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 花莲市观光指南:历史篇(四)战后初期

楼主: k4851118 (高望)   2022-02-03 12:49:11
花莲市历史人文观光指南:历史篇(四)战后初期
巴哈姆特小屋图文版
https://home.gamer.com.tw/artwork.php?sn=5379489
(前言:本篇是相隔多月写出的续篇,主要是因为之前三篇有张家菁的书作为基本架构,
相形之下本篇与下篇是搜寻文献后的独立创作,加上疫情影响使得有一段时间取材困难,
另外个人另外有连载日本长崎市的人文观光指南,因此本篇拖延许久。花莲战后相关文献
尚显不足,所以本篇只算是起头,难免有许多疏漏,期待能有更多的资料,把花莲市更多
的历史找回。)
本篇讲述战后初期的花莲市(但限于篇幅,部分内容在下篇再述)。战后国民政府统治台湾
后随即发生二二八事变,当时花莲市尚称平静,但仍有政治菁英响应诉求组成团体,却因
此被成为迫害对象。战后初期花莲市人口成长快速,日治时期早期规划的旧市区持续繁荣
,不过美仑也成为政府机关的集中地。1947年成立的更生日报,成为为东台湾建设发声,
在地服务的主要媒体。在花莲中学教授音乐30几年的郭子究,为花莲音乐与教育有不少贡
献。
二二八事件下的花莲市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并将行政区划为8县9省辖市,原本花莲港厅成为
花莲县,隔年1月花莲县政府成立,市街庄制改为区乡镇市制,原本的花莲港市改制为花
莲市,直属于花莲县。1946年11月9日,首任官派花莲县长张文成率员抵达花莲,开启接
收工作。
1945年台湾终于摆脱日本殖民与战争的束缚,花莲耆老林炬壁所写的《花莲讲古》,便提
到花莲市民对于战争结束是十分欣喜的,他家中也挂起国父孙中山与蒋介石的画像,代表
是欢迎国民政府的统治的。但国民政府统治台湾后所成立的行政长官公署,接连因为军纪
与政风败坏、贪腐普遍、政治歧视,加上战后粮食缺乏、物价上涨、失业严重等政治、经
济与社会上的因素,引起台人普遍不满,终于在1947年爆发了二二八事件。
二二八事件起因于1947年2月27日,专卖局官员在台北市延平北路查缉私菸时,不慎误射
附近市民而死亡,不满的民众隔日罢工、罢课、罢市,并前往行政长官公署抗议,公署士
兵开枪造成死伤,使得事态更为扩大。当日下午民众前往台湾广播电台(今日台北市的二
二八纪念馆),向全省广播政府措施的不当,并号召驱除各地官吏,形成全岛的反政府运
动。几天后台北民意代表组织“二二八事件处理委员会”,各地也组成分会,虽然其用意
是向政府提出诉求与维护治安,但行政长官公署却视为叛乱份子,后来成为军事镇压与迫
害的对象。
二二八事件发生初期花莲市尚称平静,但也有知识份子对当时时局有所不满,要求政治改
革。1947年3月4日台湾省参议员及三民主义青年团花东分会干事马有岳为了安抚不满民众
,于花岗山举行市民大会,参加者约三、四千人,会中马有岳呼吁民众冷静,并提出多项
政治改革诉求。隔日花莲各界代表于市内的中山堂(现址为国民党花莲县党部)成立“二二
八事件处理委员会花莲分会”,由马有岳担任主任委员,主要任务是维持地方秩序,并得
到县长张文成的嘉许。当时行政长官陈仪为了平息民怨,准许各县市推选县市长候选人,
9日花莲由张七郎、马有岳与赖耿松被推选为县长候选人,但三人都请辞不进。
陈仪一面答应台湾民众诉求,一面却向中央政府请求派军来台镇压。虽然花莲县的处理委
员会在镇压军队抵台后立即解散,但4月1日军队抵达花莲后,以张七郎父子三人血案为首
,仍有该会相关人员被血腥杀害。张七郎为花莲富有名望的医师,战后被推选为花莲县参
议员并推选为议长,二二八事件期间他卧病在床,仅被列名为凤林区处理委员会的主任委
员,实际并未参与,但后来军队抵达凤林时,随即将他与张宗仁、张果仁父子三人枪决于
