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帕契”到“1.35倍”:饶舌美学与族群意识的碰撞与共存 (引自芭乐人类学)
http://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977
作者:参劈 林老师 清大人类所助理教授
2006年我去美国唸研究所,很快明了要体会“博大精深”的美国文化,就是去看大学美式
足球比赛。像Geertz的斗鸡一样,美式足球是美国人“自己说给自己听,关于自己的故事
”,但有些符码不是在球场上,而是在繁复的暂停时刻(研究指出,一场60分钟的美足比
赛,平均只有11分钟有实际动作)。在这些零碎的时间中,现场DJ会播放各种曲目持续娱
乐观众,这些歌曲往往藏有美国流行文化知识,观众也都懂得怎么与之互动。其中有一首
经典名曲叫“Apache (Jump On It)”,是老牌饶舌乐团The Sugarhill Gang 1981年的作
品。副歌一下,全场观众会跟着站起来一致摆动屁股,然后像牛仔一样在空中挥舞绳子,
原地跳动转圈。这个舞码又是来自另外一个美国流行文化的脚本:Will Smith在90年代主
演的情境喜剧影集《新鲜王子妙事多》(The Fresh Prince of Bel-Air)其中一幕。曲
子的副歌里有一段呼喊,我一直以为是“Pronto! Jump On It!”(快!跳起来!)后来
才知道是“Tonto! Jump On It!”。Tonto是美国旧西部剧《独行侠》(The Lone Ranger
)中白人英雄主角的印地安人伙伴,是一个虚构且充满刻板印象的原住民角色,可是为什
么会在饶舌歌中出现呢?
Will & Carlton Dance To Apache (Jump On It) By The Sugar Hill Gang | The
Fresh Prince Of Bel-Air
https://youtu.be/HHmLXaKLMwo
阿帕契:嘻哈经典还是冒犯族群
“Apache (Jump On It)”最原初的版本是出自英国作曲家Jerry Lordan在1959年写的曲
子“Apache”。他自承是受到1954年西部片《草莽雄风》(Apache)的启发,剧情描述美
国西南边境印地安勇士Massai的故事(真实历史人物,但却是由硬汉白人演员Burt
Lancaster饰演),因此歌曲中有着浓厚西部风情的吉他乐段。一年后英国节拍摇滚乐先
驱The Shadows在1960年将之加快节奏,赋予冲浪摇滚的味道,在流行排行榜上大受欢迎
。往后这首歌将被多次重新演绎(知名的包括丹麦吉他手Jørgen Ingmann 1961年和投机
者乐团The Ventures 1962年的版本),但在1973年它会被赋予前所未有的新生命力。
1968年罗伯特‧甘迺迪在参与美国总统选举的民主党党内初选时遇刺身亡,他身边有一位
特助Michael Viner在难过之余,转行进入流行音乐界。一向喜爱黑人音乐的他在1972年
召集了一批顶尖录音室乐手,于加拿大温哥华录制了有着大量包含沙铃、铃鼓、邦哥鼓等
打击乐器声响的纯节奏专辑Bongo Rock,其中也收录了他们所诠释的“Apache”,他们被
Viner称为Michael Viner's Incredible Bongo Band。Bongo Rock在1973年夏天发行,但
销售不佳,完全没有得到市场的关注。不久后反倒是一位牙买加裔的DJ名唤Kool Herc在
纽约市布朗克斯的唱片行折价区意外挖掘到它,对“Apache”处处充满跳动节奏的段落大
为惊艳,于是当作秘密武器在派对上播放,大受舞者的喜爱,促成了嘻哈音乐文化的诞生
,也奠定了其今日“嘻哈国歌”的地位。
Incredible Bongo Band – Apache
https://youtu.be/WY-Z6wm6TMQ
1981年,因为两年前首支畅销饶舌单曲“Rapper's Delight”声名大噪的三人组The
Sugarhill Gang,在“Apache”的节奏段落上添上饶舌歌词,成为我在球场听到、观众随
