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 登山商业圈杂感

楼主: icandoit (向远方走去)   2019-02-20 23:11:00
登山商业圈杂感
(本来还想打一下多角化经营跟异业合作的部份,
不过自觉对这方面认识不深,等之后累积更多资料再纪录看看。)
我对台湾登山商业圈的粗浅认识,从其商品分类与收入来源大概可以分成3个方面:
一、 销售行程
二、 销售技术
三、 销售装备
一、销售“行程”:
就是大家常看到的商业登山团,行程从“三天两夜玉山行”、“两天一夜加罗湖”
这种国内简单行程,到“七顶峰-南美洲阿空加瓜峰21天255000元”、
“尼泊尔EBC+GOKYO直升机下山15日125,000元”等等国外健行,都可以归类为
“销售行程”的范围。
这比较像是旅行社的商业模式,只是差别在于地点基本上以登山健行为主,
客群也是登山客。所以概念上来说,这一类型的商业模式,其公司营运的成熟度、
领队/工作人员所需具备的专业知能、以及队伍对国内外行程的规划能力,
应该要最广泛全面。因为这一范围并非要求登山的“技术能力”,
而是需要具备与客人沟通、规划行程、外语翻译、观光导游的这类导游技能。
这一方面应该也是最容易赚到“观光财”的来源。
二、销售“技术”:这一环基本上是最受户外人尊敬,
但似乎也最辛苦、最难赚到钱的一环。
何谓“技术”?
在商业登山团中可能只是带过观念,或以观光导览的方式,照顾客人走过的行程。
但具备专业技术的登山者,更有“技术教学”、“观念建立/引导”、“经验分享”
的整体感。而其中佼佼者不只有自己的户外生活观,有对整体自然界的生态观,
甚至有以自然界/人类行为/文明发展等等深入思考议题的价值观。
但由于在台湾教育中,“户外生活”一直是国民教育中失落的一环,所以官方没作的,
就由这些顶尖的专业户外人士来补足这一环。
只是因为政府的漠视,大众自然也就缺少关注与理解。导致专业的户外“技术教学”,
并未能得到“价值”与“价格”的相对平衡。
举凡溯溪、攀岩、雪地训练、高海拔医疗、野外紧急医疗等等领域,
无一不是需要经年累月在山域峡谷中,观察四季变换,累积对云雨风雪的经验,
并学习领导组织、医疗照护等等的知识,在多年的户外生活之后才能有所成果。
因此,这是极少数有志向的人士才能投身的领域,但由于光是在学习中所付出的金钱与
时间成本,以及到开始回收后的利润之不稳定与不丰厚,
基本上也是最难赚到钱与最小众的的领域。
三、销售“装备”:
这是整个户外产业相对稳定,风险较低,但需要大量资本才能撑起来的一环。
或是除非原本自有店面,可以耐的住库存堆积,以及景气或气候等大环境的不友善。
这一环又可分成“制造商”、“代理商”、“经销商”、“水货商”、“二手货交易”、
“维修商”到“消费者”等基本角色。当然,也由于是销售商品,
其主要的营运管销等方面,也比较类似批发零售业的运作模式。
在台湾也由于这一产业的老字号店家互相熟识,维持的价格就相对稳定。
除了极大的企业如资本额14亿的星裕具有拉高品牌价格的优势。
或是跨国企业如迪卡侬,有能力自产自销,所以能以极低的价格抢占低价格带。
否则,一般常见的户外品牌,除了国外网站少数特价折扣的时候,
其实对比国外原价并未太过高昂。
许多户外代理商在平衡国外售价与国内店家利润,
到消费者可接受的价格之间都有为此努力的趋势。
但是户外装备销售这一环,由于还是要从整体大环境与产业结构的改变来看,
所以在近10年来,网络电商兴起,廉航使得跨国旅行的成本降低,导致水货商增加。
而实体店面的人事成本提高,但国内经济的消费力无显著上升,
以及夏季冬季气候的不稳定(不明显),这多种因素都使得国内商家的经营困难提升。
虽然2014-2016左右有一波露营热潮,使户外装备产业看似有欣欣向荣的一段时间,
但过了那波热潮后,虽然品牌与商品越来越多元化,
但整体的消费力道似乎已不如前两年的兴旺。
小结:
多数产业都依赖整体大趋势,而大趋势下的种种面向:
政策/商业/社会/科技/人口/消费习惯等结构的变化,
会是引导各个中小企业兴衰的主要因素。猪在风口都会飞,
潮水没退大家就继续游泳,至于功课没做好就开公司,
自己弄垮自己的就不在讨论之列了。
总之,我个人是觉得台湾户外产业也像很多前辈所见,
