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莲市历史人文观光指南郊外篇:吉安乡(吉野神社遗址.庆修院)
巴哈姆特小屋图文版
https://home.gamer.com.tw/artwork.php?sn=5724914
本篇以上下两部分,介绍吉安乡的历史与景点。吉安乡的地名来自日治时期有名的日本移
民村“吉野村”,因此战后国民政府统治曾取名为“吉野乡”,但感于该乡名日本气息太
重,因此改为吉安乡。
吉安乡在战后初期还是典型的农业乡,人口较少,后来随者花莲市区人口渐多,商业与住
宅地带向市外扩张的结果,人口大幅成长,从1970年的3万人成长到1980年代破5万人,成
为花莲人口第2多的乡镇。2020年吉安乡人口为8万3千余人,是台湾目前人口最多的乡,
甚至远远掏开以“镇”为名的凤林与玉里。吉安乡的北部与花莲市融为一体,已有不输给
西部乡镇的都市机能,虽然仍以“村”为基层行政单位,但早以不能用乡下看待,不过南
部仍保有广大的农村风光,南北发展的巨大落差是该乡的特色。
由于“吉安”的地名来自于日本移民村“吉野村”,本篇所介绍的景点又都跟吉野村相关
,因此本篇上半部首先简单介绍日治时期日本官方移民村的历史(由于历史篇并未详细介
绍移民村的历史,因此本部分也作为历史篇的补充,另外下篇介绍的寿丰乡也有日本移民
村,因此于本篇一并介绍)。下半部则介绍吉安乡的景点,包含吉野神社遗迹与吉安庆修
院。
另外,本篇的日本移民村历史主要参考自张素玢教授所著《未竟的殖民:日本在台移民村
》一书。虽然许多人对于日本移民村的印象来自于后来发生作者出身争议的《湾生回家》
,但张教授的著作才是正统的日本移民村研究,相当值得推荐阅读。
日本在台移民的形成
日本是地小人稠的国家,直到战后初期农民均占人口的大多数,当日本走向近代时,农民
并未因此受惠,大多反而因资本主义成为从属性的佃农,生活十分困苦。由于农村问题在
近代日本始终存在,许多知识分子提出许多解决办法,其中之一便是鼓励农民前往地广人
稀的地方或海外。在台湾尚未被日本统治前,许多日本农民曾前往北海道、美国夏威夷与
西岸等地,但前者在错误的土地政策下,移民仍被沦落为资本家的佃农,后者在美国存有
戒心下,逐渐限制甚至禁止移民。
日本统治台湾后,立即成为日本知识份子眼中移民的新天堂,除了缓和前述日本农民的人
口压力外,也期望日本移民能逐渐取代台湾本地人,进而与日本达成同化,因此移民政策
不只是经济上的,也有政治上的考量。台湾被认为气候适宜,物产丰饶,是适合移民之地
,但日治初期详细研究移民可行性后,发现台湾西部适合耕种土地早已被汉人独占,只剩
零星与贫瘠的土地,相形之下东部仍有许多土地广大,人烟稀少的平地,适合日本移民建
设成广大的移民村,因此成为日本官方移民政策的初期实验地。
花莲平原的官方日本移民村
前述可知台湾东部被认为土地广大、人烟稀少、气候适宜与土地肥沃,是适合建设日本移
民村的地方。日治初期曾有私人企业尝试招募农民前来台湾开垦,代表性的就是贺田金三
郎在现在寿丰乡曾开拓的“贺田村”(下篇寿丰乡会介绍),但普遍并不顺利,有些甚至形
同灭村,反映台湾并不是想像中的日本移民天堂。日本政府有鉴于私人移民的经验,因此
在东部打造官方移民村时严审移民资格,并给予许多优惠,期待日本移民能在台湾东部落
地生根。
日治初期在建立东部移民村制度时,同时间也强化对当地原住民的控制,甚至利用讨伐手
段。现在的吉安乡与寿丰乡一带,日治时期前是阿美族的生活区域,其中又以七脚川社最
为代表性。日治初期日本当局对阿美族人采取安抚手段,要求协助当地的治安防卫工作,
但1908年七脚川社因对防卫工作不满而叛变,总督府派遣兵力军事镇压,除了许多族民遭
到杀害以外,其余也被强制迁移,这些被没收的土地就是后来的移民村。
1910-1914年间,总督府在花莲共建设吉野村、丰田村与林田村三个官方民营村,其中以
吉野村面积最大,户数也最多,聚落之间与到花莲市区有公路与铁路连接。各移民村招募
移民后,依土壤肥沃程度尽量以公平原则分配农地,并设置指导所协助农民耕种及生活。
各移民村内还设置小学校、神社、佛寺等,作为村落的教育与信仰中心。
由于官方移民村建设仓促,从日本远道而来的移民到这里才发现须自行开垦,甚至部分水
利设施在成立之后才逐渐完成。日本移民不适应台湾的气候,移民到此数年内病死甚众,
加上数次台风几乎造成村庄与农作物全毁,而无台风反而会造成旱灾,这样的恶劣天气使
得开垦困难,移民生活困苦。
1910年代末期,总督府将移民村业务移交花莲港厅,并停止招募移民,形同暂停官方移民
事业,直到1930年代才又在西部重启。由上叙述,移民村建设仓促、移民水土不服、天灾
频传都是官方移民村失败的原因。移民事业虽然暂时停顿,但日本移民依然持续在当地生
