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偷走香山与海共生的那些老故事

楼主: jones921245 (jones)   2018-07-16 07:07:47
哈囉!我是地方贼,欢迎大家,喜欢偷走地方的故事
偷走完整图文网志版:http://t.cn/Rdj7ro0
可以顺便偷走贼的脸书按赞,支持我的文字:http://t.cn/RmPbrSh
第一次到新竹偷故事,这篇文章在脸书上意外获得不少香山人的回应
我原本以为香山人不多的说,所以也放来批踢踢新竹版这,想要有更多受众
也希望新竹版的朋友也能给予回应,当然最重要的是有机会可以去香山,更认识这地方
[地方 #香山车站、天后宫、内湖老街] 偷走香山与海共生的那些老故事 #香山区 Xiangsha
/ 新竹市 Hsinchu City
写了这么久的双北地区,终于跨出去了,这次让大家偷走贼还没有写过的新竹故事。新竹在雍正元年(1723年)就建城,可说是北台湾最早开发的城市,所以有非常多的历史故事可以说。但贼贼这篇先不进竹堑城,而是到南边一点的香山地区偷故事,毕竟夏天就是要到香山看海啊!
香山位于新竹的西南边的滨海地区,早期为平埔族道卡斯竹堑社的居住地,故汉人称此地为番山。雍正、乾隆年间,汉人才陆续垦拓香山地区,后来因番山名称不雅,而改名为香山。另外一个香山地名由来的说法,则是因从前山头种满了香茅,香味浓厚且久而不散,而唤此地为香山。
关于香山地区的开垦,其实也是汉人与平埔族势力范围消长的过程。早在明郑时期(1682年),竹堑社民不堪明郑的徭役而发生冲突,经过政府的镇压后,有些人迁徙至东南山区,有些社民则受抚迁入新竹市街。康熙五十五年(1711年)王世杰拓垦竹堑埔;末年, 更拓垦至北部客雅溪下游。
乾隆时期中南部海岸平原多被汉人开垦成功。乾隆二十六年 (1861年)挖筑“土牛沟”,自隙仔-内外狮山-牛埔-香山-盐水港,一线以东划为竹堑社民保留地。但在嘉庆年间,汉人与竹堑社民合作,于保留地设隘拓垦。道光十四年(1934年)由淡水同知李嗣业集资组“金广福大隘”,初在盐水港、南隘、茄苳湖、石碎仑、 双坑,后往香山的内山移动。
此外,香山因靠海,其发展与港口贸易有关。新竹最早的港口是旧港(竹堑港),但因竹堑港经常淤塞,香山港曾经取代过它,使得香山地区开始发展。道光末年至咸丰年间,竹堑港因为逐渐瘀塞,而被南边的香山港所取代。咸丰年间(1850年左右),香山港因为港口停船的条件比竹堑港好,成为竹堑港的外港,官方甚至设置了竹堑港与香山港的对渡小口,从大陆来的船多停泊在香山港,而后将货物以小船运送至竹堑港,因而两港常被合称为“香旧”。
香山港的优势也延续到日治时期,但在总督府指定竹堑港作为对中贸易的四个港口之一,竹堑港的港务因而恢复盛况,香山港就此开始没落。此外,有学者认为清代的香山港口,其实是相对于竹堑(ㄑㄧㄢˋ )港的半独立小系统,它的位置刚好是在竹堑港与中港中间,而可以作为航行的避风港。商船则是沿着盐港溪,从盐水港(地名)进入香山港