凤林公墓。花莲民众都替他们喊冤,期望回复清白。
其他处理委员会的成员也遭迫害,以许锡谦与马有岳为代表。许锡谦在花莲从事木材公司
与报社经营,二二八事件时是处理委员会的成员,对花莲市治安维持贡献甚大。国军抵台
后得知列黑名单时曾前往台北避难,后来情治单位欺骗他可平安回到花莲,却在回程途中
被杀害于南方澳附近。马有岳身为处理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在国军前来花莲时也遭到逮捕
拘禁,后来无罪获释。他在事件结束后继续担任省参议员,曾向省主席魏道明质询张、许
遇害的原因,但至今真相未明。
总而言之,花莲市在二二八事件期间在当地人士与政府保持联系下,并未有大规模的混乱
发生,就连外省籍人士也少有伤害事件,而且受到台籍市民保护的承诺,但遗憾仍有处理
委员会的成员受到血腥杀害或迫害。如今花莲市的和平公园设有花莲县二二八事件的纪念
碑,碑文中期望记取当年惨痛教训,使得悲剧不再重演。
大地震的回忆
1951年10月22日凌晨5点34分,花莲发生规模7.3的强烈地震,震央在花莲市东南方近海10
公里处,全台与离岛地区都有感受到地震威力,当日地震之后又再发生两次规模7以上的
余震。同年11月25日半夜在台东县成功沿海再出现规模7.3的地震,性质与花莲地震相同
都是东部板块移动所产生。这两起地震共造成85人死亡、1200人受伤、3000栋房舍损坏。
《花莲讲古》中有提到当年地震的回忆,当时市民正在睡梦中纷纷惊醒夺门而出,甚至连
爬带跑,面无人色,许多人在屋外议论纷纷,谣传仍会有余震产生,后来11点多发生余震
让谣传成真,规模之大甚至无法行走,有如世界末日,之后又发生许多余震,部分还会出
现地鸣,有如远方雷声。他指出地震造成市内铁轨扭成曲状,中正路闹区木造房屋整排倒
塌,许多人因此压死或压伤,灾情惨重前所未见,唯一庆幸的是并未形成海啸。
该地震对花莲市的最大改变,就是包含县政府的政府机关迁往美仑地区,重建的县府大楼
在1954年于美仑的现址完工,同样迁往美仑地区的还有警察局、法院等机关。花莲县府本
来借由政府机关的搬迁,鼓励市民迁往地势较高的美仑,但后来并未达成效果。
地方自治的推行
随者战后行政区域重新划分完成,日治时期的花莲港市役所也在1946年改制为花莲市公所
,首长为官派,首任市长为郭铎,设有秘书室及民政、财政、教育、建设、警务5课。花
莲市民代表会也于同年成立,由里民大会选举之,每里选出代表1人,任期2年,得连选连
任。
1950年台湾开始实施地方自治后,县市、乡镇市首长、县议员与乡镇市民代表开始民选,
自治后现任花莲市长已是第18届。由于国民党威权时代掌握强大的党务机器,与地方派系
之间的合作关系,地方首长往往都是由国民党提名者当选,从花莲县到包含花莲市在内的
乡镇市首长自然也不例外。
花莲市于1951年2月25日进行首次市长选举,共有4位候选人参选,后来由曾担任官派时期
市长的许瑾夫以5千2百余票当选。1954年第2届花莲市长选举由郑根井当选,并连任1次,
他于1899年出生于新竹市,1923年前往花莲市,日治时期曾担任花莲港街书记、花莲港商
工会干事、东部信用组合理事、花莲港街协议会员等职务。1960年的第4届市长选举由年
仅33岁的郭荣宗当选,并连任1次,他于1927年出生于花莲,国立师范大学毕业后曾在台
北复兴中学、花莲女中担任教员。战后当选的花莲市长,大多是花莲出身或是花莲地方菁
英。
或许因为花莲市族群较为复杂,教育程度也较高,花莲市是早期国民党在花莲县最不稳定
的选区,国民党提名与党外候选人的票数往往很接近。1964年的花莲市长选举由国民党提
名的郭荣宗与包含前任市长郑根井等共5人热战,结果郭荣宗获得7千余票,而包含郑根井
等3人也分别获得4千到6千余票。1968年选举国民党提名的黄集获得1万5千余票,无党籍
候选人戴瀛芳也获得1万2千余票。按照同时期的研究显示,花莲市人口约10%为国民党员