之扭臀起舞的单曲“Apache (Jump On It)”。多年后我终于有机会在youtube上看到这首
歌的音乐录影带,也明了为什么Tonto这个印地安角色会在副歌中出现。他们身着印地安
人头饰、皮衣,手持烟斗、战斧,背后是传统圆锥形帐篷,完整的副歌歌词如下:
"Tonto, jump on it, jump on it, jump on it
Kemosabe, jump on it, jump on it, jump on it
Custer, jump on it, jump on it, jump on it
Apache, jump on it, jump on it"
“Tonto”稍早已经解释过了。“Kemosabe”则是Tonto在剧中用来称呼独行侠的“伪原住
民语”,意思是“侦察兵”(scout)。这个词汇是由1933年《独行侠》广播节目编剧
Fran Striker所创,至于来源是什么,一直以来有许多猜测,最接近的说法是Ojibwe语的
giimoozaabi,意指“侦察、窥探”,但在地理上这与剧本设定的美国西南天差地远。接
下来是“Custer”,也就是知名历史人物George Armstrong Custer,十九世纪美国的陆
军军官与第七骑兵团中校,参与了1860-70年代间在大平原地区的“印地安战争”,带领
屠杀许多原住民,包括平民女性儿童,但在1876年的“小大角战役”中被苏族勇士杀死。
美国原住民学者Vine Deloria Jr.称他为“平原上的阿道夫‧艾希曼”,是原住民种族灭
绝的元凶。最后是“Apache”,美国西南印地安群体的泛称用词,来自十七世纪西班牙人
的说法,以骁勇善战闻名,但在美国大众文化中则是透过西部片和战斗直升机被认识。经
过这样的整理解释,我们可以知道这段副歌其实是多么地 … 没有原住民文化意识。若用
台湾的脉络来理解的话,大概就是在唱“莎韵,跳起来!一定要的啦,跳起来!刘铭传,
跳起来!泰雅族人们,通通跳起来!”但这不是唯一的例子。
The Sugarhill Gang - Apache (Jump On It) (Official Video)
https://youtu.be/YKhi9ITkRgA
印地安女孩:趣味还是剥削
1988年,在英国出生纽约长大、右眼带着眼罩的饶舌歌手Slick Rick发行了首张个人专辑
The Great Adventures of Slick Rick,不但获得商业上高度成功,其柔顺的英式腔调与
绝妙的叙事风格也使之被誉为经典之一。除了知名的“Children’s Story”、“
Teenage Love”、“Hey Young World”几首单曲外,这张专辑中还收录一首歌叫做“
Indian Girl (An Adult Story)”,〈印地安女孩(成人故事)〉,看到歌名大概就知道
不妙了。维持他一贯多人称、多声调、荒诞恶趣味的说故事技法,Slick Rick在歌曲一开
始从十九世纪美国历史英雄“荒野边境之王”David Crockett的视角出发,讲述他如何在
边境城镇遇到一位印地安女子,跟她回家见到酋长父亲,然后在房间发生性关系(且没得
到允许),最后以模仿的印地安呼喊声作结,整首歌充满对印地安人的扭曲呈现。在1991
年的第二张专辑中,他又有一首名唤“Tonto”的歌曲,故事大概是在讲西部的乱斗火拼
,里面也有面目模糊的印地安角色,但叙事逻辑更加混乱,大致可以视为是“Indian
Girl (An Adult Story)”的续集。
Slick Rick - Indian Girl (An Adult Story)
https://youtu.be/GC5MgZEoGUc
最后一个例子同样也被视为饶舌经典。饶舌歌手“声名狼籍先生”Notorious B.I.G.在
1995年夏天发行了与节奏蓝调女伶Faith Evans合作的单曲“One More Chance (Remix)”
,是他死前最畅销的作品。有着90年代特有的男饶女唱浪漫情调,这首歌骨子里是标准的
“自吹自擂”之作,处处在夸耀歌手卓越的吸引力与性能力。其中有一句宛如天外飞来一