建于昭和三年(1928年)的香山火车站,虽然后面建了新式月台,但日治时期的木造车体仍然服务著进出香山地区的旅客。香山火车站的建筑形式是“入母屋造式”,类似中国风格的“歇山式屋顶”,这种形式的特色是屋顶左右两端的山墙,会再叉出三角形底边等宽的屋簷。原本台铁有香山和七堵两座火车站是采用入母屋造式,但在七堵火车站移位后,香山成为台铁线上唯一一座。
虽然应该满少人懂入母屋造式,不过若一眼看香山火车站,最先被吸引的应该是突出的入口玄关吧。不同于车站常用的对称性手法,香山火车站反而将入口置于左侧,这样的做法能让入口更加凸显。让这火车站形式更日式的,应该是玄关上方屋面的三角形破风设计,让人有在日本滨海搭车的错觉。
香山火车站应该满有名的,贼也慕名很久,去了很多次其它海线火车站,结果今年才第一次到这里。满多这种非大都市的火车站,虽然离主要干道很近,却藏在巷子里,香山火车站也是,若不注意开车都会错过。香山火车站因为具有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于民国九十年(2001年)被新竹市政府列为市定古蹟。
香山曾因港口而兴起及衰落,但因纵贯铁路火车站的设置,在火车站前也形成了一个小市集,香山其他地区的居民多会前来火车站市集购物。后来香山火车站前的中华路拓宽,公路交通更为发达,车站前市集的人潮才逐渐散去。
从香山火车站出来往北走,位于朝山社区的香山天后宫是来香山不能错过的庙宇,他可是全台最老的三大天后宫之一。香山地区会奉祀天上圣母,与当地多为泉州人有关。约略在康熙年间,来往台湾与福建的商旅,便从兴化府莆田县湄洲妈祖祖庙迎来香山天后宫内的天上圣母神像、大铜钟与香炉,虽有祭祀但并未建庙。
天后宫的庙宇最早是在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建立,因为是祭拜妈祖,便深受需要祈求海运平安的渔夫和贸易商爱戴,并成为当地的信仰中心。在天后宫正殿内有两块匾额,一块是后德配天,另一块则是灵昭海国。后者是光绪2年(1876年)重建天后宫时,当时的最大的堑郊(新竹郊商)金长和所献。日治时期,天后宫曾作为香山警察分署。原先的木造结构因年久失修,天后宫又于大正十一年(1922年)重建。
在日治后期,在皇民化运动的背景下,天后宫的妈祖像与香炉皆受到破坏,大铜钟也被征收融化重铸武器。香山天后宫所供奉的妈祖中,有一座被称为“落难妈祖”。它原是新竹市西门街内天后宫的妈祖。日治时期差点遭到日本人烧毁,因而被信徒送到香山避难。战后,西门街天后宫想迎回此尊妈祖,但妈祖不愿意离开,便继续在香山保佑在地人
天后宫的建筑格局为二进三间闽南式庙宇,因为在日治时期也曾改建过,雕刻手法反映了大正年间的时代风格。天后宫内有不少有年代的古物,述说了这真的是间有年代的庙,包括石头墙、八角红地砖、青石柱、金纸制成的软身妈祖像、石制香炉。此外,
左右过水悬挂大鼓与铜钟各一,有“敲钟雷鼓”之意。
讲到寺庙一定要讨论它祭祀圈范围的变化,天后宫在最鼎盛时期,除了香山地区居民外,甚至广到新竹街(现在新竹市区)都会前来香山祭拜妈祖。然而,寺庙也会有竞争关系,根据资料,在南寮富美宫于民国69年(1980年)改建为现代庙宇后,天后宫的祭祀圈就缩减至香山乡,现在甚至仅为朝山里的地方信仰。
