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scape新闻内容
[May 06, 2003]
物理:电浆﹕消毒杀菌的生力军
编辑:Agape
科学家利用在室温下产生的电浆﹐达成消毒杀菌的效果。
电浆是一种有趣的物质﹐其组成为带电粒子(如电子与离子) ﹐
以及不带电但具有化学活性的中性原子或分子。
它的应用﹐包括了半导体制程中的蚀刻﹑薄膜沉积﹐到模拟核融合的过程。
而拜小说家丰富的想像力之赐﹐在科幻影集星舰迷航(Star trek) 中﹐
也可见到它的踪迹(曲速引擎中线圈的能量来源)。
在最近的物理新知期刊( New Journal of Physics)里﹐
美国的科学家们则报导了利用室温下产生的电浆﹐来进行消毒杀菌的实验结果。
Old Dominion大学的Mounir Laroussi ﹐
与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的D. A. Mendis和M. Rosenberg合作﹐
采用一种称为电阻能障放电(resistive barrier discharge, RBD)的方式﹐
达成在室温环境下产生电浆。
这种方法是采用与传统方式相似的﹐
利用两片平行金属板作为气体放电的平面电极结构。
所不同的是﹐在其中一片电极上﹐加上一层高电阻物质。
其作用是限制放电电流的大小﹐以避免弧光(arcing) 放电。
用来产生电浆的气体﹐则是97%的氦气与3%的氧气混合物。
在60Hz的频率下﹐对电极板通以数千伏特的交流电压。
这样的方式﹐能够在低输入功率(50至300watts)的条件下﹐产生大体积的电浆。
接着﹐Laroussi等人将E. Coli(有细胞外薄膜﹐Gram-negative)
与Bacillus subtilis(无细胞外薄膜﹐Gram-positive)两种细菌﹐
暴露在电浆中十分钟。然后在电子显微镜下﹐
与其对照组的细菌样品比较﹐在细菌的细胞结构上有无差异。
结果他们发现﹐对于E. Coli细菌﹐电浆中的带电粒子﹐
对细菌的细胞外薄膜造成了显著的破坏。
至于Bacillus subtilis菌 ﹐与其对照组比较的结果﹐
在外观上并没有太大的损坏。此外﹐他们也对细菌在电场中﹐
细胞膜表面的电位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E. Coli菌的粗糙表面﹐
由于曲率的不同﹐会产生类似尖端放电的效应﹐
使得电浆中的自由(游离)基(free radicals) 与紫外线辐射容易透过﹐
对细胞内部的组织造成另一种程度的损坏。
根据这个称为electrostatic disruption的模型﹐
他们推论即使对于像Bacillus subtilis这种表面光滑的细菌﹐
只要有其表面有些许的突起﹐透过电场的分布﹐
加上使用适当的惰性气体分子产生电浆﹐
仍然有可能对其造成相当程度的破坏。
Laroussi等人认为他们所发展的低温电浆﹐
也可以应用在处理更有害或甚至会致命的细菌上。
由于电浆对细菌细胞外膜的破坏﹐可以在数微秒内完成﹐
他们预估可以将这项技术使用在对医疗器材的快速消毒﹐
以取代目前多为” 以毒攻毒 “的方式。
他们的下一个研究目标﹐则是尝试了解电浆对细胞内部﹐
究竟造成了何种程度的破坏﹐以期证明他们所提出的模型是否正确。
原始论文:
PhysicsWeb, Cold plasmas destroy bacteria, April 30, 2003
Plasma interaction with microbes, M. Laroussi et al.,
New Journal of Physics 5, 41.1-41.10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