,其余的市民则有大多数为非国民党铁票部队的“浮动选民”(当然也有部分是不投票的
政治冷感者),这样的生态代表国民党提名并非取得绝对优势。
战后初期的花莲市区
1940年花莲市近4万人,5年后的1945年破5万人,之后人口持续成长,到了1975年破了10
万大关,同时间花莲县人口为34万人,也就是说当时花莲市已经占了全县近三分之一的人
口(同时间第二大城的玉里镇约4万人)。颇为耐人寻味的是,1975年以后花莲市人口成长
就一直停滞,直到现在花莲市依然保持10万人口(而且近年人口逐渐稍减,可能面临10万
人口保卫战),理由是市内人口外流到外县市,抵销了县内人口集中都市的速度,而且花
莲市域有限,许多市民为了居住品质迁往郊外,使得紧邻的吉安乡人口在现代大幅成长(
下篇再详细讨论)。
花莲市战后初期的都市发展可分为早期发展的旧市区,与1930年代由日本政府规划的美仑
新市区。由下面叙述可知,旧市区由于靠近火车站,战后持续保持繁荣。至于美仑在战时
已有花莲港中学校(今花莲高中)、花莲港工业学校(今花莲高工)进驻,战后1951年的大地
震又将花莲县政府、警察局等政府机关迁移到此,1953年成立荣民之家,也如下述1956年
在此建立大陈一村与二村,但比起旧市区,美仑战后初期依然相当荒凉。
鉴于大地震对旧市区的破坏,1950年代县府曾经鼓励旧市区市民迁移美仑,除了计画兴建
各项公共建设外,并因为县府机关迁建,鼓励公教眷属迁往美仑,甚至本来计画旧市区地
震毁坏的房屋重建需得许可,不得新建。当时报纸曾经描绘美仑的建设蓝图,还表达愿景
:“新市区建设成功,居住在美仑的人,就可在美仑山的浓荫下,听海潮怒吼,看浪花飞
舞,晨观日出,暮数归帆,自乐自乐。”
但由于商业都集中在旧市区,期望居民迁往美仑并不容易,为了鼓励市民迁建,1958年在
美国援助下在美仑兴建460栋国民住宅,并建造新型路灯,但在移交市公所时路灯便已有
多数损毁,市公所无力维修下,晚上美仑便一片漆黑。据1982年的都市计画书,美仑“发
展至今情形并不理想,许多已建好十几年的公共建设尚未充分利用,殊为可惜”。美仑发
展成熟应是1980年代以后,花莲市转为多核心发展的事。
旧市区的兴衰
出身花莲的作家王祯和,他的小说《玫瑰玫瑰我爱你》中,描写1960年代的花莲市,当时
越南美军要前往花莲市度假,县议员与他的好友英语老师看上了商机,联合了市内的风化
场所,要在短短几天内将许多性工作女性训练成为招待美军的酒吧女郎。小说的人物与情
节虽然都为虚构,但王祯和在访谈中提及越南美军确实曾到花莲市度假,而使那几天的花
莲市非常热闹,还出现了酒吧且看过美军出入。
日治时期花莲市的旧市区已经产生,战后初期繁荣的景象依然持续。以戏院或电影院为例
,日治时期已有“筑紫馆”等电影院,而战后全盛时期花莲市区至少有6家戏院,其中部
分是由日治时期戏院转变而成,在没有电视的时代,这些戏院的电影与戏剧表演是市民的
主要娱乐之一。林炬壁回忆当时市民喜欢看戏后去扁食店用餐,或许也是花莲市盛行扁食
的原因之一。随者娱乐的改变,这些戏院如今都走入历史。
说到花莲市代表性的街区,莫过于俗称“沟仔尾”的自由街、明义街沿路周边,日治时期
建设有人工水沟,两旁种植杨柳,颇为文雅,水沟中还可抓鱼,1950-1960年代却成为花
莲最大的风化场所,且水沟上被房屋占据。由于近年市府试图将水沟整建为人行步道,“
沟上人家”与市府缠斗多年之下,2014年最后一批房屋才拆除完毕。
《玫瑰玫瑰我爱你》形容沟仔尾是“千万别跟街上女性朋友探问的地方”,代表当时是风
化场所的中心,其中有四大酒家被民间戏称为“四大公司”,代表小说中的“四大公司”
虽然名称虚构,但并非子无虚有。有趣的是,1954年联合报曾经报载军方曾在南京街开设
“东部军民乐园”,分为“招待”、“吃茶”两部,找来美丽的女服务生,共有14间房间
,准备优雅的环境供军人享乐。沟仔尾风化区的繁荣,也成为许多社会治安事件的发生地

