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 ] 语言的暴冲/喜剧/悲剧

楼主: esed ( )   2012-08-29 00:56:08
笔谈 万胥亭/夏宇
原登于现代诗杂志,
“我完完全全感觉到的却是‘语言的喜剧’”
成书后删去“完完全全”四字
“是不是我们处身于某一个时代,某一个关系或形式里,只是为了表达对那个时代关系和
形式的反讽呢?这是悲剧还是喜剧呢?法文自始学得糊里糊涂了。”
成书后删去“法文自始学得糊里糊涂了”。
原标题想的是语言的暴冲
如猫幼时暴冲飞簷走壁横行巷弄诗集买回家就等于跟作者变成邻居
重读看见“喜剧”一词
暴冲也确为猫的喜剧
与暴冲的猫玩完整身都有被猫爪凌虐的痕迹
这时就有人称凌虐为抄袭
这才是语言的悲剧
[摘] 笔谈 万胥亭/夏宇
问:
一个后现代理论家曾说,后现代作家的写作策略就是质疑旧的语言游戏规则,创造新规则
。我想这可能就是后现代的作品多带有“后设”意味的原因。你的诗就有不少是透过嘲弄
模拟(parody)来质疑旧成亲,所以我称之为“后设诗”。最近我想到这里面包含一层更
深的问题。有一种区分“现代”及“后现代”的讲法,认为现代就是强调创新性、原创性
、强调orginal的地位;后现代则是原创性的丧失,因而企图恢复copy的地位,强调模拟
、重复和引述(allusion)。你的诗令人惊异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不避讳陈腔滥调(
cliche),而且透过对cliche的模拟引述来创造新意。这是一个后现代的吊诡:
a.“透过copy来创造original”你对这有什么看法?
b. 你是否感到原创性的衰竭?
答:
a.透过copy来创造original的问题。
用copy来创造original最著名的例子应该是伊欧涅斯科的“秃头女高音”吧。我发现他写
这个剧本的过程很有意思,他说在1948年他决定开始学习英文,在一本初级的英文读本里
,却找到了整出戏的语言和架构。英法对照的语言读本里用一种笛卡尔式的、全然无可反
驳的、公理式的方法告诉读者一些“令人惊异的真理”:一个礼拜有七天,天花板在上,
地板在下,乡村比都市安静,但是都市更繁荣有更多的店舖等等事情。伊欧涅斯科说:“
我没有办法分辨他们是真的还是故意的,史密斯先生和太太,一对英国夫妇,史太太告诉
史先生,他们有七个孩子,他们住在伦敦郊外,他们的名字叫做史密斯,他们有一个女仆
叫做玛莉……”“就在那个时刻我看到了光,我不想学英文了……我变得更有野心:我想
要和我同时代的人沟通这个英法对照会话课本里提醒我的基本真理……我要做的就是写出
戏。”于是整出戏就像课文一样的开始,完全机械、陈腔烂调,却惊人的“原创”。
在他写完那出戏约40年后我受到这篇叫做“语言的悲剧”的文章的鼓动兴致勃勃的报名学
习法文。《法文与生活》第一册,马可波尼和苏非,马可的车子很快,很舒服,苏菲中午
从学校回来,候许太太的大衣不长也不短,划船对手臂有益等等,最好玩的是到了第19课
,马可波尼去看戏,看的居然就是伊欧涅斯科的戏,马可说:“演员演得真好,观众很喜
欢,我很喜欢。”全班15个人,每人唸一遍:“是伊欧涅斯科的戏,演员演得真好,观众
很喜欢,我很喜欢。”最后15个人又一齐大声唸了一遍。整堂课我在窃笑,乐不可支。我
突然懂了一些非常神秘的东西,关于人,关于语言、形式,关于生命。“就在那个时刻我
看到了光。”……要把这整段课文以及整个课堂的情景copy成一出戏想来也是无不可的,
parody里的parody,双重,甚至三重的引号,永恒的cliche。伊欧涅斯科的那篇文章叫做
“语言的悲剧”,我完完全全感觉到的,却是“语言的喜剧”,是不是我们处身于某一个
时代,某一个关系或形式里,只是为了表达对那个时代关系和形式的反讽呢?这是悲剧还
是喜剧呢?
写诗十几年,忽然有人说它就是“后现代”,反正我们活在这个年代,注定是
post-everything的。我所能够了解的后现代有个特征,就是引号的概念(copy就是一种
引号)。这是一个大量引号的时代,我们随时可能被装在引号里,头上脚下各一个上引号
和下引号,不著天,不着地,飘着,荡著,被命定,被解释,被象征,被指涉、介中,被
后设,乱箭穿心,声嘶力竭。你指称我不避讳cliche,大概是,意识到cliche这件事仍然
不乏一种“图穷匕现”的尖锐,而用cliche这件事则有一种“橘逾准而为枳”的普普乐
趣。的确是吊诡,好玩极了。对引号悲观的同时,突然发现引号存在着数学的可能(试想
引号不停的被引号下去),几乎是无限的了。(哈哈哈!)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