活者,直到1945年日本统治结束,被迫回国后才结束,部分移民怀念台湾的风情,这也是
《湾生回家》等作品的形成背景。
吉野官方移民村
吉野村是1910年所成立的官方日本移民村,原本为阿美族七脚川社的土地,在1908年七脚
川事件后被总督府没收后建立。由于最初招募的移民多来自德岛县吉野川沿岸,为了与家
乡联系而命名为吉野村。吉野村分为宫前、清水、草分三个聚落,面积约1千余甲,大约
有300余户,据1918年统计居民约1千7百余人。
吉野村以来自德岛县的移民最多,并称他们为“模范移民”,其次来自广岛县,都是来自
于人口密度高,耕地较小的地方。村中除设有移民指导所外,并设有小学校、神社、布教
所、医疗所等设施,另外由于建设较早,村民组织了居住民会、水车组合、殖产组合、青
年会、报德会等自治公共团体。由于天灾频传、附近原住民的威胁,及野兽啃食作物等农
业经营不利因素,村民的互相合作有其必要。
由于日治初期在台发展以糖业为主的殖民地经济,移民村也接受政府指导以甘蔗为主要农
作物,其次为水稻与蔬菜等,前者作为粮食,后者与甘蔗作为经济作物贩售。许多水利设
施在建村之后才开始动工,而1912年的强烈台风又将该村建物与公共设施摧毁殆尽,曾让
该村陷入悲惨的气氛,也连带影响来台移民意愿。
1910年代后期随者水利设施完备,田地开垦完成,居民生活才逐渐改善,但官方却选择此
时结束移民事业。依1943年的日本在台移民统计,吉野村共有242户1,210人,比起移民初
期减少。接下来所介绍的吉野神社与吉安庆修院,都是吉野移民村的历史遗迹。
吉野神社遗址
吉野神社遗址位于庆丰村的“吉安好客艺术村”内,日治时期该地是吉野村中最大的“宫
前”聚落,名称就是从该地为神社所在地而来。该神社建立于1912年,主祭神包含大国魂
命、大己贵命、少彦名命、能久亲王等。身为该地的信仰中心,每年举办各种祭典奉祀,
代表性的就是镇座日6月8日的“祈年祭”,除此之外还有使政纪念祭、天长节、神尝祭等
。
吉野神社建筑现在已经不存,只剩好客艺术村的走道与残存的石灯笼基座,看出仿佛当时
参道的模样,不过在基座可看出“吉野村 木X清”(X为缺字)字迹,或许就是神社所留下
。另外有“镇座纪念”的基石,后方刻有“明治四十五年六月八日”,也就是该神社的创
建日。
神社遗址周边还有“花莲吉野开村纪念碑”,依该纪念碑的文字可知设于1933年,已被认
定为县定古蹟。该碑文描述吉野村的发展经过,文字依然清晰可见,叙述吉野村设于1910
年,首先从德岛县招收61户移民,目前(指1933年)已有300多户,并强调移民村即使面临
疾病等开垦困难,但在逐渐适应风土及多年努力下,已经相当繁荣兴盛。
目前神社所在地为好客艺术村,是为了客家文化而建立的设施。值得注意的是,吉野村附
近在日治时期末期解除台湾人前来移民的限制后,有许多客家人前来开垦,战后日本移民
离开后,客家人便成为这里的主要族群之一。另外政府迁台后部分外省族群也有前来吉安
乡,并形成少数眷村,当时前来吉野神社遗迹取才时,艺术村内正好在展示外省族群在吉
安乡开垦的经过,也有荣民在此生活的访谈。
吉安庆修院
吉安庆修院位于吉安村内,前身是1917年所建立的“真言宗吉野布教所”。除了神社外,
当时日本移民也移入日本式佛教作为信仰中心,因此佛寺建筑也带有浓厚的日式色彩。日
本统治结束后该布教所改名为“庆修院”,并顺从台湾宗教习惯移入台湾佛像,但日式建
筑仍有留存,直到近年该院认定为县定古蹟后,经过整修后部分已经复原到日治时期的模
样。
进入庆修院大门后,左边便可看到佛堂,是典型江户时代风格的日式建筑,是具备讲堂与
祭祀功能的庄严场所。该寺的主神包含弘法大师空海、不动明王与毘沙门天王等,旁边就
有弘法大师的雕像。出生于西元8世纪的弘法大师空海是日本佛教宗派真言宗的创始者,
曾前往中国唐朝留学,回国之后被日本皇室赐予现在京都车站附近的“东寺”,与已经消
失的“西寺”是当时日本皇室的官方寺院,现在该寺仍是真言宗的总本山。
庆修院的特色之一,就是完整保存“四国八十八个所”寺院的佛像。四国八十八个所是日
本四国境内88所与弘法大师有关寺院的总称,据传是在日本室町时代订定,江户时代巡游
该88所寺院被认为是日本僧侣的修行之一,被称为“四国遍路”,不过毕竟步行巡游相当
辛苦,因此也有佛寺收集这些寺院的佛像方便信徒参拜。
院内还有“光明真言百万遍”的石碑,光明真言是佛教咒语之一,据称膜拜、念经并绕行
石碑可以让病人痊愈。院内的池子是仿照四国的形状,加上上述来自四国寺院佛像,可以
看出该院与四国的关系甚深,这当然也是因吉野村以四国移民为主有关。寺院虽然很小,
但留下的历史遗迹设施众多,也有纪念品商店,还有一些休憩空间,是相当完善且兼具历
史与观光的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