日治时期在台日本人习惯住木式平房,而在战后依然存在,但木式平房不耐地震与火灾,
因此花莲旧市区就经常遇灾毁灭,包含1951年的大地震在内。火灾是最容易在市区发生的
灾害,例如1961-1962年花莲市区在短短十个月内共发生三次火灾,尤其1962年1月的火灾
,共焚毁市中心戏院、店铺、住家共54间120户,无家可归者约400余人。由于火灾频仍,
市内房屋投保火险者高达九成以上,但保险公司不堪多次火灾理赔,曾在1962年4月决定
拒保、退保或限制理赔金额上限,引起花莲市民譁然,甚至由花莲县议长亲自搭飞机前往
台北找保险公会协商。
地势较低的花莲旧市区除了地震、火灾等灾害以外还有水灾。例如1967年11月强烈台风吉
达从花莲至成功间登陆,大雨造成的洪水使得市区几乎全部泡在水中,积水深度曾高达2
公尺以上,共有约300栋房屋毁损,唯独美仑全身而退,被称为1951年后花莲市最严重的
天灾。由于靠近旧车站,花莲旧市区多次遇灾依然持续繁荣,但1980年北回铁路通车后废
除旧车站,严重打击旧市区,而使商业逐渐集中在中正、中山、中华路这金三角商圈,至
于其余地方则逐渐没落。
在地媒体的声音
东台湾与台湾其他地区阻隔,资讯传递受限,但也成为在地媒体的摇篮。日治时期的1911
年相良吉弥在台南新报附设花莲港厅支局,是花莲最早的在地报纸。1916年斋藤敏介创立
“东台湾新报”,至1944年被总督府要求与其他报社合并为止,长期担任花莲在地媒体的
角色。
1945年台湾转由国民政府统治时,短期内曾发生媒体百家争鸣的现象,但二二八事件后政
府实施新闻检查,许多报纸从此经营不振。1949年政府戒严后也实施报禁,使得报纸发行
受到限制,不过除了全国性大报以外,也有少数在地媒体留存,更生日报便是其中之一。
更生日报于1947年9月3日于花莲市创刊,当时名称为“台湾更生报”,报名来源自“先自
立而后更生”。创办人谢膺毅有感于战后初期东部都还处于贫困落后的状态,希望抱者拓
荒者的心志,集合地方人士,担任文化尖兵的责任。更生日报在创刊词中,期待报纸能成
为社会喉舌、诉述民间疾苦、痛陈利害,使得下情上达,以显舆论的力量,另外号召东部
同胞共同努力,使得东部的人文与经济都能进入富庶繁荣。
更生日报在创刊初期马上面临1951年的大地震,使得本社办公室、工厂与员工宿舍都损害
严重,后来在隔年重建,并于1965年迁至现在的五权街现址。该报从一开始的三日刊,到
隔年11月开始为日刊,版数也从开始日刊时的4版逐步增加,直到1992年时已达到5大张的
20版。
该报长期发挥在地媒体的角色,除了固定版面报导花东新闻外,并对经常对东部建设发声
,举凡中横公路、花莲机场、花莲港到北回铁路等,介绍东部资源与观光,推展文化、艺
术、教育、体育等社会活动等。如今更生日报依然持续出版,超过70年的历史累积了东部
现代历史发展的宝贵资产。
大陈人的新家乡
大陈岛是位于浙江省海岸上的群岛,1949年政府来台后,大陈岛依然由中华民国控制,但
随者共军在海边的军事力量逐渐加强,距离台湾甚远的大陈岛防守也逐渐吃力。1955年共
军攻下大陈岛附近的一江山岛后,政府经评估后决定撤退,在美军军舰协助下,将大陈岛
上的官兵与居民全部撤退到台湾,是最后一次沿海岛屿的撤退行动。
撤退来台的大陈居民在全台各地形成聚落,其中部分居住在花莲市的美仑地区内,形成大
陈一村与大陈二村。大陈聚落是在撤退隔年即1956年在美援之下所形成,由于大陈居民以
往以捕鱼为业,因此也提供渔船给居民使用,但由于花莲沿海鱼类与大陈岛颇异,渔获量
不多,因此生活困苦,后来许多人参与政府工程,靠挑担、搬运谋生。随者许多大陈年轻
一代前往外地谋生,该村人口外流严重,如今也不再只有大陈人居住。
大陈聚落至今仍保留部分大陈文化,村中的“阮弼真君庙”是大陈人信仰的象征,所供奉
的阮弼真君是保佑大陈当地居民航海的男海神,是大陈特有的宗教信仰。现在大陈聚落的
