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带着孩子去健行-婆婆桥步道、郑成功庙步道

楼主: toiletmei (傲笑年)   2017-10-02 11:23:07
http://blog.xuite.net/toiletmei/blog/536116884
‧时间:2016年1月1日
‧年龄:2岁9个月
  元旦放假要做什么呢?天气那么好当然去健行啊!本来想要睡大头觉的老公,一听到
又要带孩子去健行,头变得更大了。不过疼老婆的他还是愿意出门,虽然带着孩子健行比
起只有两夫妻时累上许许多多,但几次下来,发现孩子变得很耐操,而且身体一直都很健
康,为了孩子、也为了我们微凸的肚腩,运动是有必要的。
  自从开始让子台在健行时自己走路、不再背他之后,健行步道就从“古道”变成“亲
山步道”,一来是指标明显、不易迷路,二来是路况较佳,比较适合儿童。翻了翻Tony的
《大台北自然步道100》,看见九莲寺步道的副标题为“内湖大直山区一条‘平缓’的山
腰自然道”,决定就是它了!
  说实在我非常讨厌阶梯,对膝盖很伤不说,很多步道多了阶梯就少了古意,让人看了
直摇头。本来想说这条步道应该是“平缓好走”的,没想到踩了个大大的地雷!
  搭捷运转公共汽车到故宫下车后,右转转入至善路二段266巷(巷口有家7-11),没多久
就会遇到横跨外双溪的“婆婆桥”了。
  桥后方立了块解说牌说明婆婆桥的由来:旧时溪岸边长满了许多中草药,许多穷苦人
家没钱看病,就来这里摘采草药,有位孝子为了母亲的病,在天候不佳的清晨涉溪采药,
却发生遭大水冲走的憾事,婆婆感念孝子的孝心,发愿在此地建造桥梁以利行人通行,便
每天过河伐木,准备盖桥。附近居民受到婆婆感动,纷纷加入建桥的行列,这座结集众人
之力的木桥便是婆婆桥的前身,目前已改建成水泥桥。
  但其实事实似乎不是如此。
  如果在网络上搜寻婆婆桥的由来,大抵就会看见前述的故事,写的都是桥后方立牌的
版本。在最近在网络上看到一篇文章,记载着婆婆桥的婆婆,其实是作者(庄荣宏)朋友
的外婆-李珠,朋友的外婆于1963年(民国52年)过世,享寿62岁,其夫许宝亭将她安葬
于三修宫下方,于步道旁立碑,一面由许宝亭撰文纪录其妻生平,并请友人杜清杰(书法
家杜逢时之子)书写;另一面请曾任国务总理的许世英题“淑德垂芬”四大字。作者朋友
外公还将斑驳的木桥改建为水泥桥,以纪念他的妻子,并以“婆婆桥”命名之。
  过桥走到底就是剑南路204巷,此处有座海拔130公尺的剑南山,故名为剑南路,为连
接士林区和内湖区的一条公路。遇剑南路204巷左转,没多久可以看见一块“士林、内湖
地区亲山步道”的立牌,一旁有石头阶梯,千万不要以为这就是婆婆桥步道的入口。我们
就是这样被骗了!
  我们走上石阶,一开始路迹还算明显,只是杂草和蜘蛛网稍多了些。石阶终点变成土
,树枝愈来愈茂密,老公一直问我有没有走错路,续行几分钟后,来到一处废弃民宅,此
时竟然路、断、了。老公打头阵先去探路,发现前方没有任何的路迹,于是我们只好回到
剑南路204巷,才发现一旁的电线杆上贴著公告,说明此路不通,请直行前方的婆婆桥步
道。
  我们继续往前走,不到30秒,就看到婆婆桥步道的登山口了。这才是正宗的婆婆桥步
道婆婆桥登山口啊!刚刚被骗得有些冤枉,老公一直碎嘴,叫我功课要做足!
  婆婆桥步道的石阶看起来相当的新,坡度不算大,对子台而言却是痛苦的开始,我发
现他并不喜欢走上坡,一遇到上坡就会耍赖,不是要我们抱抱,就是干脆赖在地上不想走
。不过我们连哄带骗,总算是把他拐上路了。
  沿途皆有遮荫,虽然是讨厌的石阶路,但还算好走。走没多久就看见有个小小的展望
,外双溪畔民宅、更远处的张大千纪念馆,都能一览无遗。
  步道左侧有一干旱溪谷,沿着溪畔走,遇一座颇有古意小石桥,父子俩望着溪谷不知
道在讨论些什么,过桥后继续往上走。
  没多久,便见到右手边有一立碑,一面刻着“淑德垂芬”四个大字,为名人许世英(
注1)所题;另一面为“李珠略传”,上头记载李珠生于光绪壬寅年(西元1902年)2月23
日,卒于民国52年农历8月15日,享寿62岁。碑文由其夫许宝亭(注2)所撰,友人杜清杰
(注3)书写。杜清杰和他的父亲杜逢时都是书法家,巧的是我家附近的鄞山寺有块碑文
,其字正是出字杜逢时先生之手呢!