香山天后宫因为其历史的重要性,曾在民国六十八年(1979年)被暂列为国家古蹟,但因在民国八十一年(1992年)进行全店彩绘,也把旧有地砖改为磨石子地板,最终仍无法被登录。不过,香山天后宫还是因见证了香山地区的民间信仰,于2004年被新竹市政府登录为文化资产中的历史建筑。
话说在香山天后宫广场上,朝山晒船桥一旁有一座突起的平台,这是“朝山旧海堤”。这座于清朝时。以石砌堆砌的海堤指出当时的海岸其实离天后宫很靠近。只是随着海岸线后移,旧海堤也离海边越来越远。虽然不再具有防御的作用,但也述说了海岸变化的过程。此外,香山天后宫所在的中华路五段420巷,其实是清朝南北往来的官道。但在日本实施“市区改正”后,更为宽阔的马路取代了原本的官道。
在天后宫就能感受到海风强烈的吹拂,若想要感受快被吹走的感觉,可以到一旁横跨西滨快速公路的“朝山晒船桥”走走。这座桥也算是网美IG拍照的景点,名气却未如南边的竖琴桥响亮。晒船桥连接着天后宫与17公里海岸自行车道,桥的造型有如一艘倒置的渔船,象征著渔船归港后进行维修,以备下次的出航。这座桥也是朝山社区社区营造的成果,贼觉得满工业风的。陆桥又有个绰号叫咸鱼翻身,看起来像鱼又像船。
在晒船桥上可以远望香山的海边,但海其实离岸边满远的,因为中间隔着台湾西北岸最大的泥质潮间带,也就是“香山溼地”。香山溼地北起客雅溪出海口,南则以苗栗县交界处南港无名沟为界。涵盖了大庄,美山,香山,海山罟,盐水溪港等地区,直到南港地区为止,全长约 15 公里,面积广达 1,600 公顷。香山溼地同时含有泥滩地与沙滩地,也因此形成更为丰富的生态环境。
仔细看湿地的泥土会看到一颗洞一颗洞,各种不同的螃蟹在他们所挖的巢穴中爬进爬出,还满可爱的。除了螃蟹之外,这里也有许多的贝类。话说潮间带的地形,也让朝山地区曾有过一段辉煌的牡蛎养殖产业。早在光绪年间,原先在台中梧栖地区养蚵的林氏兄弟北上香山,与当地人士共同开辟蚵田,这也说明香山的牡蛎养殖是极具重要的历史产业。
因为地形的关系,养蚵最北刚好是到香山。当时,走在香山各个村庄的街上,可以看到家家户户都在剖蚵的忙碌景象。民国七十年代,因海岸环境污染严重,香山的养蚵产业才逐渐衰弱。
虽然香山溼地的养蚵产业不再兴盛,但珍贵的湿地生态却开始受到重视。1992年,省政府曾提出“香山海埔地造地开发计画”,计划在香山溼地填海造陆1025公顷,抗争了八年才被环保署以“不宜开发”退件。
除了成为台湾有环评制度以来,第一个被环保署以“不宜开发”退件的开发案。1996年,香山溼地在国际拉姆萨公约组织会议中被正式列为“东亚水鸟保护网栖息地”一环。2001年更被政府公告为国家级重要湿地保护。上个月底(2018/6),新竹市政府也在香山溼地打造环教园区,也设立了赏蟹步道。民众前来湿地赏蟹就不用怕会破坏湿地环境了。赏蟹步道未来会采限制人数、保护生态的方式运作。
话说在香山有一条官方所规划的老街,叫做“内湖老街”。台湾很多地名因前人取名的习惯常有重复,如果不强调内湖老街在新竹香山,大多人可能会认为在台北。更有趣的是,香山内湖隔着盐港溪的对岸便是香山南港地区,海线的铁路过盐港溪后就跟台一线分离,改沿着南港路走到苗栗县竹南崎顶地区,所以无论在哪,内湖似乎就会连着南港!
