有热诚,本文内容质量相当的高,
再请大家不吝给后起之秀多些掌声
(大兰教热烈向外邀文中,强力征求能就谜题列表当中题目解谜的朋友来客座撰文)
本文开始:
06. 宜兰客家神祉众多的缘由 (客座撰文: 许文忠 先生)
文串连结:https://goo.gl/f5mf8M (往下看PTT版本的也恳请帮忙点击一次,好研究流量)
在宜兰,普遍被认为是闽南族群的中心,但在宜兰,做为客籍信仰的三山国王庙以及
客家祠堂,数量远高于桃竹苗等客家县市,高达40多间,其中冬山乡以及员山乡就分别占
了13间及9间,居全台之冠,在宜兰信仰中仅次于土地公庙。令人纳闷的是,在我们一般
的认知中,宜兰是漳州人的大本营,当年随着吴沙入兰的粤籍移民不过一成左右,那三山
国王庙或是一些客家宗祠之数量为何如此之高呢?跟长辈询问的回应大多是,以前这里有
客家族群居住,迁徙之后移居这边的人就自然而然延续香火继续信奉了,成了所谓的庙公
走了庙还在。或是说道以前先民要上山捡柴、狩猎,为了防止原住民出草而拜山神,祈求
生命安全*(注1)。但比较有争议性的是,漳州人本身有开漳圣王,泉州有保生大帝、清水
祖师,平埔族则是有祖灵信仰,彼此都有不同的信仰,直接延用其他族群的信仰当作信奉
,论点上也是匪夷所思的。
事实上福建并非全部都是闽南人,在这当中有些地方还有着为数不少的闽南客裔,如
汀州、诏安、南靖、云霄等,清明节扫墓时,墓碑祖籍是以上几处的都很有可能是福建的
客裔,大家不妨可以留意一下。而员山乡的游氏宗祠(方游或是才游)或是元宵节后扫墓,
拜拜老一辈会有一些禁忌等,种种迹象显示,都是客家族群才有的习俗。
而随着吴沙过来宜兰开垦的移民,在葛玛兰逐渐立足后,1802年,组成九旗首,率
1816人,开始进攻五围(今宜兰市)并取得相当多的土地。而史料中则是记载到粤人分得一
结至九结的地(均位于宜兰市),所以这里可以推断出,当时开垦的移民,甚至入兰的漳州
部分人士中(诏安、南靖等),亦有一定比例的福建客籍移民存在,但这边比较有争议的是
,现今宜兰市并无八结,九结地名存在,所以在此还需考证一下这两个地名是现今何处。
事实上,直到现在,在壮围乡六结姓游底仔,三星乡近山一带以及员山双连埤一带现
今仍有少量的客家族群定居于此,而这部分的客籍移民有别于之前和吴沙入兰的那批,大
多是先人早期从桃竹苗一带,沿着台北乌来,翻山越岭而来的。从不少的耆老回忆或是历
史文献来看,有些人的祖先很可能有具有客籍血统,当然亦有不清楚自己是否有无,而总
括以上观点以及史料,在宜兰,无庸置疑很多人其实是客籍后裔,而且占有一定相当的数
量。
至于客籍为什么在宜兰会式微甚至是消失,可能是因为通婚等因素,在时潮快速变迁
中,闽南文化较强势的情况下,渐渐被同化了,不知不觉中变成所谓的福佬客了(意思是
有客家血统,但不会客语)。反观今日,现在使用闽南话的年轻族群也不多了,可能再过
几百年,闽南话也可能因为普通话的强势,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之中了也说不定,我们希望
多元的文化都能在良性的状况下保存。而百年来,在兰阳平原这块土地上,闽南、客家族
群、葛玛兰族,彼此族群融合,一代接着一代,为兰阳平原这片土地上,增添不少色彩。
*注1:按林正芳老师补述:所以三王有时候会被称为“番仔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