  由碑文(注4)得知,李珠女士早年参加台湾民族运动组织文化协会却被日本政府威
胁的背景,推测夫妻双方应是民族意识十分强烈的,因此李珠女士虽是出生于日治时期,
出生年却记载清光绪壬寅年(清光绪28年)而非明治35年。后方的碑文则由曾任国务总理
的许世英先生题字,可见许家应与政府关系良好。话说回来,为妻子立碑这事,实不多见
,可见夫妻俩人感情应该非常深厚。
  续行,有一刻有“小洞天”的石壁,上方为三修宫,根据碑文内容,这座宫庙为李珠
(或云为李珠次子许惠民)所建。小洞天一旁用水管引山泉水,在此歇息一会后,便踩着
陡峭的阶梯继续上路。
  阶梯的终点为剑南路上的圆明寺,为主祀释迦牟尼的佛教庙宇。一旁有登山步道的地
图,台北市政府命名此步道为大仑尾山圆明寺支线,寺庙一旁的登山口为“圆明寺登山口
”。不过这个名称似乎不大常用,比较常见的有“九莲寺步道”或“内湖步道”,会称“
九莲寺步道”是因为圆明寺上方就是道教寺庙九莲寺,而这条步道也通到内湖地区,故又
称“内湖步道”。
  从圆明寺旁的登山口上去,一路皆为陡峭的阶梯,子台走走停停,时而望向远山山峦
、时而碎嘴埋怨,好不容易到达九莲寺,已是下午四点半了!在寺庙中稍作休息,拿出一
早便做好的马拉糕当午茶甜心。子台去年九月开始上幼稚园小班,学校厨房阿姨会制作香
港茶点马拉糕当点心,子台非常喜欢,时常要求我在家做给他吃,所以我们达成协议,子
台只要健行时不哭闹、不抱怨、不耍赖,就能够吃到妈妈做的马拉糕。好不容易爬上了长
长的阶梯,吃了一块妈妈亲手做的马拉糕,子台瞬间满血复活!
  不得不称赞一下九莲寺的环境,除了厕所非常干净以外,还有公共的桌椅可供游人休
憩,四周环境静谧详和,是一处非常宜人的中途站。
  天色不早,我们继续上路。看来今天是无法走完九莲寺步道了,于是我们走到往郑成
功庙的岔路,便右转下坡了。这一段称为“郑成功庙步道”,一路上石阶颇有古意,偶有
长满青苔的石阶走起来较滑,路的两旁都是高过人头的杂草,夕阳西下,将眼前的风景染
成一片金黄。子台一路快速下坡,毫不停留,约莫五点就抵达郑成功庙的登山口了。
  一旁有座外观特别的郑成功庙,位于剑南路上,可俯瞰整个故宫博物院,外形不似一
般宫庙,反而是民国初期融入西洋风格的综合体。其建筑师为设计剑潭青年中心的朱祖明
,他成功的说明出资建庙的信徒,将此庙建造成半传统半现代的风格,“避免人工装饰、
运用自然和谐的外观,以拉近人和神的距离”(注5)。参观完郑成功庙后,我们思考着
如何下山。想着想着,刚好有台休旅车经过,见我们夫妻两人带着小孩一枚,一副刚健行
完的样子,主动停下来问我们要不要搭便车,他说他往内湖方向,于是我们开开心心的搭
上热心大哥的车到了捷运剑南路站,谢过大哥之后,本来要搭捷运回家,无奈眼尖的子台
看到了美丽华的摩天轮,这小孩的精力也太旺盛,老公说他没去过美丽华,也想逛一逛,
没想到我们的健行之旅的终点站,竟然会一向被我列为拒绝往来户的百货公司,真是天算
不如天算!
注1:许世英(1873年-1964年10月13日)[1],字静仁,号俊人,安徽省秋浦县(今东至
县)人。清末民初政治人物,曾任中华民国国务总理。(维基百科)
注2:许宝亭(1901年~1978年),号剑亭,台北市人,历任《台湾日日新报》记者、编
辑、《自强日报》董事长、《自立晚报》常务董事、台北旅游公会理事长、照相公会理事
长、许氏宗亲会顾问等。原隶台湾传统诗社“天籁吟社”一员,后加入“瀛社”。虽身兼
多职仍不废吟哦。(瀛社社员传记)
注3:杜清杰,生卒年不详,新庄地区书法家杜逢时之子,以家学渊源而工于书法。日治
大正期间所出版的新年特刊中,已常见杜清杰之书作,次数之多不亚于北台湾几位知名书
家。现今北市旧商店匾额之中,常见杜清杰之书蹟。三重先啬宫中有其所书“先啬宫重建
碑记”及楷联一对,写于大正十五年。(改写自此篇文章)
注4:碑文全文:“李珠,新庄人,生于光绪壬寅年二月二十三日。垂髫念年严父见背,
随母张氏迁往台北处延平北路。日据时代肆业高等女子普通学校,后改为第三高女,毕业
第一届。秉性俭约,衣饰朴素,慧颖过人,恬默寡言且刚毅果断有丈夫气,获校长推荐奉
职台湾电力会社。民国十二年二月,台湾志士为民族运动组织文化协会,李亦?同志参加
。嗣因被日政府威胁,一代女英豪壮志未酬。年二十一归余,相敬如宾,余斯时也虚长一
岁,执笔台湾日日新报编辑,早出迟归从无怨言,嗣为助理内务,辞去厥职。民国二十一
年八月,今买掉东渡缺乏川资,李则变卖首饰助余壮行,至今思念历历如昨,及余弃笔从
商,经营大世界旅社,李迎慈母张氏在侧,晨昏定省十数年如一日,以尽孝道,因亲操井
臼兼理店务,致罹喘疾,间发间歇,犹克苦耐劳,教子成名,长女惠卿毕业第三高女,于
归庄家,外孙男三女一,次男惠民毕业成大。及至晚年持斋礼佛,兴建三修宫,济困扶危
,载誉满乡里内,与同学李笑、连?治、章阿池等组织生日会,藉叙旧欢,正喜蔗境方甘
,不图于民国五十二年农历八月十五日痼疾后发,遽尔西归,享寿六十有二。今虽阴阳永
隔,而豪气万丈,弗能埋没,爰濡笔而为念。”
注5:引用《开台圣王成功庙-维基百科》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