笔,荒谬到让我印象深刻:“girls pee-pee when they see me/Nava-hoes creep me
in they tepee”。这翻译出来相当不妥,但对印地安女性的指涉应该是不言而喻。
Notorious B.I.G. - One More Chance (Remix)
https://youtu.be/542Am04RsDs
一场文字游戏一场梦
行文至此,我要试图解释上述剥削原住民的创作方式。第一首录制的饶舌歌虽然是在1979
发行,但作为一种口语技艺它在非裔美国黑人社群中存在已久。很多人说饶舌的精神就是
“Keep It Real”“大屌歌”,但对我而言就只是一个彻底的文字音韵游戏。它有着爵士
乐的即兴摇摆、蓝调的底层咏叹、放克的热情韵律,可以在派对中助兴、可以互相攻击取
闹、可以做深刻的社会观察、也可以只是插科打诨。
哈佛大学比较文学教授Henry Louis Gates Jr.将这种创作美学逻辑追溯到西非民俗传说中常出现的狡诈角色(trickster),
通常以猴子的形象出现,善用双言巧语(double-talk)。他于是发展出“象征猴”(
signifying monkey)的非裔美国文学理论用以与欧洲白人文学区别,“象征”在此不是
意义透过符号的稳固表达,而是意义的再创造,同时生产出另类现实世界。饶舌创作最纯
粹的核心精神就是如此,包含了许多隐喻、夸饰、双关、指涉手法,摆动于虚实之间。在
实际的操作上可以用“自由联想”来解释,也就是借由主题、文字、音韵、甚至音乐声响
的关连性撷取多重的文本,创造天花乱坠的歌词。
回到本文中的案例,第一个“Apache (Jump On It)”是从许多过往的电影音乐文本一路
叠加而来,而那冒犯族群的副歌显然是从取样的原曲“Apache”的字面意义出发,让The
Sugarhall Gang三个从纽泽西长大、恐怕连印地安保留区在哪里都不知道的年轻人,开始
联想与之相关的流行文化语汇,然后即兴组合起来。第二个“Indian Girl (An Adult
Story)”也是一样,一开始Slick Rick戏谑地哼著1954年迪士尼电视台影集Davy
Crockett的主题曲“The Ballad Of Davy Crockett”是一个提点,中间又插入1935年的
老歌“I'm in the Mood for Love”,再加上边境城镇的设定,带听众进入一个荒诞不经
的超现实世界。在一个与Slick Rick的访谈中,主持人试图将之解释为对美国殖民的讽刺
批判,结果他说“我是个黑人,这不关我的事。”完全没有这样的政治意图。第三个“
One More Chance (Remix)”则是音韵的联想与双关的文字游戏,Notorious B.I.G.在上
一句歌词唱着“And my jam knock in the Mitsubishi”,下一句他从“bishi”做双韵
延伸,想出“pee-pee”、“see me”、“creep me”和“tepee”,又从“tepee”(传
统圆锥形帐篷)连上Navajo印地安人,并将“jo”转为俚语“ho”(whore)。或许是如
此,也或许是在美国文化政治中种族性别一直以来才是主要战场,原住民议题始终边缘,
这三首作品至今没有面对要求下架的争议。
https://www.redbullmusicacademy.com/lectures/slick-rick
走出文字游戏
如今饶舌已从一个底层的口语技艺成为高度成功的全球商业事业,其表现的情境也从非裔
美国人社群内部转移到高度流传的串流平台和万人瞩目的舞台。因此,原本的符号使用美
学,现在必须面对更严肃的当代身份政治,以及更复杂的在地文化价值。饶舌歌手已经很
难以纯粹的“文字游戏”为自己的创作开脱,因为饶舌早已不再纯粹,而即使是无心、只
是为了押韵或叙事手法而联想出来的字句,也永远会被相关群体听见而有超越原本创作意
义框架的反应。以我自己的乐团最有名(恶名昭彰)的歌曲〈巨蟒〉为例,这首充满性暗
示的作品创作初衷其实是在玩弄两个文本,一个是以不正经的内容叠在当时流行的南岸曲
风上制造荒谬的反差,第二个是从牙买加雷鬼口音的“老兄”(“mon”)一词联想到“
蟒”这个字的文字游戏。但问题是这么隐晦的指涉框架没人会理解,于是我有朋友听完跟
