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Dairo (满怀感激的正拳)》之铭言:
: ※ 引述《wingsam66 (圣)》之铭言:
: : 大家好
: : 今年第三次尝试养灰白的幼生
: : 记录在此:
: : http://www.tonycoenobita.com/discuz/viewthread.php?tid=1658&extra=page%3D1
: : 持续到第36日,大眼幼生有背壳在海水区与潮陆区移动情形,但仍未达上陆阶段
: : 即全部死亡
: : 参考资料主要仍依旧为王芳琳的论文与绿岛永续行动网的资料
: : 本版数年前就已经有高手养的更久更好,在屏东水产实验所、日本饲养者网志、
: : 绿岛永续行动网也早有幼蟹上陆的照片
: : 由于我只是个普通饲养者,一直以来都是个外行人的身份在胡乱尝试
: : 很希望有朝一日可以看到陆寄居蟹人工繁殖
: : 小弟真希望本版专门研究生物领域的同学,可以提点小弟一下
: : 我知道真正研究幼生繁殖的实验是十分的专业与繁复、辛苦
: : 隔行如隔山
: : 如果外行人真无成功一日
: : 也希望有哪位同学可以告知小弟,哪里还有成功案例的情报
: : 让我也学得一点技术的皮毛,让明年的实验有机会比今年更进步
: 王芳琳学姊所做的研究并非提供养殖策略
: 因此从浮游幼生到大眼幼生的存活率仅为1%
: 建议可参考陈弘成、郑金华(1985),蟳苗人工培育之研究
: 大陆养殖界甚至尊称之为“神仙法”,可见其效果之惊人
: 应可将孵育至大眼幼生阶段的存活率大幅提升至8成(注意,不是8%唷,是8成)
: 当然,实验的所有环节都必须控制好
: 若采用一般的养殖环境,仍有大约5~6成之存活率
: 无论如何,皆远大于1%
: 另一篇国外养殖陆寄居蟹之策略亦可将存活率提升至5~6成
: 但该篇论文系将每只幼生分别装在单独的试管之中
: 我认为不适合懒惰的本人重复再进行一次该养殖实验,所以无法对该研究挂保证
: 况且他在实验室condition的存活率也没有神仙法高
: 。
谢谢Dairo
上一次在幼生讨论时,您好像就有提到这文
我也有影印来看
不过以我外行人的角度,总感觉与王芳琳论文不同点,只在于多了喂食轮虫??
但以单喂丰年虾,确实只有1%可以到大眼幼生,而且长到大眼幼生后,
多数1、2日即死去
是否轮虫真有如此重要?
如果真能提高到5~8成,那简直是太神奇了,真不能想像‘成群’大眼幼生的画面
会有多壮观
大陆完全养殖大闸蟹的方式若可应用在陆寄居蟹上,应当会成功。
现在台湾也有人可以完全养殖了,不再只能用抓蟹苗来养的方式
这位业者跟海大的教授合作,蟹幼生的养殖似乎早已已经克服
先前去信想跟这位业者请教幼生繁殖的问题,但他认为非专业者难以达成外,
也事涉商业机密,而有所保留。他认为,大闸蟹幼生最难的是‘淡化’问题
,也就是大闸蟹幼生会从海进入河口,盐度渐减的环境,是人工繁殖遇上最难
克服的。我想,陆寄居蟹幼生应该没有这种问题,陆寄居蟹幼生应该都是直接
从海水上陆,故若能得知那位业者的繁殖法(例如饵料),应该会相当的成功
......可惜均不得其门而入....
http://tw.myblog.yahoo.com/welcome888928/archive?l=f&id=14