不过,无论香山内湖里或是南港里,在清朝末期与日治初期都属于竹北一堡盐水港庄,在日治中期盐水港改为大字。内湖的地名起源可能有二:一是这里的地形是一溪河冲积而成的小盆地,而且在盐水港溪聚落的内侧,而被称为内湖;另一起源则是早年这里有一湖泊,居民依水而居,而称为内湖。
与新竹市其他地方相较起来,现在的香山内湖很像是新竹市边缘的郊区小乡镇,还保留着乡村该有的氛围。内湖这地方算是香山过去满繁荣的地方,在过去陆运还未发达时,内湖因为盐水港港口的设置,开始成为繁荣的小区域,这里也成为货物集散的地区。附近的朝山、大湖、南港地区的民众。都会前来内湖交易。
除了市集买卖之外,内湖居民过去所经营的产业满多元。因为靠海当然有传统渔业,还有香山地区极具特色的养蚵产业。内湖的繁华也展现在日治时代曾设立过的“内湖乘降场”,乘降站也就是简易站。香山地区过去因相思林遍布,而有林业发展,香山火车站便是重要的木材集散地。现在的内湖路便是过去纵贯铁路,从香山经由盐水港到竹南的支线。
也因林业发达,内湖地区以顺势发展出竹编产业。过去的居民都驾牛车到山里去劈竹子,载回来后切开,以进行编织。在还未有塑胶产品使用的年代,内湖老街上就有专门做竹篓的店家。走在内湖老街上会看到不同时代的老屋交错,有老字号的杂货店、布庄以及药房,都述说著内湖曾经有的光景。
顺道一提,在内湖老街入口旁的内湖国小,也是创立超过百年的学校。创立于大正七年(1918年),内湖国小最早是从两间茅草屋开始。而后于昭和三年(1928年)设立了盐水公学校,之又有该称为盐水国民学校,国民党政府来台后则改为新竹市第八国民学校。虽然国小已经改建,但从内湖早在日治时期就有国小的设置,代表这里曾有足够的学生有就学的需求。
老街内的顺天宫是内湖地区居民的信仰,另一信仰则是位在内湖路上的龙正宫。顺天宫后方有一大榕树,对居民而言,顺天宫所祭拜的是大榕树下的土地公,这个土地公也作为农作物的守护神。小社区的庙多为附近居民聚会的场所,在顺天宫前有一个凉亭。贼去的时候聚集了不少长者在聊天,而闯入老街的我们,也引起这些长者们的好奇观看。
会有官方提倡内湖老街的设置,其实是因民国八十九年(2000年)时,时任新竹市长的蔡仁坚前往内湖地区勘查。内湖地区居民希望能够改善里内的环境,便顺势推动“老街景观改造计画”。当时的社区规划师,因为内湖有盐港溪、港口、渔村、老街等特色,与早已成为观光景点的淡水地区类似,便以淡水类型的观光老街为目标发展。
虽然十八年前的内湖老街计画往观光老街发展的目标并未成功,后续也没什么大型的空间计画。而且在新竹市政府的观光宣传中,也很少将内湖老街列为景点。但这看似失败的计画却也让香山老街保存了下来,留下不同于新竹其他地区的朴实感。就像广场前营业已超过六十年的清峰超市一样,仍然坚守着,而未向时代低头。
最后,贼则是往南走到香山南港地区再看一次香山的海岸。话说同治年间所编纂的《淡水厅志》曾把“香山观海”列为全淡八景之一,特别是香山的夕阳。
这里曾经有一个打卡景点“海之声”,从沙滩延伸到海上的长长海提,让人对走入海中有无限想像。可惜在2015年侵袭台湾的苏迪勒台风破坏下,海堤只剩一点点,有兴趣的其实还是可以来这里看海啦!毕竟香山观海可是过去最美的景色耶!
对了,除了海之声之外,香山的“青青草原”也是人气景点。为了鼓励大家除了跟着贼偷比较文史的故事外,也可以放松旅行,就顺便介绍这个景点。香山西边靠海,东边则是香山丘陵,在丘陵上有一座占地64公顷的草原。原先是农委会畜牧试验所的放牧点,后来成为竹师迁校的预定地。在迁校计画废止后,这里就被新竹市政府规划为大型的草原公园。贼觉得在草原上奔跑是假日不错的选择,有机会快安排香山小旅行吧!
ps.如果想要了解更多香山地区个里的故事,满推荐“禾日山故事集”。这是2017年香山地区进行社区营造的成果,书写了满多在地历史故事,大家有空可以看看喔!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