明明是座可以吸引国外观光客来参访的宝岛,明明自身有诸多美丽的宝藏,
却不见政府有远见的开放与规划。只有漠视的中央政府、搞不清楚状况的地方政府,
还有营建署国家公园、交通部观光局、农委会林务局,
内政部消防署各个主管机关互踢皮球,或是只想推托闪躲不沾到麻烦就好。
虽不可否认,在大众不关心且有限的人力物力下,要推动台湾山岳观光规划非常困难。
但真正有价值的事情,往往正是因为它困难,而非因为它容易。
容易又有功劳的事大家早就抢去做了,但困难而有价值的事情,
才是引领台湾方向的政府机关,政治人物该去正视与努力的地方阿。
期待未来有一天,台湾的山岳旅游环境能与世界各国比肩,
从而也创造出新一波在户外产业中的绿色经济与观光经济。
作者: lariat (幸福 自由 富足)   2019-02-20 23:13:00
对外国人 玉山的诱因应该不够
作者: sunkiss5566 (高山无坦途)   2019-02-20 23:20:00
猪在风口都会飞,风好大 0.0
作者: diffuse (diffuse)   2019-02-21 00:09:00
同意。但是至于最后一段,我觉得很多台湾人的心态就是不重视这一块,看看有关于登山的新闻,八卦版的风向就知道了。媒体也是一样,从来不提真正重要的登山安全观念,只会讲灵异跟红衣小女孩。没有人关心的事情,政府自然不会花力气去做。
作者: dododoremi (dododo~~~)   2019-02-21 07:26:00
可怕的是很多学了点皮毛就在销售技术的人...还不守信少还不守时更正为*还不少
作者: LsVCheN (保守扼杀天才)   2019-02-21 11:38:00
同意
作者: Deltaguita (伯利兹)   2019-02-21 13:36:00
对外国人来说,台湾的山除了很陡,还有什么特色呢?
作者: deerdriver (骑鹿人)   2019-02-21 14:04:00
要看是哪个地方的外国人 台湾的林像跟美国西岸的就完全不同啊 雨量差太多植物也就完全不同
作者: blackbrid (blackbrid)   2019-02-21 14:07:00
作者: MONKEYJEUS (EPIPHANY)   2019-02-21 16:04:00
普通人怎么增加第二点技能?
作者: dododoremi (dododo~~~)   2019-02-21 17:01:00
很多课程可以上,可是千万慎选专业...
作者: dreaminc (啾)   2019-02-21 17:44:00
好低端的报告?
楼主: icandoit (向远方走去)   2019-02-21 18:21:00
dreaminc 说不上报告...就是感想吧~愿闻大大指教?
作者: PsMonkey (痞子军团团长)   2019-02-21 18:25:00
只好来平衡推一下 XD 以讨论区来说这字数很可观阿 XD
作者: diffuse (diffuse)   2019-02-21 18:45:00
我倒是觉得现在是网络的时代要学登山技术比以前容易太多了真的有心想学的人,不用上什么课 也可以学习如果你懂英文就会方便很多
作者: Deltaguita (伯利兹)   2019-02-21 18:53:00
如果只是林相不同,也没来台湾爬山的必要...
作者: Toge (To Valhalla!)   2019-02-21 20:31:00
我觉得不一定耶,像我贴过南湖群峰照片,外国朋友也很爱……不过会不会去爬是一回事XD
作者: gsuper (Logit(odds))   2019-02-22 09:18:00
所以政府具体应该做什么?
作者: dododoremi (dododo~~~)   2019-02-22 11:43:00
技术性的技能,例如攀登、垂降,CPR等...千万千万不要觉得照着网络做就学会了,其中牵扯的细节往往就是让你会不会发生意外的安全关键。
作者: an565an565 (an565)   2019-02-25 00:08:00
台湾蕨类很有名好不好 很多外国人慕名来看
作者: kencindy7 (852)   2019-02-28 13:20: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