活动中心设有“大陈故事馆”,展示内容包含大陈岛撤退的经过,与大陈的服饰、饮食、
宗教文化等。大陈聚落的文化随者居民老化下,可能有失传的危险。
属于花莲的歌
1936年成立的花莲高中,其校歌是由该校音乐教师郭子究谱曲,王建秋作词,歌词中的“
太平洋奔腾浩壮”、“美仑山辽阔青苍”等语,都代表该校与花莲所处的风光。郭子究的
名曲“荳兰姑娘”,是中日战时与阿美族部落女性相处下所谱成的歌曲,曲调也颇有阿美
族风格,原本为日语填词,后来中文翻译后为“花莲舞曲”。郭子究的另一代表作为“回
忆”,也是战时所创作的早期作品。
郭子究是屏东新园乡出身,家里崇信基督教,在教会音乐的薰陶下开始对音乐产生兴趣,
后来陆续接触吉他等乐器,并跟随牧师布道与唱诗。1937年中日战争开始后,郭子究加入
当时鼓吹皇民化运动的文化剧团学艺,并开始学习编曲与演奏技巧。1941年参加官办的音
乐讲习会,结业后获得“师匠”证书,使他走上音乐教学之路。
1942年郭子究单身前往花莲,首先在酒家教唱,后来成为花莲港音乐研究会的讲师。1945
年战争结束,原本的花莲港厅立中学校改制为省立花莲中学,隔年邀请郭子究担任音乐老
师,他从此在花莲中学教学音乐长达30几年。郭子究一生创作出如上述“花莲舞曲”、“
回忆”等许多音乐作品,并长期投入音乐教育,培养许多音乐子弟,对于花莲在地音乐界
贡献极大,被称为“洄澜音乐之父”。
现在花莲高中对面的日式宿舍群,其中有“郭子究故居”,被认定为历史建筑。故居的对
面则有“郭子究音乐文化馆”,其中一日式民房展示郭子究的音乐生涯与他生前留存的物
品。如今花莲高中设有音乐班,并透过郭子究文化艺术基金会,持续将郭子究对音乐的热
情精神发扬光大。
(下篇待续)
本篇参考书籍文献
王祯和,《玫瑰玫瑰我爱你》 (台北市:洪范,1994年)。
更生日报创刊五十周年纪念特刊编辑委员会,《更生精神:更生日报创刊五十周年纪念特
刊》(花莲市:更生日报社,1998年)。
更生日报编辑委员会,《东台湾大趋势:更生日报创刊四十周年专刊》(花莲市:更生日
报社,1987年)。
林炬壁著,姚诚、张政胜编,《花莲讲古》(花莲市:花莲县花莲市公所,2012年)。
花莲市公所,《拟定花莲市旧市区主要计画说明书》(花莲市:花莲市公所,1982年)。
姚诚主编,《从“异乡”到“家乡”-花莲大陈聚落生活文化田野纪实》(花莲市:花莲
县文化局,2002年)。
姜家珍总编辑,《花莲古早味的店》(花莲市:花莲县政府,2003年)。
郭宗恺,《郭子究:洄澜的草生使徒》(台北市:时报文化出版企业,2004年)。
黄新兴主修,《续修花莲县志 卷九选举》(花莲市:花莲县政府,1996年)。
黄新兴主修,《续修花莲县志 卷十自治行政》(花莲市:花莲县政府,1996年)。
刘文正,〈台湾省政党提名制度之研究 : 花莲市个案分析〉,国立政治大学政治研究所
硕士论文,1971年。
赖泽涵总主笔,《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台北市:时报文化,1994年)。
本篇参考报纸报导
〈市井闲话 花莲美仑新市区〉,《联合报》,1963年7月29日,6版。
〈吉达台风昨午登陆花莲 风强雨暴市区水深没顶〉,《联合报》,1967年11月19日,3版

〈东部军民乐园 今日正式开幕〉,《联合报》,1954年3月14日,3版。
〈花莲发生空前大火 风助火势延烧三街〉,《联合报》,1962年1月9日,3版。
〈花莲县府美仑新厦〉,《联合报》,1954年4月21日,4版。
〈花莲县辖市市长 许瑾夫当选〉,《台湾民声日报》,1951年2月26日,4版。
〈保险公司明起退保 花莲市民不满〉,《联合报》,1962年4月6日,3版。
〈新花莲市建设的蓝图〉,《联合报》,1952年1月21日,5版。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