我说“你很恶耶”,我太太说“拜托不要让我爸妈听到”,我也只能接受自己无意中创造
了一首情色饶舌。然而,这与“1.35倍”事件的严重性无法相提并论。
《大嘻哈时代2》节目选手神经元在比赛歌词中提及原住民加分制度引发的争议,这几天
已经有非常多的即时评论,当事人甚至也发歌回应。回去听他在2021年上架总长度5:32的
完整原曲〈白色巨塔〉,我很喜爱其中玩的文字音韵技巧,以及最后拉出对医师职业的反
思深度。身为一位嘻哈文化爱好者和大学嘻哈音乐社的指导老师,我划的重点会是第二段
一开头“我不管你AR BR CR EAMD/I'm a doc. Like DRE. RAP要你给现金”,短短一句在
押韵之余,将医学背景连结到BR、CreamD、Dr. Dre三位饶舌歌手,充分展现多重指涉的
美学。但另一方面,我也是大学原住民学生资源中心的主任,听过我的学生诉说在学校中
面临的歧视,见证他们在体制中的排除与限制,也看到原民教育前辈如Tunkan Tansikian
、成大原资中心主任乐锴‧禄璞崚岸第一时间站出来的回应。因此,“1.35倍”对我来说
也绝对不会只是一句punchline而已。如同我之前强调的,饶舌已不再纯粹,也很难有纯
粹的饶舌歌手,大家都有着不同的身份与关系,也自然会有相应的资源与责任。在台湾更
是如此,它是文艺活动、学校社团、课程、政府补助案,已经不可能宣称自己是在纯粹的
非裔美国口语美学中进行创作。我甚至觉得饶舌没有内建政治性为弱势发声,饶舌的批判
力道在于歌手愿意走出可能流于“自我耽溺”的文字音韵符号游戏,开始将这种美学形式
连结上真实世界议题的表达与敏感度。这不是必要的,但是可以做到的。我所敬崇的饶舌
歌手Nas不就是如此吗?一个在纽约市皇后区长大的孩子,国中没有毕业,印地安人对他
而言可不是一个玩弄的文字符号而已。在“America”中他唱着:
https://youtu.be/ABRg5q4esrs
"Assassinations, diplomatic relations
Killed indigenous people built a new nation "
“暗杀,外交关系
杀害原住民,新国家的建立”
受到叙述黑奴Nat Turner起义的电影《国家的诞生》(Birth of a Nation)的启发,他
在“War”这首歌里延续对美国的批判,以同样的多重指涉美学唱道:
https://youtu.be/sCBfNOFNL5w
"A full moon up in the sky, that's a sign that
It's time to get my liberation, the perfect configuration
It's the birth of a nation, midwife black
Mother father, Caucasian
My blood Indian, native
So now I'm contemplating being like Nat
'Bout to show you what I'm made of
I'm what racists are afraid of
No mule and the 40 acres
And despite that
Watch out for the traitors
When they say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Do they mean make us all slaves again?
Don't be sidetracked"
“满月之夜,代表着
完美布局,我的解放时刻
国家的诞生,由黑人接生
父母亲都是,高加索白人
血液则是印地安人,在地原生
现在我思索如何像Nat一样
让你知道我到底重几两
我是种族主义者最害怕的事
没有承诺的四十亩地还有骡子
但尽管如此
留意叛徒的假话
当他们说让美国再次伟大
是指让奴隶制度再现吧
别被当傻瓜 ”
原住民族群意识和饶舌美学,是可以并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