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母峰的王者:雪巴人之谜
http://i.imgur.com/p0juKEG.jpg
当气温跌至零下40度、大气含氧量不足4成,站在生存条件最恶劣的世界顶端,谁还能掌
控一切?
一支原居西藏隘口、如今散居喜马拉雅山一带的民族,因长年生活在高海拔山域,强悍体
能与心肺能力(曾不带氧气瓶也攻顶圣母峰),一直是全球各国登山队在尼泊尔登山的强
力伙伴,他们是雪巴族(Sherpa),藏语里意思是“从东方移居来此的人”。
雪巴传说
40岁Fura(全名Fura Sona Sherpa,中文名“张雪霸”)是唯一在台定居的雪巴人,来台
15年中文已很流利,“取名可从字根看你礼拜几出生,像我周四出生叫Fura(音同夫拉)
,我哥周一出生叫Ngima(音同尼马,曾攻顶圣母峰4次),只要是雪巴人,名字最后一定
加Sherpa,这是本姓,尼泊尔120几个民族,每族都有各自特别的姓。”
http://i.imgur.com/ajOLvMM.jpg
传说雪巴人因常年生活空气稀薄区,身体会常态性维持低血压保持大脑充足血液,自身肺
活量也强,对此,Fura自己觉得没特别不一样,但以前还在尼泊尔时,带团攻上海拔3000
公尺以上,雪巴人跟平地人反应不同,“有人太高走不动,身体开始无法负荷,但雪巴人
一点感觉也没。”
1977年,他出生于海拔2700公尺尼泊尔Lukla村落,父亲生了8个小孩(6男2女),Fura排
行老四,几个兄弟仍在当地以导游、向导为业,“雪巴女生主要种田农忙或开民宿,较少
带队攻顶,但现在不少雪巴女生很强,有位Lhakpa Sherpa今年攻顶圣母峰成功,是她个
人第8次。”
http://i.imgur.com/LHacjvb.jpg
Fura说,现在年轻一辈雪巴人很喜欢往上冲,“有些专门带队攻顶的导游,为了调整自己
,不断尝试攻顶境内各海拔8千公尺高山。”
当雪崩来袭
“主攻圣母峰队伍最怕遇到雪崩,爸爸、大哥带队都遇过”2015年4月尼泊尔发生规模7.8
强震(超过9千人死亡),当时Fura大哥Ngima正带队驻扎海拔5365公尺的圣母峰基地营(
Everest Base Camp,下称E.B.C,为纪念英国占领尼泊尔、负责测量喜马拉雅山脉测量局局
长埃佛勒斯(George Everest)在部分国家会称圣母峰为“埃佛勒斯峰”),“幸好大哥
早到,3月10日就到,挑了相对安全位置扎营,雪没有扑到他的帐篷。”
http://i.imgur.com/n3HXOu1.jpg
Fura说成团机率不一定,若锁定海拔6千公尺(不一定喜玛拉雅山)的登山队,平均3周会
有1团,若锁定攻圣母峰,1年只带1团,最多2团,“攻圣母峰准备期很长,每年3到5月最
多全球登山队聚集,6月之后雨季上山太危险,雨季过后10月勉强可再带1团,但10月后成
功攻顶机率极低。”
认识群山,一个带一个
“小时候爸爸带着大哥练,再一个带一个”,爸爸Dawa是“攻顶圣母峰”成为商业活动后
,第一代专责带队攻圣母峰的导游之一。“1953年新西兰登山家希拉里(Edmund Hillary
)与雪巴人向导诺盖(Tenzing Norgay)首次成功攻顶圣母峰,全世界知道有‘圣母峰’
这地方,同时发现‘这是爬得上去的’,开始有民众来尼泊尔,‘登圣母峰’蔚为风潮。
”
http://i.imgur.com/juvB7YV.jpg
“以前雪巴人帮忙登山队,不分挑夫、导游、高山向导,都要帮忙扛物资上山,现在不
一样,导游、高山向导不揹东西,但要有尼泊尔政府的证照”,“以前啊,揹越重赚越多
,爸爸为了养8个小孩,最重揹35公斤上山。”为遏止风气,尼泊尔政府已规定协助的雪
巴人不能背负超重20磅(约9公斤)行李。
哥哥登顶圣母峰4次
“家里有攻顶圣母峰纪录(4次)的是仍在带队的大哥,爸爸退休前最高纪录到圣母峰第4
营(海拔7925)”,“爸爸那时带的团比较弱,有人上不去,就要整队带下,攻顶看团队
能力,不是单看带队雪巴人,得全团的人都带到,攻顶要我们带到的团也刚好有一定实力
。”
http://i.imgur.com/n6853Mc.jpg
他说“登山文化”在当地改变很大,“以前很穷,人潮涌进尼泊尔登山后,家境改善”,
Fura 12岁开始跟团当揹夫,“一开始抱着‘想看看山’心情,后来越走越有意思,一步
步认识地形。”
他在尼泊尔念完国中就没再升学,开始以导游为业,“小孩太多,爸爸负担重,前几个兄
弟都念不高,时间到出去赚钱,开始登山带队,分担经济需求,后面像妹妹才有念到高中
毕业。”
http://i.imgur.com/Moq5keN.jpg
带队苦衷
“带队也有苦衷,以前父亲带团登圣母峰,没电话、没网络,一趟上山3个月没消息,只
有出发、回来见到面,除非遇到雪巴同族下山,可以帮忙带封信回家。不然3个月我们跟
在家种菜的妈妈,完全没收入,只能借钱吃饭”,“那几年如果爸爸在山上怎么了,全家
就完蛋。”
“雪巴人是靠山吃饭的民族,男生当导游、揹夫,女生当家庭主妇,种马铃薯等”,现在
每年至少回尼泊尔一趟的Fura观察,现在有些改变,“早期不当导游,只能务农、种马铃
薯,观光业兴起后,有人做文物生意,也有雪巴人下山搬往加德满都(Kathmandu)生活
。”
http://i.imgur.com/UBytaxW.jpg
血液里的雪巴人
来台15年,Fura登过雪山、大霸尖山等,“身体没什么感觉,但山景很漂亮”,他没考虑
在台做登山工作,现在当厨师开餐馆卖起尼泊尔、雪巴、法式料理,2016年组了“台湾雪
巴文化协会”,希望当起台、尼两国桥梁,也打算让今年国中毕业的女儿,准备回尼泊尔
Lukla老家念高中。
“两边的根都不能忘”,脱离尼泊尔山域多年,Fura说身为雪巴人,还是遗憾自己尚未攻
顶海拔8848公尺,他的台籍太太笑称“来台10几年,他这位‘雪巴人’都快褪色了”,Fu
ra不服气回想“那时还没机会带队挑战圣母峰,带完攻顶海拔6189公尺‘岛峰’(Island
Peak)队伍就来台湾。”
身体流的雪巴人血液,还是让Fura念兹在兹,冀望有天成功攻顶圣母峰,缔造属于自己的
人生记录。
http://i.imgur.com/Ft0zbDD.jpg
新闻连结
https://goo.gl/MkQZ5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