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不少人发文问能不能去爬什么山,或是这个行程难不难。
老实说这样的问题偏笼统+伸手牌,通常问完一次下个行程还会再问一次,
对自身帮助也有限。小弟也以浅薄的经验回馈一下板友好了。
通常行程难度因人而异,小弟自己会以时间作为行程难度的主要判断。
行程中地形越难,通过地形时间拉长,花费时间自然越久。
行程水平距离长,爬升/下降高度多,耗费体能多,花费时间自然越久。
所谓难度,各人主观皆不同,时间却是相对客观可以分析的指标。
但要如何粗估行程时间呢?
1.知道自己的水平行走速度
时速3公里、4公里、5公里,甚至6公里,哪个是自己平时的平路舒适行进速度,
以过往行程佐参。
2.在一般地形(无危崖或极差路况)知道自己每小时能爬升海拔多少公尺
身边朋友们体能介于每小时爬升海拔200~1000公尺,
相差极大,可以每次行程都作纪录,累积多一点数据。
拿几份自己的纪录比对就能大约得知每小时的爬升能力了。
3.在一般地形(无危崖或极差路况)知道自己每小时能下降海拔多少公尺
基本上道理同上坡,通常大部分人下坡速度约是上坡的1.2~2倍之间。
(小弟自己下坡速度是上坡约1.3~1.5倍左右,看地形)
4.高度适应能力
如果是在高海拔取得相关数据,恭喜,对于推断行程时间已有不错的准确度了。
如果是在郊山取得数据的话,那么高海拔行程或多或少速度会打个折,
可能介于5~9折不等(看个人)。
5.地形通过能力
例如像O圣、干卓万18连峰、卡罗楼断崖等险径,以及能安要钻草看不到路面等地形,
通过时间一定会不如上述数据,此时仅能靠过往经验酌加时间。
这部分是最不客观的,因为每个人过地形能力相差极大,
而有人擅长攀岩却不擅长碎石坡地形等等,仅能以自身经验佐以网络纪录判断。
如果可以,纪录每次通过困难地形的花费时间,建立自己的数据库,
再佐以该地形的水平及爬升数据可作相对有效参考。
6.体能衰退/休息时间都要算进去
过往经验,自己在累积爬升大约多少高度后,速度会开始打折,无法维持原本表现,
这个部分要自行计算。
在累积爬升多少后,会需要来个小休几分钟或大休用餐几十分钟也不能忘了加。
7.分段拆解欲前往之行程
以一日雪山举例
可以将行程拆分为:
大水池→七卡
七卡→哭坡
哭坡→东峰
东峰→三六九
等等......
网络皆可搜寻定点海拔及中途地形(是否为困难地形,是否有上下起伏)
将分段纪录的水平距离、累积爬升高度、累积下降高度等资料数据摊开,
套上自己的体能数据,一个初步的时间表就出来了。
自然分段拆得越细,预估的时间表就会越精准。
上述例子把雪山拆成7段跟拆成3段的精准度一定是不一样的。
8.最后还可以有两种方法验证预估时间表的准确度
(a.)上河时间,看有没有哪个分段时间比例失衡,时间特别久或特别短。
(b.)对照网络其他人的纪录,对照项目如上。
基本上这样多做个五次七次,除了对自己的体能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外,
做出来的时间表也会越来越准,甚至以后朋友约陌生没听过的行程,
一看水平距离跟爬升下降,大约就能抓出花费时间,
也不需要担心别人纪录写的"来回8小时",到底会是自己的几小时了。
以上述做法,小弟在一日o圣、一日小剑、三日南二段等行程,行前预估均还算准确。
感觉跟上河几折粗估出来的时间表是不一样的。
原因在于,有的人擅长上坡,有的人擅长下坡,有的人擅长过地形,
一律以上河几折套用实在过于笼统,如果在不擅长的地方延误一些时间信心容易流失
以自己制作的时间表按表操课,会让行进过程有个独一无二专属自己的依靠。
以上,希望能帮助到一些人,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